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2019-10-14欧阳斯雯
欧阳斯雯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性、形象化、开放性等特点,并凭借着这些优势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常用教学工具和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合理应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二条中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可为学校教育及终身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均适合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可促其能力全面发展,这些均为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一线幼儿教师应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大力应用。
一、依靠信息技术助力音乐教学,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开展的动力,幼儿只有对某件事情保持浓厚的兴趣,才愿意花费精力在这件事情上。音乐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幼儿好奇心强很喜欢模仿,故而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让幼儿感受视频中传达的音乐节奏,如“小鱼游”“小鸟飞”等的抒情性三拍子音乐;“狮子走”“大象走”等四拍子的低沉缓慢音乐;“青蛙跳”“小兔跳”等的二拍子欢悦音乐等,体会音乐的魅力;同时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播放生活中一些有音乐节奏的动作发出的声音,供幼儿模仿学习,如钟摆声、火车开动的声音、汽车喇叭声、扫地声、马蹄声等,将这些形象的动画声音能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认知,还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依靠信息技术助力舞蹈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舞蹈教学也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舞蹈教学主要是以口头讲述的形式进行动作示范,幼儿的想象力与主动性发挥受到限制。而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准确、形象地进行教学信息传递,这和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方式更相符。如幼儿在《小青蛙》舞蹈的编排中,过去教师就是以口头讲解以及动作示范的形式使幼儿明白小青蛙走路都是一蹦一跳,但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则可引导幼儿欣赏《青蛙图》,使幼儿经视频与图片赏析掌握青蛙各类动态,且为幼儿展示青蛙跳水时以及在陆地走路时的动作、捕捉害虫时的动作等,而孩子们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青蛙的单脚跳、双脚跳、扭动身体跳、晃动头跳等动作,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依靠信息技术助力文明礼仪知识渗透,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使得幼儿园德育教育课程的设计、规划及实施等各环节均展现出了鲜明时代性与创新性。依靠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创设,借助电子屏幕、计算机等多样化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推进幼儿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利于良好德育环境塑造,帮助幼儿进行正确德育理念体验,助力幼儿良好品德养成,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注重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对幼儿进行良好文明行為习惯培养,对幼儿今后成长大有裨益。
如一日生活为幼儿每日在幼儿园学习中均要开展的活动,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均包含有大量的文明礼仪知识,教师应有计划的、有目的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习惯渗透教育,再将对应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为幼儿进行播放,并配上相应的讲解,让幼儿根据所播放视频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幼儿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得到培养。
四、依靠信息技术助力家庭教育,提高家校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手段之一,因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家校共育模式出现了极大变化,家校共育也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实效。如对于每日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可以视频录制的形式发送到班级群,供家长欣赏,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回家后能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巩固。同时,若要使家长和幼儿教育的衔接更紧密,增强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主题活动开展前可将活动内容、需要搜集的材料、需查阅的资料等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使幼儿与家长协作完成任务,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又使幼儿从中学得了知识。如在《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则可为幼儿及家长安排一个作业小调查,并将调查的内容与要求发送到微信群中。这些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使得调查任务顺利完成,在入园后孩子们可将搜集到的资料、图片等与同伴一起分享,这就很好地转变了过去一味靠老师提供的教学模式,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储备。
五、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具备的独特优势在幼儿教学中得到了大力应用,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教学方法得到优化的凸显。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助推器,只要教师合理使用,大胆尝试,不断实践,必将在幼儿教育中绽放色彩,使幼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付远红.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16):196.
[2]赵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