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当代资本批判之理论探析
2019-10-14马靖涵
马靖涵
[摘要]在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方向,人们也往往将重点放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分析。在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研究中,重点从时间维度出发,对当时的资本社会进行批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仅依靠时间维度是无法對当代资本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空间也不再仅仅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现代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中卓有成就,通过对空间生产的研究,阐释西方资本主义的隐藏的“暴力行为”。大卫·哈维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最初以地理学家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在其地理学研究中遇到困境,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哈维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下,也将空间维度融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哈维独有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用这一方法对当代资本社会进行分析。我们应将按照逻辑顺序对哈维的空间视野下资本批判作以研究,首先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入手,从空间和资本批判两方面论述哈维思想的来源;其次,依据哈维的著作阐述哈维对当代资本社会的分析和资本社会的矛盾,说明“小修小补已不能修复资本主义”;最后,哈维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式和美好愿望,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实践的难题。在全球化飞快发展的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本质仍是帝国主义的全球化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大环境,因此把握全球化机遇,规避全球化风险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资本批判;空间生产;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033-06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政治危机也随之而来,哈维以现实为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展示了对资本的批判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矛盾包围,世界运行轨迹的规律目前还不明朗,了解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的阴谋,对当代资本进行批判。
一、 大卫·哈维当代资本批判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20世纪晚期,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各国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日益密切,也渐渐形成了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全球化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代的背景环境。大卫·哈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受到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影响,开始对当代的资本批判进行研究。
(一)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疯狂地席卷世界各国,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很多国家是被迫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但也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得以机遇来发展本国经济。全球化的内核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可以说全球化是一定时间内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资本积累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使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其本质是要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和积累。与此同时,科技革命的到来、交通工具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对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化带来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资本积累;对于人流接收国而言,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金融服务业也迎来了一个高潮。从这一角度说,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落后地区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一些地区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等现象,也不得不使我们在看到全球化带来机会的同时更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对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全球化究其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阴谋”,它以宣扬自由、平等而发展,但其背后却是资本贪婪地积累,是资本霸权主义的外在表现方式。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更加“自由”地发展经济,但对于原本就落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引发了贫穷国家和地区间的矛盾。
(二)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亨利·列斐伏尔,与20世纪一同诞生的思想家,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列斐伏尔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垄断经济也在发展,垄断组织日渐增多和活跃,使得各国之间的发展越发不平衡,帝国主义对市场的争夺和抢占也是前所未有的。列斐伏尔对当时社会不符合实际的幻想中看到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与日常生活批判相结合,从而提出空间生产理论。同时,列斐伏尔受到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等人的影响,在阅读马克思《资本论》之后,越来越重视社会的现实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
列斐伏尔把空间分为三种: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1]。其中物质空间就是指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空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空间所做的定义;精神空间是我们的意识或符号被创造出的一种想象中的空间。物质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地理位置的分布以及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之中,但是随着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地理位置的障碍被逐渐排除,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也越来越强。一味地发展经济,这时自然的物质空间作为我们生活的场所被破坏。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物质空间还在多大程度上是存在的?未来的发展会引领物质空间走向何处?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已经被当作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场所,作为生产资料的一个部分,空间的位置对生产的影响很大;而空间生产就不是简单地将空间视为劳动的场所。与三种空间相对应的,列斐伏尔总结出空间三元辩证法, 即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的空间[1]。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补充了马克思主义中对空间层面研究的空缺和不足,并影响了大卫·哈维对空间的理解。但哈维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过分强调空间这一维度,低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于是哈维在自己的理论中适当地将空间部分补充进来。
(三)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
