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语用信息在初中英语教材上的呈现

2019-10-14邱雅群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邱雅群

摘 要: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为理解在不同文化中实施言语行为时产生的不同社会文化限制,具备关于礼貌或适当性规范的语境线索和元语用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元语用信息为聚焦,研究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两套初中英语教科书(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元语用信息的呈现及是否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元语用信息 人教版初中教材 北师大版初中教材

一、引言

Brown和Levinson(1978,1987)指出若实施言语行为时,考虑到语境线索,如说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程度,他们的相对权力状态及涉及的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能帮助人们使用不同的礼貌程度实施言语行为。此外,正如跨文化和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所示,这些社会距离程度,相对权力状态和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可能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若缺乏相关认识这些变化则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困难(Ellis,2008; Nguyen and Thuy,2005)。元语用信息主要指对实施言语行为适当的场合,时间和对象的相关解释,以及对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哪种表达是恰当或不恰当的说明。基本包括语境信息、文化信息、语域和礼貌策略等。根据重要程度,语境信息、文化信息和语域将是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如果言语行为与教科书中的元语用信息分离,学生将很难理解言语行为的表达应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使用。由于英语教材被认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呈现元语用信息及教师如何利用教材进行语用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与形成。本研究以元语用信息为聚焦,分别研究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英语(PEP)和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BNUP)中的元语用信息的呈现。

二、元语用信息在人教版教材的呈现

在PEP中呈现元语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插图,另一种是通过文本的注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言语行为的发生场景,插图在每单元的开头被生动地呈现出来。然而,仅仅在对话中使用插图而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不能清楚地提供充足的教学背景线索。Bardovi-Harlig (2001)认为,语用语言功能的内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从长远看并不成功。虽然内隐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培养社会语用能力,但不能保证这些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到。因此,这种呈现方式不能保证呈现的言语行为能够成功转化为积极的言语行为输出。明确的语境信息指导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呈现的语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PEP教材呈现元语用信息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对文本的注释,其中一些注释讨论了言语行为表达的形式(参见下面的例子)。

例1:

1.No way!不行!

这是英语口语中一个直接拒绝对方的表达用语,强调不赞同别人的观点,或根本没有可能按照要求做某事,具体意思类似于汉语中的“不可能”“不行”等。

(From 9AB:122 Unit 7 TeenagFrs should be allowed tochoose their own cfothes PEP)

通常情况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自然地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就拿例2中短语“No way!”来看,只能用在非正式场合中用于表达强烈的反对意见。如果短语“No way!”在正式谈判中被说话人使用,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的语域,选择合适的表达达到预期的意思,是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PEP中元语用信息的第二种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然而,从目录中介绍的本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课文注释中的内容并不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展开。因此,除非像例2和例3中提供元语用信息被包含在单元教学目标当中,否则通过课文注释呈现的元语用信息将不会是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PEP教材不仅提供了语境信息,还提供了形式信息。然而,这五册教材中都没有出现文化信息。如果学生对目标语中的文化信息缺乏了解,很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出现语用失误。例如,一个说日语的美国人会将“that wiⅡbe a little difficult”解释为接受他/她的请求,而这个答案在日本文化中指拒绝(Charlebois,2003)。因此,在呈现言语行为时最好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

三、元语用信息在北师大版教材的呈现

在呈现元语用信息的方式上,BNUP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对话,另一种是通过课文注释。如例2,该對话提供了对话发生情境的清楚描述。一般来说,如果在没有提供这些背景线索的情况下给出对话,学生有时较难理解对话中话语的含义。若对话中有言语行为的实施,情况将更严重。因为即使是相同的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功能。以“I'm sosorry about that”为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将用于执行“道歉”的言语行为。然而,当面临邀请时,意味着拒绝某人的邀请。因此,在对话中提供一些语境线索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某种言语行为的确切功能。

例2:

Pair work: TeⅡyour partner about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 You lost something and found it later.

2. You won a prize or competition.

3. You had an exciting trip or holiday.

4. You were sad or unhappy.

Example

A:I lost my pet Stone a year ago,1 was really sad.

B:Oh.that's too bad.

A: My neighbor found him and brought him back home aweek later.

B:That was luckY.

(From 8B: 57 Unit5 Memories BNUP)

与PEP不同.BNUP主要在文本注释中提供上下文线索,而没有任何语域信息。以示例3中的“what's the matter”为例,通过了解它是一个查询症状的术语,学生将清楚地知道看病时,医生会用这个表达方式询问病情。

例3:

1.What's the matter?你怎么了?

这是看病时医生询问病情的用语,也可以用于询问他人情况。

(From 8A: 125 Unit4 Healthy Living BNUP)

例4:

2.Would you like a drink?你要不要喝点什么?

(1)这是餐馆的服务员征求顾客意见的用语。如果顾客需要,就说:“Yes,please”:如果不需要,就说:“No,thanks.”。

(From 7B:106 Urzit3 Food and Drink BNUP)

然而,出于与上述PEP相同的原因,在文本注释中解释的元语用信息不是教科书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除非课文注释中提供元语用信息被包含在单元教学目标当中,否则通过课文注释呈现的元语用信息将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无济于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BNUP教材在呈现言语行为时仅提供了背景信息,而没有出现过语域说明和文化信息。语域说明对于学生提高语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正式场合使用应使用不同正式程度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与朋友交谈时可使用较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在演讲及发言时则应使用较为正式的词汇短语,否则他人会认为你的行为十分粗鲁。

四、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PEP和BNUP中言语行为的调查和评价,将为教材设计和教师英语教学提供建议。毫无疑问,教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教材编写者应在英语教材中组织好元语用信息。一方面,教材编写言语行为的呈现和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背景知识、语域说明或文化信息。其次,在元语用信息的呈现上,应附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背景,若仅凭插图呈现背景知识则不能保证语境信息会被学生注意到。另一方面,元语用信息应成为单元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元语用信息对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应仅呈现于附录当中,而应囊括在单元目标教学当中,应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最后对于教育教学方面,若在課本上没有没有给出元语用信息的情况下,教师则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补充,有效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以元语用信息为聚焦,研究北师大版初中教材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背景信息、文化信息和语域等元语用信息的呈现及是否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无论是PEP还是BNUP都没有提供任何文化信息。文化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学生对目标语中的文化信息缺乏了解,很可能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其次,人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对话的语境信息。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上下文信息是通过情景描述提供的。然而,人教版教材通过插图在对话中提供语境信息。仅通过插图向学生提供语境信息而不进行任何语言描述,不能保证语境信息会被学生注意到。此外,本文的最后还向课程编写和教师提供了相关建议,首先,教材编写言语行为的呈现和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背景知识、语域说明或文化信息。其次,在元语用信息的呈现上,应附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背景知识或文化知识。最后,对于教育方面,若在课本上没有给出元语用信息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补充,有效落实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Politeness phenomena[A]. In: Goody E(ed.). Questions and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56-289.

[2]Brown, P., 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7.

[3]Ellis, R_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4]Nguyen., Thuy,M.T_ Criticizing and responding tocriticisms in a foreign language:A study of Vietnamese leam-ers of English[D]. Ph.D Dissertation. New Zea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5.

[5]Bardovi-Harlig, K_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A]. In: Rose,K,& Kasper,G.(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pp.13-32)[C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lCharleboi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Jl. JALT Hokkaido Joumal, 2003 (7): 35-43.

[7]中国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言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