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

2019-10-14宋蔚邓慧爱宋超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宋蔚 邓慧爱 宋超

摘 要:本文在国学新视野下对湖南郴州湘昆发展可持续性进行积极的探讨,从湘昆历史发展轨迹入手,借鉴其他老牌昆剧团优秀转型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弥补客观的不足,探索本土特色的新时期转型。

关键词:湘昆 郴州戏剧 传统戏曲转型

一、湘昆的历史与发展

昆曲,也称为昆山水磨调,昆山是指其最初发源于江苏昆山地区,而水磨调则是形容昆曲唱腔流丽悠远、轻柔婉折,如同在水上流淌。昆曲由元末南戏中脱颖而出,以明传奇为基础,依托于昆山腔成为明清两代主流戏曲形式。昆曲分为南昆北昆,以江浙为中心,南昆疾步走入南方诸城:从江南水乡,红氍毹上,到西南一隅,林邑之城。在湖南郴州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昆曲表演——湘昆。

昆曲究竟是缘何传人郴州众说纷纭,一则说为明代郴籍学者何孟春被贬至南方留都时观南戏以消解愁闷,辞官返乡时将南戏,即昆曲带回了郴州:二则说明朝驻郴州官有多数为江浙人士,思念故乡,怀念故曲,便将昆曲引入郴州;三则说清初某苏州艺人由广东途径湘南盘桓了一段时间,教会了当地戏班昆腔: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可信度,根据万历四年(1576年)编撰的《郴州志》提封志记载:万历二年冬,郴州知事胡学夔携幕僚共游万华岩,期间设席唱昆曲助兴,“朱公向岩布席,酒方举,一举、春卿骑至,讶其来迟,三觞之,遂顾苍头作吴祎,众更纵饮以和”①。由此推测,昆曲传人郴地不会晚于明朝晚期。

昆曲传人郴地后,受到当地一村一祠的影响,演出机会逐渐增多,受众逐渐由高官才子向乡野村民扩大,昆戏班在郴州桂阳等地蜂起,为昆曲在郴州的发展与传播打下较深厚的基础。但随着时间推移,京剧的兴起使昆曲呈现颓势,长时间的战争更使昆曲发展一度停滞,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

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中,浙江省昆剧团携精心准备的《十五贯》登台演出,重新引发世人对昆曲的关注,诸多昆曲表演艺术家纷纷“候鸟归巢”。借着这股东风,湘昆得以重新发展,以郴州嘉禾革新剧团中昆曲艺人为组团基础,从郴州当地其他祁剧团中挑选昆腔功底较为扎实的艺人,于1960年在郴州成立湖南省昆剧团但好景不长。很快湘昆剧团就因“文革”而解散。虽然1972年复建,期间以政府帮扶为主,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并未取得较大突破与成就,这期间致力于恢复剧团活力,培养湘昆传人。

2001年昆曲以全票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因其巨大影响.2003年湘昆剧团被列入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改为全额财政拨款,从2003年至今,湘昆剧团发展加速,逐渐探索出一条结合湖南地域特色,多元化开拓的道路。

二、当今湘昆的发展与局限

湘昆作为昆曲的一支独特分支,有着十分明显的湖南地域特色,传承和发展湘昆中的湘湖风味是湘昆今后发展的基础。并且湘昆区别于东南诸昆遍地开花,湘昆几乎完全依托于湘昆剧团而存在,以下讨论的湘昆发展与局限都基于湘昆剧团的活动。

(一)当今湘昆的发展

作为国内七大昆剧团之一的湘昆剧团,因其地理位置、发展历史较特殊,一直以来并不像沿海地区老牌昆剧团一样受到瞩目。打破地域、文化桎梏,带领湘昆走出湖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当今湘昆发展的重点,以创新剧本创作,发挥地域特色为基础、创新交流方式为手段,湘昆基于此三点,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索中,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1.创新剧目

湘昆独居湖南一隅,劇目数量上难以与苏昆、省昆、上昆等老派剧团相匹敌,剧目内容上创新则成了突破口。在表演传统剧目时,湘昆剧团一改其他昆剧团故辙,摆脱临川四梦和南洪北孔的桎梏,在《青冢记》《荆钗记》等传统昆曲剧目整理上另辟蹊径:与此同时吸收湖南当地祁剧中的昆腔折子戏,改编许多优秀作品如《表忠记》和《岳飞传》等。

在新创剧目上以新编历史剧为主,继承了传统昆剧以“曲”为中心的叙事手法,突出了昆曲文学性,同时运用现代舞美手段使整个表演具有现代性。以此为代表的是湘昆剧团在2015年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带来的《湘妃梦》,以楚地诗人屈原仰天长啸作为开场,借助《九歌》中咏颂湘夫人的辞章引出横跨四千余年尧舜禹时期娥皇、女英的传说故事。

2.发挥湖南特色声乐系统

清朝初年语言学家刘献廷由京返吴,曾于郴州观赏过湘昆《玉连环》,这件事被记录在《广阳杂记》,他笑作:“楚人强作吴欲。”这句虽然有嘲讽湖南昆曲腔调不似原有的吴音,但从侧面反映出湘昆唱腔独有的“湘味”。

当今湘昆充分发挥湘南特色,不再强作“吴欲”,将湖湘风味发挥到底,唱词普遍使用郴州官话,而本应该使用中州韵的韵白慢慢逐渐与郴白合流,语音呈现向郴州方言靠拢的趋势。

创作融入郴州当地祁剧及少数民族民歌,多用高腔,许多曲牌中体现出小调与山歌的特色。以湘昆剧团的当家好戏《醉打山门》一折为例,其中“山歌”几乎沿用郴州当地民歌曲调。

3.创新合作交流方式

湘昆合作交流的历史已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湘昆就十分积极地向赴外地向北昆、苏昆、上昆学习,但行业内的相互交流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湘昆适应文化环境变化的要求。湘昆剧团积极尝试不同行业之间的昆曲碰撞,以求找到适合湘昆发展的路径。

前已提到的湘昆新编历史剧《湘妃梦》便是这样环境下的产物,其编剧并非学昆曲出身的行家,而是我国当代国宝级的山水画大师陈平先生。陈平先生之所以跨界编排昆剧,是因为想通过昆剧这种柔中带劲的表演形式创造出“活的水墨”使观赏者犹如身处物我两忘的艺术天地。选择湘昆剧团合作则是看中了其演员班底与表演实力,而且选用湖湘风味的湘昆更加贴切地还原《湘妃梦》楚地楚声的环境。

(二)当今湘昆的局限

1.群众基础薄弱

虽然昆曲传人湖南已久,并且在郴州扎根下来已有将近五百年,但是不敌湖南更流行的“花鼓戏”与“祁剧”,许多人缺乏对昆曲的系统认识。郴州本地票友数量并不多,大多数人是抱着一种猎奇心理,实际上不过是矮子观戏,随人说妍,和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