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妇女,尘埃般的存在一一读《王氏之死》有感
2019-10-14李莉
李莉
关键词:乡村妇女;郯县;小人物;王氏
《王氏之死》一书中,史景迁将历史投射到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去用瑰丽的想象去还原王氏这个小人物。不像是中国本土在儒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不像一般的史学类书籍工于历史专业术语却又枯燥无聊,有着小说一样的生动、蒙太奇的叙述手法,给我们在真实和虚幻之间不断地游走,感受着王氏那亦真亦假的思维和感情。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触非常的深刻,其中真实和虚幻的反复跳跃,很多次品读才可以理解其中真意,王氏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读史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了解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为了现实而服务的。因此,我们更多的应该是面向将来,不能让过去的悲哀再次重演,让时代的不幸再次出现。
笔者认为史景迁的高超之处,大约就是考证史料后裁剪编辑材料的文学手笔,营造一种如梦如幻之感。接下来就本书的参考资料来做一下介绍,了解来源是有助于明白事情的本质:这是郯县的县志以及官绅的会议笔录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辅助。作者选择了“没有任何可出名的事情”的郯城,用小地方的小故事,来展现大历史的大故事。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才真正让人感同身受。就如同在书中所记:“我有意要使这个故事既有乡村属性又有地方色彩,因为有关前现代中国农村的文献记录的并不是单个地方的事,而是发生在一大片地域和跨越一长段时间的事,这就使个人的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有支离破碎的问题。”
作者用六章来主要讲述这件农村妇女王氏、这个简单的故事:郯城县的一个小村子里的妇女王氏,她离开丈夫任洪离家出走与另一个男人私奔了。但由于没有出路,她最后又回了家;她回家以后,她的愤怒屈辱的丈夫把她扼死在屋子之内。虽然专门针对这个故事的叙述仅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不到,并被放置在了最后两章。在她的命运之前你将读到令人悚然的郯城的地震、兵灾、饥荒中的死亡(甚至人相食)、土地的暴力争夺、乡权冲突、贞妇烈女的事迹,以及《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对所有这些现实的观察和梦幻般的书写。王氏无声无息地出现,又迅速地死去,她只是一个凄厉的尾声,隐身于一片渺茫的背景中。小人物的卑微,以至于他即使不出场,也不会影响叙事的完整性。但这样说也不确切,或许王氏从一开始就出场了,我们无所分辨,抑或也无需分辨。史景迁把小人物放在了大历史的宽广视野中加以观照,似乎掀开了沉重的历史帷幕的一角。郯城在蜂拥而来的灾害中,数万人丧生,郯城这个弹丸之地像打摆子一样不停战栗。在这样的大场景中,小人物从来都是匿名、面目模糊、无从分辨。同时王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剧。
书中最令人值得回味的是王氏的梦,这也是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史景迁引用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文学性的语言为王氏之死编织了一个蒙太奇般的梦,展现了她“从天上掉到地下”的悲惨命运。那种幻想,虚诞的梦正是一个封建妇女内心的憧憬和挣扎。将现实与浪漫穿插使用,让人刻骨地感受到郯城那个小地方的小人物的挣扎、麻木、愚昧和死一样的沉寂!犹为让人可笑与可悲的是王氏受到了好的安葬,这样做的理由是好让王氏“孤独的灵魂才会平静”,以免王氏变成厉鬼出来害人!
全书六章,其中三章都在描述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尤其在第三章关注农村妇女寡妇问题,寡妇是女性群体的特殊存在。在《郯城县志》中专门有记载德行突出的妇女,但相当大部分是“贞洁忠诚”的寡妇。比如:寡妇为收志一生不再嫁,甚至是毁容或自杀。但我自己的看法,她们面临极大的社会和经济困境,于生活的夹缝中艰难的挣扎着。周围人冷眼旁观不予援助,更是带着落井下石的阴险去站在道德高位对她们进行考验,用三纲五常束缚她们的一举一动。她们一个人艰辛的挨过凄苦的一生,人们就会欢呼着把她们抬到道德高位,获得尊重,仿佛忘记了过去对她们的漠视和鄙夷。但她们早已离开,就如同尘埃一样。如同书中细柳的故事,她的邻居及亲戚如何攻击她,去迫使她的后嗣沉溺于淫欲,或引诱他们赌掉遗产,只为获得实质性的利益。这是多么的令人可悲,但是反观现代社会难道就真的没有这种思想的人吗?纵然民主之花己经盛开,但是在这个广袤的大地上,仍然有着腐朽的旧痕。正如同,有着光的地方就有着黑暗,虽不能轻易的改变,但是唯有坚持不懈的引导和思想上潜移默化会让一切变得更加的明亮。
在三纲五常这种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主导的价值观,妇女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农民是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们的妻子一一乡村妇女在父权夫权的男权社会中更是处于依附地位,那么她们更是低到了尘埃中,或许在丈夫的眼里只是一个物件而已。没有着自己的自由,更没有自己的思想。也许在蒲松龄的眼中对女子是尊重的,具体可以在其文章中有所體现,在《聊斋志异》中他赋予女子比男子更高的天赋、道德和才华,从妻子女扮男装轻而易举获得举士的故事中可以看出。
但《王氏之死》之所以受到欢迎,更是因为史景迁始终将乡村妇女的讲述过程放置于美国汉学的理论框架之下加以表达,不同于中华儒学文化体系下的文化历史著作,这种中西相结合的方式,更是给人一种冲击感。诚如史氏所言,“我对‘王妇之死有兴趣时,大部分人还没有开始研究中国妇女。”在中国,新社会史研究也确实才刚刚起步,对于妇女的权利研究也才刚刚起步。我想,这或许会给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下乡村妇女一些慰藉吧。
在当代社会,妇女权利意识觉醒并越来越趋向白热化,整个社会开始重视妇女的权益。正如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社会法律正在一步步健全。回首过去,我们早己前进许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到的是过去的历史法律,但看到的却是当下的问题。保护妇女权益,我们还在路上但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明天的中国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