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2019-10-14韩华莉
韩华莉
摘 要: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发展。新的高考改革已经把历史学科比作“人文之母”,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历史学科及教师在乡村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本文根据在乡村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乡村学校;历史教师;教学
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和城市的教育可谓是天差地别,我们老师在私底下感叹道:能在农村读出书来的孩子简直是天才!宏观上,国家对城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大于乡村教育,微观上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就几个微观方面的原因展开阐述。
1.资源方面
(1)在城区教学已开始推崇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的时候,乡村教学才刚安装上了电子白板,既可以进行互联网教学了,但是能够熟练应用互联网技能的老师却寥寥无几(因为乡村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甚至有的老师一直没用过互联网教学,既互联网教学的利用率在乡村教学中不高。
(2)仪器设备形式化: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很多仪器设备都是摆设,利用率并不高,比如图书室的开放时间是极少的。
2.教师方面:
(1)乡村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观念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城区的历史教师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迅速的进行培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但是乡村中针对历史教师的培训计划却相对较少,甚至没有。
(2)缺乏专业性的历史教师:如今乡村教师资源依然匮乏,一个教师要兼职教授多门学科。比如在我所在的乡村学校,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上历史课,还要上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美术课;也就是一个老师几乎要教四五门课程,这样的现象在乡村屡见不鲜。
(3)缺乏学习成长的机会:乡村学校由于缺乏师资力量。比如我所在的农村学校就二十几个老师,有的专业课老师就一个,比如我校的历史教师就我一个,根本没有机会听本专业老师的课或者是向本专业老师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导致成长速度相当缓慢。
3.家长方面:
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颇多问题,比如“读书无用论”盛行,认为不读书也仍然可以赚大钱。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环境,几乎都外出务工了。乡村的老年人们教育观念落后,管理孩子方面也多偏向暴力教育,坚信“黄金棍下出好人”,他们对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听话就打”“把孩子给我管严点”,几乎把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都推卸给了老师。
4.学生方面:
(1)目前农村几乎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关爱,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自控能力不强,心理脆弱,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期许和规划,由于乡村环境闭塞,自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很非常受限。
(2)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浓厚,但是缺乏学习历史的良好条件与环境,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之目前的教学形式仍以灌输、讲解为主,有的甚至以死记硬背为主,学生缺乏历史思维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探索历史知识。
(3)忽视了对历史科目的学习。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关注历史学习的时间较少,影响了课堂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上述乡村教育及乡村历史老师的困境的,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一些浅显的建议。
1.政府方面:
(1)加大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和改进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并建立完善的修缮制度。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及生活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为青年投身于乡村教育的建设事业中。
(2)乡镇政府有效推进国家“扶贫攻坚”实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比如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这样既可以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就业机会,留住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缺少关爱和陪伴的现象,有助于提高我国青少年整体素质,循序渐进的做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2.学校方面
(1)乡村学校师资匮乏,为了让各科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建议将教师分成文科组和理科组,分别进行教研,将历史教师并入文科组,多多组织公开课,在听完课之后一定要组织评课,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落到实处。
(2)校方提供更多的機会让乡村历史教师走出去,不仅仅是竞教比赛,比如走进县城的中小学,听听本其他教学经验丰富的历史老师的课,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这样可以迅速的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又利于乡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提供保障:要切实提升农村中学校本教科研活动的水平,还要不断完善建保障制度的建设。
3.教师方面
(1)内因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乡村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2)把自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阅读和积累,广闻天下时政,增强同行交流,坚持写作。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课程意识,在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中使自己得到专业的成长,也使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把农村学生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3)建设特色课堂。课堂是教学之本,也始终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线。如何适应本校学困生较多的情况?如何适应我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如何解决我校学生家长教育理念较弱的情况?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家长方面
虽然家长们长期在外务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域和时间的差异已经不再是问题。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子女的所有问题全部丢给老师,等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来兴师问罪,在平时也应该对子女严格要求,而不仅仅是过年时替代关爱的经济补偿。家长们可以利用微信、QQ、电话等多种联系方式随时关注子女的成长,更应该经常和各科老师交流子女的在校近况,而不仅仅是语数外的老师。
综上所述,是笔者关于乡村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希望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碧麟.让历史走进学生心灵——新课程下山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思考[J].教学研究,2009(5):66-67.
[2]罗芳.浅谈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与思考[J].师资建设2017(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