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2019-10-14王满
王满
摘 要:转型发展是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青年教师是转型发展的主战力。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是影响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成功转型的关键。现就青年教师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转型发展下青年教师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转型发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信息化中高速发展,产业逐渐从低端发展到中高端。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发展,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缺乏。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到2018年,约80%的初高中毕业生能接受中高等教育,但依然存在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企业第一线技术用工难等问题。充分说明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企业需要人才不匹配,甚至是天壤之别。不仅造成人才的浪费和经济的损失,还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直到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地方性民办高校应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上,转到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的能力上,打造地方性院校办学的鲜明特色,提高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1],切实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大部分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战力,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转型发展的攻坚力量。因此,有必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1.地方性高校教师队伍现状[2]
研究发现,地方性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校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教师岗位,走上三尺讲台,理论基础雄厚,但没有社会经历,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二是高职称教师。高校聘用高职称教师一方面为了学校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合理化学校的师资结构。对于他们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充分重视。对于转型发展学校来说,这种师资结构是极度不合理的,尤其青年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双师型”意识薄弱,实践应用能力不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或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书只是“教书”。一些青年教师部分毕业于学术型大学,对新形势下地方性高校的办学理念缺乏了解,对转型发展认识不到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理解有偏差,同时他们早期形成的固有教育模式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在教师发展规划中,以学术研究为主,以自我发展为主,对应用性教学和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对学生的发展毫无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存在“重学术,轻教学”的错误教育理念,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强,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背离高校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角色定位。
1.2青年教师的现实之困
10年前,本科毕业当教师是家族的荣誉,10年后,博士毕业当教师家人却难以启齿:10年前,读书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10年后,获得高学历可能使贫困家庭雪上加霜。高校青年教师理应称为社会精英,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实现知识报国。而现实有时候却让部分青年教师未富将老,未老先衰,教师职业难以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事业。据报道,不少青年教师通常做最累的活,干最多的工作,拿的工资最少。由于个人收入、婚恋、住房、职称评定、科研与教学等问题加上学校考核指标纷繁,青年教师处于社会边缘,很难做到用心教书,“灵魂的工程师”难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1.3学校的制度
地方性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重视,相应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比一般教师拥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企业工作经验或了解企业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形势,甚至需要到企业挂职学习和工作。学校相应制度不完善直接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青年教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不足,让他们没有机会和良好平台进入企业锻炼。这样在生活和工作的高压下,有部分青年教师难以投入热情于转型发展中。
2.地方性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2.1较强的沟通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通常毕业后直奔工作岗位,他们阳光、开朗、有活力,和学生的年龄差较小,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可以通过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不断反思教学和育人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
2.2坚实的理论基础
地方本科高校的青年专职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扎实的学科背景知识、领先的学科前沿理论、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当前社会科学充分结合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
2.3较高的工作热情
青年教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工作中,他们热情高、干劲足,不断吸收新知识和向老教师们学习,希望尽快融入学校、胜任本职工作,为自己的职业和单位增添光辉的一笔。同时青年教师具有前卫的思想,与学生相处容易产生共鸣,促进教学。
2.4良好的接受能力
青年教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教师,比如大数据互联网+下的课堂新模式——翻转课堂、慕课等,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青年教师能够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快速成长为青年骨干教师。
3.转型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对策[s]
在转型发展中,青年教师势必是地方院校的主战力。基于以上特点,我认为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從思想上引导,还要对其业务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全身心助力学校的转型发展。
3.1强化青年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意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青年教师是否具有理想信念关系到在课堂上能否坚持正确政治志向,站稳政治立场。
在学校转型发展中,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理想信念教育,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学校发展、国家教育紧密结合,关注教育强国强校。同时,高校应主动引导青年教师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坚定青年教师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同时运用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用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树立青年教師的理想信念。通过新媒体,向青年教师推送弘扬教育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教育人物和教育事迹,发挥榜样作用。
3.2完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高水平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不应该单纯用期刊的排名判断评估教师的科研成果,还应该与多元化社会相呼应,结合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合理化评估教师各方面能力,还能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地方培养更合适的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
学校应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同类院校参观学习、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和到企业挂职学习等,并设立专门的青年教师成长基金,在工作量计算、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政策留住人才,形成人才强校的氛围,促进高校长远发展。
3.3制定严格的教师培训制度
地方性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途径主要是培训进修:一种是校内的培训,包括开学培训、期中培训、春秋季培训等。一种是校外培训,包括全国性的教师培训、知名高校举办的某专业知识培训、学术研究协会举办的研究方向培训、高校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等。由于没有健全的制度规定这些培训与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有关,参与培训的青年教师只是流于形式完成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因此,地方性院校应该制定完善的积分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求青年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获得相应的积分。只有当积分到达一定数量后才能晋升、评奖评优等,提高教师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同时对学校的转型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3.4实施有效的双导师制度
青年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匮乏的企业实战经验。相对于老教师而言,他们缺乏的只是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经验。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制可以让青年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要承担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通过研究学习优秀老教师上课、定期与老教师沟通交流,捕捉老教师们的优点,结合自身长处提高教学能力。相对于企业来说,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课堂上多数是空谈理论。实行校外企业导师制可以让青年教师实实在在将知识运用起来,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丰富实践经验,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类型、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为地方培养更匹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4.结语
地方性高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认真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成功的关键,还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当然青年教师必须以自身职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争取双方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 .2015-10-23.
[2]王桂红,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5):57-60.
[3]肖春梅,韦晖,论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河池学院学报,2016(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