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

2019-10-14张鑫程景

新闻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响水灾难舆论

张鑫 程景

【关键词】灾难报道;媒体责任;人文关怀;规避路径

一、灾难报道

(一)灾难的概念

社会学家S.Fritz曾指出:“灾难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区域造成严重损失,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以致社会结构瓦解,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者工作。”[1]灾难的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推动其产生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变化,二是人为破坏,也就是常说的“天灾人祸”。灾难事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突发性,灾难常常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二是破坏性,灾难大多会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影响地区甚至国家的稳定;三是紧迫性,灾后的救援重建工作非常讲求时效性,必须及时到位;四是不确定性,灾难发生后的信息十分混乱,真假难辨。

(二)灾难报道的传播功能

媒体对于灾难信息的传播,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通过信息的传播影响社会,这种影响具有双面性。从正面看,灾难报道一是可以及时传递有效信息,为灾后救援及重建提供信息保障;二是引导公众科学对待灾难,防止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谣言的滋生;三是实施媒体监督功能,推動灾难事故的问责进展。从负面看,灾难报道的传播功能也十分明显,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灾难报道带来的坏消息往往会让人们情绪低迷,瓦解人们的心理防线;如果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极有可能煽动公众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三)灾难报道的新闻价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等都是人类安全需求的重要内容。灾难,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为了掌握生存环境的安全情况,本能地关注灾难信息。灾难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灾难信息的需求,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灾难信息的传播铺设了快速通道。成功的灾难报道可以起到稳定社会局面、引导社会反思的作用,而错误的灾难报道则很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灾难救援与灾后重建。因此,以真实准确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追问事故责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引导社会反思,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3·21响水爆炸事件”中的媒体作为

2019年3月21日14时50分左右,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天嘉宜化工厂发生爆炸,与这一消息同时快速扩散的是附近居民用手机拍摄的爆炸现场视频和图片,公众通过社交媒体“零时差”进行报道,灾难现场及周边地区的状况大量的、实时的在互联网络和电信网络中交替传播,江苏及其各地市媒体从现场情况、伤亡及救援情况、灾难探因、环境测评等多个切入口展开报道,在社交媒体新闻的整合与运营方面也展开了工作。

(一)快速出动,准确报道灾难实况

在响水爆炸事件发生后,江苏媒体主动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爆炸发生后,智慧盐城、荔枝新闻、看苏州、扬子扬眼等省内新媒体实时同步更新事故的最新进展,使得灾情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从两个方面回应了社会关切:一是现场权威信息,二是官方对待事件的明确态度。据笔者统计,从3月21日16点52分发布的第一条快讯开始,截止到3月23日晚23点24分,智慧盐城APP即时滚动更新的相关新闻有七十余篇,主题涉及救援进展、善后措施、危化品污染、官方发言等各个方面,以“短平快”的短消息为主,及时准确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有《响水爆炸后的24小时“生死营救”》《生命至上,不同战场的同一个信念——响水“3·21”爆炸事故救援现场直击》等特稿,全面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

(二)客观公正,澄清负面不实谣言

灾难事件的突发性和重要性,使人们对关于灾难的信息格外敏感,而调查真相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给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机会。谣言伴随着灾难的发生而发生,而有害的谣言往往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在我国引发“抢盐风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舆论高地,要求媒体做好上传下达,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灾难救援及时有效展开,这也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应对响水爆炸事件引发的舆论危机,江苏媒体主动辟谣,避免陷入舆论被动局面。观察此次爆炸事故整体舆论氛围,质疑与不满成为主要基调。这不仅仅体现在本次爆炸事故的报道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突发事件舆情发展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在处理“人祸”问题上,官方信息披露与公众期待有一定的距离。在主流媒体进一步获取客观资料而形成信息真空时,自媒体无序传播、谣言横飞的局面容易形成。大量其他爆炸现场的短视频和图片被伪装成响水爆炸事故信息在网上疯传,造成民众进一步恐慌;除了张冠李戴的视频图文,有关伤亡情况的谣言也在网上散布,内容为“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掀起舆论风波。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官方微博@江苏消防主动作为,利用图文解说及时辟谣,避免陷入舆情处置的被动局面。

(三)严肃为基,兼顾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灾难事件通常是破坏力极强的事件,对人们和社会的打击与伤害很大,尤其是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和情感,适宜有度的灾难报道能够抚慰灾难带来的伤痛,治愈人们因灾难而受到的创伤。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灾难报道以煽情为主调,不断试探受众的“泪线”,过度消费受众的悲悯之心,招致受众的不适和质疑。

2015年天津塘沽爆炸事故中,天津本地媒体的表现饱受争议,原因之一就是过度煽情,以大量祈福和感动为主题的报道稀释了理性基调。过度的煽情报道难免挤压了真实灾情信息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通道, 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甚至形成“灾难美学”。[2]

江苏媒体严肃灾难报道基调,在此次盐城响水爆炸事故中,尽量避开无现实意义的煽情。看苏州APP较少选用煽情性的报道角度;荔枝网在重要信息发布的间隙穿插一些以救援人员为主体的报道,如《搜救进行时:“决不放弃,最大限度搜寻每个幸存者!”》,侧重点在于救援工作的高效负责;智慧盐城APP重新设计界面,以黑白色调突出严肃氛围,用界面的上下区分强化报道的重要性。除保持灾难报道肃穆性之外,真实表现出灾难中人们的坚强和温情,避免过度消费受众眼泪,也是灾难报道应有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三、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报道中媒体失职的规避路径

纵观近年来主流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的反应,不可谓用心不深,但是当对新闻职业行为的监督和评价在网络空间逐渐走向公开化时,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公众的知情欲非常强,对媒体的期待也非常高,此时媒体的一点点不规范行为,都会受到公众的舆论谴责,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作为报道主体的媒体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轉变报道理念,做好新闻整合与新闻核查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通过便捷的技术与平台,自发加入灾难信息的发现与传播,这对传统媒体的工作模式产生了影响。媒体既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也要善于发现网上热门话题,做好关键性的信息整合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对于事故现场的关切,以真实可靠的权威信息巩固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地位。这需要媒体深度挖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灾难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对新闻事实做出细致深入的调查,通过详实内容呈现灾难事件的真实面貌。

(二)把握舆论节奏,做好议题设置与理性反思

灾难事件的信息因其重要性与不确定性,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夸大、扭曲甚至虚构,尤其是关于事故原因的揣测,从一开始就甚嚣尘上。媒体不能盲目跟风,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擅自发布缺少根据的判断。面对一些负面的传闻,媒体应当通过设置科学理性的议题,把握舆论节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追问事故责任,纾解社会情绪。

(三)克制煽情报道,做好社会调节和社会引导

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为了追求逼真的细节和感受,往往会请求当事人尽可能地回忆当时的情景,这些举动很可能对经历灾害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此外,部分媒体热衷于报道救援团体的积极作为,甚至把它的地位放在了事故反思之上,给公众形成“把悲歌唱成了赞歌”的媚俗印象。媒体应当做的是严肃对待灾难本身,及时发布阶段性的事件处理结果,同时以此为起点,引导公众反思根源,共同探讨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的有效机制。

注释:

[1] 臧国仁,钟蔚文.灾难事件与媒体报导:相关研究简述[C].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研究中心1990年教师专题论坛报告.

[2]张嘉懿.新媒介环境下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的煽情传播现象研究——以2016年南方洪灾事件报道为例[J].视听,2016(11).

(作者:均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响水灾难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印象响水
响水不开 开水不响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清明小记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