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2019-10-14李树灏张堃衡立松冯东旭蔡枭田丁杨娜王鹏飞朱养均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股骨下肢血栓

李树灏 张堃 衡立松 冯东旭 蔡枭 田丁 杨娜 王鹏飞 朱养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骨折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患者血栓栓子脱落会导致肺栓塞,肺栓塞引起猝死的发病率大于34%[1],而90%以上的急性肺栓塞由DVT所致。由于下肢骨折会产生疼痛和肢体肿胀症状,可能掩盖下肢DVT患者的肢体肿胀、Homan征阳性等特有临床表现[2],如果下肢DVT发现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一些研究显示,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是下肢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2-4]。但是,既往研究报道中很少说明受伤时间和诊断DVT的时间,进而会影响研究结果[5-6]。本研究排除该因素影响,评估患者下肢骨折后24 h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改善对下肢骨折患者下肢DVT的诊治和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下肢骨折;②骨折后24 h内入院;③年龄≥16岁;④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⑤分析所需的临床资料记录完整。排除标准:①开放性损伤;②伤前持续接受抗凝治疗。

1.2 资料收集及分组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纳入研究。自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中收集以下数据:年龄、性别、受伤时间、体质指数(BMI)、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合并多发伤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本研究中讨论的合并内科疾病包括4种: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和脑卒中。

DVT判定: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SIEMEMS公司,德国),双下肢任一部位出现静脉血栓者为下肢DVT阳性。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晨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浆D-二聚体检查(免疫比浊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下肢DVT阳性者为血栓组(144例),其余患者为无血栓组(541例)。对血栓类型进行分类:①远端血栓,为腘静脉以远的血栓,包括肌间静脉、腓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的血栓;②近端血栓,为腘静脉及腘静脉以近的血栓,包括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外静脉的血栓;③混合血栓,指同时有近端和远端血栓。

本研究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是否为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样本间差异。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危险因素,剔除P>0.1的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685例研究对象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血栓组年龄为(67.40±15.96)岁,高于无血栓组[(57.81±20.41)岁,t=-5.228,P=0.000]。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按照与膝关节的相对位置对骨折分类:膝关节以近骨折401例(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包括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膝关节以远骨折155例(包括胫腓骨骨折、踝关节骨折、足部骨折)。

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原发性高血压150例,2型糖尿病61例,CHD135例,脑卒中30例。337例患者无合并以上内科疾病。多发伤患者73例。

2.2 下肢DVT发生情况

685例患者中,发生下肢DVT144例,发生率为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患者共16例,近端血栓+混合血栓的发生率为2.34%。血栓分类:远端血栓占88.89%(128例),近端血栓占3.47%(5例),混合血栓占7.64%(11例)。

不同骨折部位和不同年龄患者受伤后24 h内下肢DVT发生率不同,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下肢DVT发生率较高。随年龄增长,下肢DVT发生率递增。<45岁下肢DVT发生率为8.3%,75岁及以上为28.4%。近端血栓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粗 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见表1。

表1 下肢骨折24 h内下肢DVT发生情况

2.3 影响下肢DVT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对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患者的BMI,入院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下肢骨折24 h内影响下肢DVT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4 影响下肢DV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后剔除P>0.1的影响因素,将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未合并内科疾病、合并CHD、合并内科疾病≥2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h内形成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下肢骨折24 h内下肢DVT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下肢骨折24 h内下肢DVT发生率

下肢DVT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集引起,其公认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和血流缓慢三要素。下肢骨折患者三要素同时存在:骨折后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创伤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创伤后需要制动、卧床及可能发生出血性休克等均可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因此,下肢骨折患者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人群。

吕波等[7]对3 191例下肢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下肢DVT发生率为5.17%;张建利等[8]的研究显示下肢闭合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8.4%;郭玉祥等[9]的研究显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34.8%。这些研究均没有考虑患者受伤到入院时间这个影响因素,这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陆芸等[4]的研究也显示,创伤患者受伤距手术的时间影响DVT的发生。目前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受伤后24 h内DVT发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685例下肢骨折患者中,伤后24 h内144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21.02%;发生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共16例,发生率为2.34%。Wang等[10]的研究显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30.0%合并下肢DVT,其中3.7%发生近端血栓,但患者在伤后平均3.5 d才进行下肢DVT检查。Smith等[2]的研究显示,术前等待时间越长,下肢DVT发生率越高。这可能是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不同的原因。有研究显示,下肢近端DVT合并肺栓塞的可能性比远端DVT高27%~60%,表明对下肢近端血栓的研究更有临床意义[11]。

3.2 下肢骨折24 h内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下肢骨折24 h内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患者的BMI,入院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合并内科疾病之间无差异;而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骨折部位为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大部分研究表明,年龄是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3-8、10]。陆芸等[4]的研究显示,年龄越大DVT发生风险越大,超过60岁者下肢DVT发生风险为18.4%。唐颖等[6]的研究显示,年龄超过60岁为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Cha等[12]的研究表明,骨科大手术后,年龄≥65岁是肺栓塞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少部分研究显示,下肢DVT发生与年龄无关[9、13]。尽管存在争议,但临床指南已经把高龄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下肢DVT的重点防治对象[14]。本研究显示,年龄≥45岁是下肢骨折24 h内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下肢DVT,而且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发生近端血栓。

臧加成等[5]的研究显示,骨折部位为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陆芸等[4]的研究显示,下肢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干骨折、髋部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吕波等[7]的研究发现,下肢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本研究中,受伤24 h内下肢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近端血栓+混合血栓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膝关节周围骨折。20例足部骨折患者均无发生下肢DVT。以骨折部位与膝关节的远近分类,结果显示,膝关节周围骨折下肢DVT发生率、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总发生率均最高,膝关节以远骨折则两者发生率均为最低。

性别与下肢DVT发生是否相关的研究报道不多,对此仍然存在争议。很多研究表明,下肢DVT发生率与性别无关[3,15]。Bleker等[16]的研究显示,下肢DVT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而Lee等[17]的研究显示女性更易发生下肢DVT。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不是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合并内科疾病不是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血栓组与无血栓组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水平存在差异,血栓组2个指标均低于无血栓组。Zhang等[3]认为,失血量越多,凝血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下肢DVT。但本研究中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水平并不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3 结论

下肢骨折24 h内可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21.02%。下肢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年龄、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更易发生下肢DVT。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更易发生近端血栓。下肢骨折后,患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临床医生应对下肢DVT及时诊治,防止血栓脱落引起的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3.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为单中心研究资料,且样本量不够大,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其次,本研究以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为诊断标准,但其准确性不如血管造影,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仍然存在争议[18],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相关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股骨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