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9-10-14吕航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信仰马克思主义

吕航

摘 要:21世纪,舒适的生存环境给了人们注重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在思想观念上人们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身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三观”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这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怎样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精神信仰,并且根据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提出建议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信仰 教育方式

信仰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心血的智慧结晶,它与人们的生活水乳交融。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干流,对于未来的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来说是有重要发展意义的。因此,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进去,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多方面融人大学生思想观念。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中国一直是有着最崇高的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期盼,更汇聚了人民集中了力量,既是方向又是动力。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融合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髓被充分体现,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走向现实的必要条件。因此,应该加快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事业的开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向光明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

时代的主题是会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大潮流所给予的永恒法则。由于时代的变迁.21世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20世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本质区别,清晰的映射出了属于一个物质丰厚、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应该有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信仰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受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的个人信仰是多种多样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中,充斥着西方文化,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仍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但在复杂的大环境下,西方的宗教信仰容易在大学生中扩散。现在,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20世纪最后两代的学生相比,虽然能够快速适应大环境,但个人眼界与能力还是稍有欠缺,对选择信仰更容易表现出纠结,这就带来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做出相应的转化,二是大学生自身信仰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被赋予了过多现实色彩

要建立自身的信仰,理想、现实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引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的指向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被某些大学生现实化,因为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大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人带来一定经济方面的收益,某些大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争相入党。虽然这使得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一定升华,但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是与促进大学生信仰的建立的本意相背而驰的。

(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不够理智化

受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大学生用情感认知信仰,对信仰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个浅薄的层面,更别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何深入理解。大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因为不堪现实所给予的压力,某些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把信仰当作了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在信仰中寻求安慰。这种与现实脱轨的认知让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具体的阐述十分困难。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身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是其“三观”被塑造的重要时期。高校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计划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规律看,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对学生在是非方面的教育力度

基于特殊的社会现实,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为重点建立相关的信仰教育培养系统,具体可以以这两个方面为突破点:第一,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校园讲座提高校园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氛围,并且阐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全方位地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第二,从教师的培养人手。多多促进各大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培养成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才,为学生信仰系统的全面建立打下坚不可摧的后备基础。

(二)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宣传信仰教育

作为一种现代信息通信的主要手段,网络占据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几乎全部的重要部分,例如微信、微博、百度贴吧、QQ等网络聊天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维持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在充分考虑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高效的网上图书馆服务平台应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立一个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在平常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将自身所隐含的巨大能量细水长流地慢慢输出。

(三)注重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作用

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仍以课本知识为主,离提高学生的精神层面还有很大距离,这就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弊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高校教育者应该以现实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的设计应更多地以信仰教育为主,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为目标,并以此作为升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媒介。但是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不同类型的知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文的专业注重感性,偏离的专业注重理性。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应因材施教,依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核心思想一样,但在内容上有所改动的科学教学。当然仅靠教师的口头教育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应当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社会才是让大学生真正学会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地方。只有在社会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唤醒大学生斗志的积极作用。

(四)在实践活动中将大学生的信仰行为引入正道

行为是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信仰行为是人在信仰的引导下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做出的一种行为。一个人的行为除了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以外,还能够起到加强巩固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例,这是一种以服务人民为核心宗旨的以改造客观世界为任务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的核心是一致,对现时代特征下的大学生的情感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当然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着小部分的带有仪式感的行为,但这些对现实生活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例如追悼先烈的仪式活动,革命先烈的榜样力量不仅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促进作用,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准则规范,将大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约束在正确范围内。

四、结语

高校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系统,把如何提高教师马克思主义教育专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现实作用。为人师长,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是大学生的榜样,在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起到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宏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85-86.

[2]蔡亚楠,“95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J].法制博览,2018(20):239,238.

[3]张玲,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07):73-74.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