早期的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追随着黑格尔的思想,博士毕业后马克思就职于《莱茵报》,在这个时期遇到了现实问题,包括物质利益问题、客观关系问题、等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通过具体问题概括出来的,他发现和他秉承的原來黑格尔理性主义的立场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后来马克思在撰写《克罗茨纳赫笔记》时期发现,真正决定社会历史基础的不是政治,而是围绕着财产所有制所进行的一种经济关系,这个财产所有制才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因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就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来实现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期,通过对历史和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了对资本的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发现了国民经济学和现实有了一系列的矛盾:依据国民经济学的观点,劳动的产品是属于劳动者或工人的,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异化四重规定的时候,也从工人的劳动异化开始的,但在现实中工人只能得到他维持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只是为了这个所必需的部分。从《穆勒笔记》到《手稿》的一个转化,从货币异化到劳动异化绝对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思想逻辑的转换,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再到经济学哲学批判。我们不能说《手稿》里面没有经济学批判,包括后来到《资本论》马克思还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以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当中,经济学的内容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它是以什么样的一种立场存在。我们说从经济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哲学批判,不是说转向之后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不要了,马克思一生中都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与他的哲学研究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确定了自己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实则就是对资本社会的批判,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两个必然”,即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二、大卫·哈维对资本社会的分析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随之而来的是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不断变化,世界正以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速度发展。想要对资本社会进行批判首先就要足够的了解资本社会的现状、指出漏洞、分析矛盾。目前,世界形成了一种“新帝国主义”,经过分析资本主义地缘政治和不平衡的地理发展,“新帝国主义”更关注积累内在的时空动力相关的帝国主义问题,本章将通过对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剥夺性积累、资本社会存在矛盾的分析来论述哈维对当代资本社会的观点。
(一) 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
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国家和帝国政治与资本积累在时空中的分子化过程的矛盾混合”[2],这里哈维引用了纽约大学经济学家乔万尼·阿瑞吉对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之间差异的观点:首先,资本家们希望通过投资到可以产生更多利润的地方,以寻求资本积累;而政客和政治家们则追求的是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及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权力差异;也就是说资本家们渴望的是个人利益,而政客们追求的是集体利益。其次,资本家们为盈利所创办的公司可以随发展情况而做出规模和策略上的转变,可以建立、解散、兼并、破产;而国家作为一个权力的实体,除非遇到自然条件的异常影响外,几乎一定会限制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之内。以上两种差异是二者之间最根本和直接的差异,除此以外,还有公众参与度和参与方式等差异在此不作过多论述。即使二者之间差异性很大,但我们在认识这两种逻辑时却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分析任何一方,因为这两种逻辑会无时无刻不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在实际情况中,两种逻辑相互竞争,甚至会出现完全对立的局面。
阿伦特认为:“资产的无限积累必须以资本的无限积累为基础……资本的无限积累过程需要‘无限权力的政治结构”[3],因此,资产阶级的历史也一定就是霸权持续扩大的历史。在这一观点上,美国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无论在什么时代,美国一直追求无限的资本积累和扩张,并且随时做好了军事准备来保证资本积累的顺利进行和抵御共产主义的冲击。哈维认为:“美国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持军事优势,阻碍和反对任何可以与其竞争的超级大国出现”[2]45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且微妙的情况之中,美国对领土的征服欲望已经昭然若揭,这也是当今世界的走向以美国为中心的原因,至于这两种逻辑最终会对世界形势造成怎样的影响,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 剥夺性积累
资本主义“贪婪”地发展逻辑必定会导致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生产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为了顺利转型,资本主义也会急切地想要打开世界市场,这个过程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但同时,资本主义也开始了又一轮的掠夺和积累,导致了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促使了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剥夺性积累。
哈维剥夺性积累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对原始积累的研究,通过私有化表现出来。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和使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后,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循环往复。哈维说: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中,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全部特征都还强有力地存在着,很多公共资源都在不断地被私有化,原始积累面对的不仅是之前存在的社会成果,还包括压制其他文化的存在。剥夺性积累的对象不再仅是生产资料,而是扩大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更为概括地说,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私有化浪潮。这绝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消极影响的还是那些本身就已经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似乎资本主义无论如何发展,它们都是过程中的“牺牲品”,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剥夺性积累的一个基础似乎不再坚实,当今世界正在向“共同体”“地球村”方向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资本主义的“阴谋”被更多人了解,时间——空间修复变得艰难,剥夺性积累的末期也即将到来。
(三) 资本社会的矛盾
大卫·哈维在其著作《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中借鉴了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分析了当代资本社会的矛盾问题。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频发、政治格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都反映着背后的资本社会的矛盾。马克思曾指出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并且哈维认为矛盾的解决过程是一个蜕化的过程,但同时也可能是另一个矛盾的起点,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矛盾,只能向另一个矛盾进行转移。
哈维在《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一书中将矛盾划分为三类:根本矛盾、变化的矛盾和危险的矛盾。哈维指出,根本矛盾是资本固定不变的,并且七个根本矛盾并非互不相关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资本的框架。由于篇幅关系在此只讨论根本矛盾这部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矛盾1)是以房屋为例展开论述的:房屋本身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是以使用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但地理位置、服务设施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屋的交换价值,这样就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产生了矛盾甚至是对立。劳动的社会价值与它的表现形式(矛盾2):矛盾1的产生是依赖货币的存在,但是货币和社会劳动价值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私人财产与资本主义国家(矛盾3):二者的关系不总是和谐的,抵制专制国家的当权者可能会抑制私有财产的权力,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这二者的矛盾就会更加激烈,造成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与私营部门对立以及国家与市场对立。私人占有与公共财富(矛盾4):个体资本家可以合法地占有社会劳动成果,也就在一定意義上占有了公共财富,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矛盾。国家与私有财产的矛盾统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事后赋予这种剥夺暴力结果的合法性和制度上的合理性[8]。资本与劳动(矛盾5):我们假设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资本家们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利润,但如果完全遵循平等的前提,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又从何而来,于是就陷入了这种困境。资本是一种过程还是东西?(矛盾6)资本想要生存就一定要持续流动,但资本在不同的过程中也都在以不同的实体形式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在资本的范畴里,固定和流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生产与实现必须要对立并统一(矛盾7)。
