APP下载

以“美”为图式 用“术”来建构

2019-10-14虞清河

新智慧·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虞清河

【摘 要】在“图式建构”教学模式中,把美术分成美的感受和美的技术两部分,美的感受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技术就是对美的表现,以“美”为图式,用“术”来建构,能有效地形成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图式建构;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图式建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在原有的美术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感受,作为基本图式,在一定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应用美的技术进行建设构造,形成潜在图式,丰富美术认知结构,升华美的感受。

一、“图式建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图式建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它强调的是个体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为这种理解是用个人的头脑创建的,个人以基本的图式(原来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建设构造,使潜在图式(新的认知结构)不断变革、改写和升华,从而使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不断进化,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客观世界的知道、认识,就是知识。而美术知识的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对美的理解,就是美的感受建构。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美术认知结构,借助一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图像识读,形成美的感觉,作为基本图式。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应用美的技术对基本图式进行建设构造,形成潜在图式,丰富美术认知结构,提高美术表现力,升华美的感受。在这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图式建构”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感受和美的技术是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来承载的,在教材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师生面前,有学生的作业、教师的范作以及大师的艺术作品等,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可感受的信息量大、技术形式多样;二是展示的是美的新感受、美术新技术,是学生潜在的发展结果。但是要以“图式建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还需要教师了解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原有美的感受,以及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利用美的技术将原有的美的感受建构到新的美的感受。

(一)在情境中梳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网络,形成基本图式,感受美

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在一篇随笔《剪网》中介绍了大娘舅白相大世界,非常开心而赞美,是因为没有去想花掉的铜钱。因此感慨:“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里,只将其与“钱”相结的一根线剪断,已能得到满足而归来。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其实,学生的美术认知结构也是一张复杂的网,要想不被这张网缠住,就要很好地进行梳理,把复杂(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变得简单(基本图式)。找到网络上的一个点、一条线,把简单(基本图式)变回复杂(艺术建构),在情境中有效建构认知结构网络的广度和密度,感受艺术的美。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4课《亲昵》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有关于“亲昵”主题的图片,包括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的亲昵,包括摄影、雕塑、素描、儿童画等艺术形式,也包括不同的神态、姿态和构图等。如果让三年级的学生纠缠在这些作品的欣赏中,停留在某一个画面的临摹上,无疑“亲昵”这一主题绘画的美就不能清晰地显现在学生的面前,美的感受也不能得到建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土豆历险记”的故事情景。利用一个土豆进行创作,从孤独的土豆到重叠的土豆,再到拟人化的土豆(喜悦的表情、拥抱的动作),最后完成了以“亲昵”为主题的绘画。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自己会表现的造型(非动物的可以利用拟人的方法),都可以通过部分重叠,加上表情动作,创作出以“亲昵”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土豆也从一个基本图式(一种食物、椭圆形)建构成潜在图式(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载体),升华了对土豆美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去感受书中的其他“亲昵”表现形式,用各种对象表现亲昵的主题,便水到渠成了,感受美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二)在情境中选择学生适合的专业技能套餐,利用美的技术,表现美

自助餐以其形式多样,菜式丰富,营养全面,用餐简便而深受食客的青睐。但如果不加选择、来者不拒,肆无忌惮地畅饮豪吃,吃饱喝足后,肚子并不舒服,既得不到营养,还伤了身体。而美术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正是以这种自助餐的形式出现的。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6课《亮眼睛》,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源,有眼睛的科学知识,有不同动物眼睛的比较,有眼睛的观察写生,有不同表情、年龄、国籍的眼睛,不同眼神的解读,但把这些全部提供给学生,甚至要求用美术技能表现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给学生更多,得到的反而更少。因此,我们需要简单实惠、荤素搭配、营养可口、便于消化的经济套餐。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不要求学生深入刻画眼睛,而是在掌握眼睛基本外形的基础上,组合其他图形。如把眼睛看到的事物用相同图样转圈圈的图形设计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前一节课已经掌握了相同图样排排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动物、植物、建筑造型进行组合等。通过这种专业的美术技能训练,使学生对亮眼睛的造型表现有了新的认识,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在情境中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迷宫,建构新的图式,创造美

致力于基础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张良老师在新浪网知行人物演讲栏目中把原来的教育形容成在迷宫里面,他说:“我们所有人都非常累,我们就像找不到方向的小老鼠,不断用各种各样的路径去尝试,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回头,最终你可能找到一个出口,但是你已经伤痕累累。我们希望换一种方式,我们不再闷着头向前,我希望带着我的学生向上,我们向上攀爬,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当我们从上往下看迷宫的时候,我们迅速能看清它的结构,我们迅速能够找到出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1课《水墨画动物》是让学生用丰富的笔墨表现水墨动物,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原创性和自我表达,又要在游戏和审美欣赏中感知水墨画的特点,还要在体验中表现水墨的韵味。在一般的教学中,会通过赏析名家作品和优秀学生作品为切入点,感受笔墨干湿、水分的控制及用笔用墨的方法,以抓住动物形体特征为重点,突出水墨画的“神韵”“似与不似”。在提高学生观察力、审美力和表现力的同时,体会中国水墨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区别,培养学生学习中国水墨画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但是,在短短的一节或几节课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简练的用笔、精妙的墨色、传神的手法,中国画特有的韵味会让学生迷失其中。因此,本课教学时打破了先欣赏再临摹、先动物再笔墨的固有模式,既没有纠结用笔用墨的技能,也没有被动物千姿百态的造型结构束缚,而是创设了感受墨迹的情境,先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用点线面、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笔用墨表现出一块墨迹,再感受墨迹的情绪或性格以及水墨形状中动物的存在,接着添加动物的特征,完成水墨画动物的创作。最后,引导学生将笔墨中的感受与表现的动物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有情感的动物。

从绘制墨到感受墨再到添加墨,一气呵成、逐步建构。通过对水墨画动物图式建构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起水墨画的认知结构。认识到水墨画就是水和墨进行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用笔用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水墨效果,不同的水墨效果加上动物的特征,就是水墨动物画。加上人物的特征就是水墨人物画,加上花鸟的特征就是水墨花鸟画。最重要的是能从水墨的感受去欣赏表现的对象,从水墨韵味去感受大师的作品。如用湿笔画出了淡墨、次淡墨,表现出了轻盈透明的墨迹:齐白石用這种墨去画他的虾。又如淡墨、浓墨、枯墨结合,表现出富有激情运动感的墨块,徐悲鸿用这种墨去表现他的马。这种新的图式的建构,对美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势必会鼓励学生寻找美的技术,大胆表现,创造出更多的美。

三、“图式建构”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图式建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处于图示期的儿童,尝试把复杂(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变成简单(基本图式),把简单(基本图式)变回复杂(艺术建构),让全体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以“美”为图式,用“术”来建构,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掌握艺术表现的形式,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图式建构”教学模式中,把美术分成美的感受和美的技术两部分,美的感受就是对美的理解,就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的能力。美的技术就是对美的表现,就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美术表现力,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感受的技能。有了美的感受,就会寻找表达的艺术语言,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美的技术,掌握了美的技术又能提升美的感受。因此,以“美”为图式,用“术”来建构,能有效地形成美术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宗艳.牵着孩子走一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式建构研究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5(12).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