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

2019-10-14辛海兵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辛海兵

摘 要:阅读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在体味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持久不懈的阅读领会文章真谛,加强对文章意境的整体把握。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分析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独特的作用,延伸至如何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阅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重构教学策略,实施创新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努力创新阅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感,体会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小学教科书内容丰富,情感充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表达向学生传达内容和情感,提高语言技能。

一、语文阅读的基本内涵

语文阅读是一种综合阅读活动,在将黑纸白字的书面文字转化成语言的过程中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和升华。通过各自理解创造性地再现作品,实现与作者超时空的对话。学生平时的阅读量训练若达到一定量,就能在閱读中形成较强的语感,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深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1]。

二、语文阅读的益处

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论是在班级书架上还是在学生的书包里,书籍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无论是清晨早读时的美好阅读时光,还是课间休息时候的闲暇阅读,抑或在放学路上,学生争先恐后地背诵。学生通过阅读明辨是非善恶,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逐步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知人论世,读出情感。

语文阅读的首要益处是了解和知晓作品本身的人与事。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把作品与作者的阅历结合起来思考,通过引导学生翻阅课外资料和读物,深入了解文章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

(二)紧扣中心,读出意境。

文章主旨是一篇阅读材料中最能磨炼意志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需要不停咀嚼消化才能体会其深意。教师要多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领会中心意思,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文章中流露的不同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一篇文章的绝妙境界[2]。以《红楼梦》中“刘姥姥出进大观园”为例,精心设计导读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红楼梦》在四本小说中的解读难度位列前茅,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囊括封建时代的世俗人情。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史,体会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感悟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三)学会赏析,读出韵味。

小学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水平,蕴含着丰沛的情感和审美感悟,每一首都需要学生沉下心细细品味。学生在一遍遍阅读中感悟文章折射的风土人情,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散发着无限的文学魅力,从而获得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尝试通过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赏析,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三、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教师缺少互动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最大的短板是互动意识薄弱。由于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小学教师。他们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工作,缺乏与学生互动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课程产生厌恶,而且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二)教学的方法存在不足。

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简单化,而且对待学生的不同需求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此外,阅读教学的课堂通常比较枯燥乏味,阅读方式不外乎领读、齐读等,教学内容围绕读通展开,不从读精、读透上下功夫,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4]。

(三)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受人诟病的一点是目前的阅读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一些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科书内容,阅读只是教学环节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同时由于阅读模式单一,课堂整体效果不佳。因此,学生只在课堂上聆听并没有完全学习,难以彻底了解教学内容,失去学习乐趣。

四、重构阅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大纲,制订符合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个性化发展计划。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注重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比如以“我所喜爱的国学经典”为主题开展读书会,或者利用黑板报等形式摘录名家名篇经典片段,或者开展读书交流互助会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阅读技巧。

(二)拓展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分层教学的概念,从教学生模仿内容到后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文综合运用技能[5]。要克服机械阅读的不良后果,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多层次运用各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促进学生在把握作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多维度理解和揣摩作品内涵。

(三)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明确提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乐趣。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探索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教师的教学指导在其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要善于使用合适的方式、语句、奖惩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协作,开发创造潜力,

五、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益实践

(一)把握好阅读的时机。

语文阅读首先要把握好时机。灵活运用讲前阅读、讲中阅读、讲后阅读,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预热、熟悉文章情感、沉淀内化精髓。比如,教师在日常古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朗朗上口的文章,发挥古文的韵律节奏特点,通过古文接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阅读热情,解决诵读疲劳的问题。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要将过量的时间放在对字、词、句的讲解上,过于深入挖掘文章意境、作者的思想和志趣。充分认识到阅读对文义的理解、内涵延伸的基础性作用,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二)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目前困扰阅读教学的问题之一是阅读方式单一,长此以往,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产生抵触情绪,深层次地影响文章鉴赏维度。要根据文章的不同题材、风格、意境,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多形式阅读[7]。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相似主题的文章引入对比阅读,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锻煉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将《渭城曲》《别董大》这两首古诗展现给学生,让其熟读并对比这两首诗的区别。学生在仔细品读后会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存在不同。前者是通过写乐景烘托悲情,后者是以悲景烘托豪情。同样是送别诗,蕴含的情感基础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品味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对比阅读,不仅思路更开阔,而且阅读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三)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学会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发展适合学生的阅读模式。课本剧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生理解困难的经典可以尝试运用课本剧扫除学习障碍,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本剧的创作表演。比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可以引入课本剧模式,引导学生改编本文中的人物角色、对话台词等,通过角色扮演增加阅读体验。对于诸如《背影》之类的文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情感的文章,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结语

中国小学语文内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能够充分发掘文章主旨。通过阅读、聆听、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历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体味,逐渐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追寻经典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张小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7(47):206.

[2]李斯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探微[Jl.亚太教育,2016(28):31.

[3]巴久作姑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5):44.

[4]张盛.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17(102):51.

[5]葛荣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初探[J].情感读本,2016(20):92.

[6]安其胜,小学语文“体悟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07):102.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