三、大卫·哈维资本批判的当代意义及重要影响
哈维在分析当代资本社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空间视域下资本批判的方法论,这一理论贡献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也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方法,对进行资本批判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哈维在《希望的空间》一书中提出“辩证的乌托邦”思想,在实现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实践困境。全球化的脚步不会减缓,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也一触即发,作为时代的精华,哈维的理论为我国应对全球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理论保证,闪烁着时代智慧的光辉。
(一) 时代需要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注重时间维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空间生产中存在“理论空场”,哈维着重强调空间部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重构。首先一定要确认的是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圆心,都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哈维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展现出来的。在总体的框架上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只是加入了空间的元素,并且空间的部分也是顺应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思路的。总有人提出马克思的思想不再适用于当代的社会,总是试图重新解释和改造马克思的思想,在这一方面,哈维认为,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其价值在当代也是有目共睹的。哈维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中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主要是过程辩证法和总体性的辩证法;其次,哈维对资本的研究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上的,他在美国大学中也开设了《资本论》讲解的课程,整体的逻辑思路是沿着马克思进行的;其三,哈维在从英国移民至美国,从地理学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发现之前的理论不能解决时代问题,与马克思一样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正义的表达。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社会的考察,探索经济规律,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哈维在《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一书中同样分析了资本社会的矛盾,揭示资本社会的危机爆发危在旦夕。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制度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哈维在谈到中国时指出,中国是唯一可能解决全球资本过度积累的国家,当大量资本涌入中国时,对美国经济来说会是不小的损失,美国可能会通过对石油的控制引起地缘冲突。即使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通讯产业成果令人欣喜,但中国也并不特殊,本质上就是资本吸收,这也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仍散发着光芒。
(二) 希望的空间——辩证的乌托邦
哈维以他成年时期生活在巴尔的摩为例,这个城市的混乱局面是一种令人害怕的糟糕,失业率高、穷人没有福利,生活水平和机会的不平等却在不断增长。或许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人们对资本的渴望达到前所未有的期待,以至于造成异化问题,现实在社会中占领了重要地位。哈维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用于对现实社会方向的指导之中,并一直坚持有乌托邦的理想,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曾在《乌托邦》中说: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乌托邦一直被人理解为一个既完美但又不存在的地方,在很多已经完成乌托邦的社会中似乎已经达到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现实,但其背后仍是资本和国家权力的控制。以迪士尼为例,在其中营造了一种“纯粹幻觉”的地方,这是一种空间形式的乌托邦;与其相对的还有时间形式的乌托邦,也称社会过程乌托邦,自由的乌托邦主张用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社会的整体利益。
哈维认为这两种乌托邦都存在着缺陷,因此提出了辩证的乌托邦理想,即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很久之前,爱因斯坦就提醒我们,时间和空间不能有目的地分开。哈维认为辩证乌托邦首要的一点就是人本身的解放,这一点也回归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由人完成的生产劳动过程作用于人的身体,人作为劳动力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一部分而被平等对待,而是被外在的因素影响,如宗教、肤色、性别等等。特别是在崇尚于资本积累的社会中,资本主义为了进行资本扩张不惜代价甚至伤害劳动者身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剥削劳动者。除此之外还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马克思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哈维认为人与蜜蜂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要通过辩论为自己解释并承担责任,这不仅是对自己想法的辩护,也是对别人的责任,在人类自己的进化过程中也要对自然和其他物种做出有益的道路选择。
(三) 哈维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环境恶化、各城市间地理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后现代的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判,其中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资本的批判相呼应,后现代学者们则否定现代性。显然,哈维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当代中国的空间问题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开放而发达,内陆地区甚至是有高山围绕的地区发展滞后并且贫困现象严重;就业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都是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阻碍,對此我们可以用哈维的方法提出纲领性意见。
首先对于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沿海地区开放较早并有政策支持,表现出繁华的景象;而内地的中小城市本身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就不很发达,作为工业城市现在的发展也缓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本的力量,沿海地区政策好,吸引的投资更多,政府已经不作为投资的主力军了,更多的投资来自房地产商,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资本力量的日渐强大,这也是哈维在根本矛盾中所提到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矛盾1)。其次,我国的发展是置身于世界发展之中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将过剩的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因此我国要尽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适应世界的风云变幻。
四、结语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出现偏差,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否会实现。大卫·哈维作为晚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和当代社会,尖锐地提出资本社会的矛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和现实社会,并展望一个辩证的乌托邦。即使在实现“希望的空间”的实践道路上一定会存在困境,但这样一个理想对于实现人类解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列斐伏尔.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付克新,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英]戴维·哈维.新帝国主义[M].付克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7.
[3]Hannah Arendt.Imperialism[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1968:23.
[4][英]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十七个矛盾[M].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5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9年9月 知 与 行 Sept.,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