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与价值领域研究
2019-10-14曹学娜张君艳
曹学娜 张君艳
[摘要]对新中国成立后价值层面的研究,是当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领域的变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这期间虽历经曲折,但其成就不容忽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价值观领域也发生了历史性嬗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发展,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伴随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随之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价值观领域也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正像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一样,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价值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010-05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任何成熟的国家和民族,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要求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都会经历一个从自发孕育阶段到自觉培育阶段的飞跃”[1]。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进谱系,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极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真正建立,价值观领域也相应形成和确立起来。
一、国家政权的探索建立推动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基本形成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党领导人已经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希冀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早期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什么性质的、什么样的国家奠定了基础。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问题更是提上日程。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专门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共和国”[2]1471。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了走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必然性。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1475,由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人民是国家政权建立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2]1475。毛泽东对人民的基本内涵,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只能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国。《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发表,进一步团结了各方面力量,阐明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制度,深化了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这些理念。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至关重要。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历史性文件,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首都、纪年等决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重大事件,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屹立于世界东方,其重大政治意义和观念的深化至少有三点:其一,中国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成为现实。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方世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由理论走向实践。从此,中华民族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西方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结束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开始以新面貌新姿态呈现在世界舞台。这意味着,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自由的理念由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从此成为世界上爱好自由与和平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并将促进世界的自由与和平作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其二,人民民主专政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努力探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长期以来遭受压迫、受尽欺凌的亿万劳苦大众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起了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这意味着,千百年遭受封建压迫、奴役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独立自主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以实现,人们的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其三,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执政权,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独立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磅礴力量,开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以极其强大的号召力和向心力把全国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探索建立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国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广泛认同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建国后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先进社会制度,在历经近代百年的衰落以及连年的战火后,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极大困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并未彻底消除,中国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据马克思、列宁提出的有关“过渡时期”理论,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简称为“一化三改”。实施“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实质是要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一化三改”,在整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基础。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党的领导和探索中,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摆在首位的问题就是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在党的领导之下,通过制定正确的实施政策,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历经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的渐进形式,促进农业走互助合作道路,建立了农业集体主义所有制。到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次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推进的方针。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国家帮助的方式,从供销合作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实现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最后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改造之路。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低级到高级分三个步骤推进,即从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至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 ,总产值的99.6% ,私营商业户数的82.2% ,资金的93.3% ,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化的轨道”[5],公私合营或合作的基本实现,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主义所有制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审视这一变化,其实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持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彻底被打破,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在三大改造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国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公有、国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和确立。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6]。实践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也发生历史性嬗变。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社会价值关系、价值意识上的深刻变化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层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不断前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随着所有制問题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内的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情况,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中共八大的这一判断对于制定方针政策,推动当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系列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也推动着人们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意识上的改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党做出重大方针政策的依据,对此我们党进行了探索。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领袖并没有作过专门论述。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党和国家领导人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展开了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强调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并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本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毛泽东在报告中阐述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并客观指出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对于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这一非对抗性的矛盾要采用民主的方法,也就是进行说服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加以化解。这种方法可以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采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总方针。总之,我党关于社会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正确判断,以及形成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法,给当时处理社会矛盾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方针,同时也推动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
如何正确判断和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对于社会思想和价值观领域具有重大导向作用。社会矛盾的转变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阶级关系改变的结果,随之会在价值关系和价值意识层面引发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这也推动着阶级关系上的重大调整由原来的阶级问题转变为人民内部问题,由原来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人民群众关系。由此,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相应发生改变,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能再以斗争的形式进行,而是以批评教育的方式。做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判断,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对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有助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国家建设,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总之,随着价值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意识也在无形中发生着转变。剥削、压迫、专制这些封建的、资本主义的观念被扔进历史教科书,而奋斗、民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整个社会表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时期,振奋民族势气的各种精神,诸如“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涌现出来,并在整个社会当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