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自主探究”小议

2019-10-14王亚洲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自主探究

王亚洲

摘 要:新时期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教育观念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在打造自主课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如何组织学习活动,走出困境,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 自主探究 课堂困扰

当前,新时期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教育观念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事實上,我们在打造自主课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一些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流于形式,如何组织学习活动,走出困境,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以历史课堂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课堂困扰出发,谈谈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一、“相逢对面不相识,_一探究活动的前提是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教学设计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的原则[1]。具体说就是,第一,要找准教学的起始点;第二,要把控好教学的进度和节奏;第三,要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模式必须符合学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与教的统一,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却茫然不知,或回答起来离题万里,有一种“本是近在咫尺,却感觉那么遥远”的陌生感。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愚笨,而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水平,也就是没有把握学情,老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存在断裂地带,没有实现较好的链接。有一次,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明清时期东西方相比,存在怎样的差异?表现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只知道的结论是中国落后了,但是落后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史实做支撑则回答不出来。

学生的探究和小组讨论停留在表面的喧嚣上,并没有深刻的比较和认识,历史思维能力无从培养。学生“茫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过超前,高一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政治史模块,还没有接触到世界近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容,对于讨论的内容学生缺乏知识储备的支撑,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的情况下,设计这个问题太过草率,对学生来说有些勉为其难。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_一探究活动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充分的情境材料与学习资源。

教师精心安排、设计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有血有肉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载体应该由教师提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务必通过搜集史料、筛选信息、编制文本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与分析的资源。

如教师讲授《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只得出社会性质变化这个结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从此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要想学生真正认清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充分提供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教师用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二:“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三:“(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材料四:《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五:《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六:“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住……”

(学生归纳要点,填写表格,教师用课件演示表格,学生回答,逐项展出、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

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分析应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危害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对比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从而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正确结论。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论从史出”,学生通过掌握比较直观而翔实的史料,结合已有的认知储备完全可以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

教师提供的“米”最终让学生做出香喷喷的“饭”来,学生的能力在探究与思考中一定会得到提高。当然,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突破口,学生在日后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养成阅读史料、搜集史料为我所用的习惯,也就是我们期待培养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学而不思则罔,_一探究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发现问题与问题的解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是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发展心智、形成独立品德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应该在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在的精神环境中积极创造自主课堂教学环境,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品质,从而学会学习[2]。

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和基础是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如何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何时出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展开学习。有些问题在教材中完全可以找到答案,有些问题需要借助资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极化趋势表现之一是“欧洲走向联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欧洲为什么会走向联合?学生的探究开始了,探究情境是教师创设的,具体举措如下,教师呈现以下四则材料: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自主探究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