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主要矛盾及化解对策*
——基于2000~2017年的统计数据

2019-10-14高海涛王关义王薏群

中国出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新闻出版出版物

□文│高海涛 王关义 王薏群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论述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影响到包括新闻出版行业在内各个领域,一些学者据此对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及行业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2]-[4]这些分析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新时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不足之处在于这些论述更多地是对社会主要矛盾新论述的套用,而不是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深入分析;更多地是经验总结,而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分析。《矛盾论》教导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5]准确地认识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准确地认识和牢牢抓住我国新闻出版业在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才能清楚地观察和把握新时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矛盾的解决。我们要努力接受《矛盾论》的哲学滋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践。[6]

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主要矛盾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是同构的,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我国年出版图书只有约1.5万种,[7]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调动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顺应国家经济体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出版管理部门以发行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向上游出版领域展开,通过放权让利,逐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很快走出产品短缺时代,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市场化改革加速,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在新时代的主要矛盾,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是指一切现象和过程中包含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趋向”,由此产生了事物的运动。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着重考察了2000~2017年这18年间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基本矛盾的变化。

1.出版物生产的数量与库存数量之间的矛盾

从每年年末库存占出版物出版总量的比例来看,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愈发突出,生产和消费不平衡加剧。

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总量从2000年的422.67亿(册、份、盒、张)增长到2013年605.8亿(册、份、盒、张),达到历史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到2017年下降为485.23亿(册、份、盒、张)。从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数量来看,全国出版物库存的数量从2000年的36.47亿(册、份、盒、张)一直增长到2015年的67.83亿(册、份、盒、张),达到历史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到2017年下降为62.59亿(册、份、盒、张,见图1)。可以看出,出版物库存的峰值比生产的峰值延后了两年。从出版物年末库存占出版总量的比值可以更清楚地说明问题。2000~2002年,该比重呈下降趋势,从8.63%下降到7.86%。2002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全面展开,出版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库存/出版总量的比值开始逐年攀升,从2002年的7.86%一直上升到2017年的12.90%,这表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开始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见图1)。

图1 2000~2017年全行业年末库存占出版总量的比例

从出版物总发行量和年末库存的增长速度来看,出版物总发行量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年末库存的增长速度。2002~2017年,出版物总发行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0.61%,而年末库存为3.54%,后者高出前者近3个百分点(见图2)。这说明自2002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比较侧重“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质”的提升。

图2 2001~2017年出版物总发行量与全行业年末库存增长速度对比

2.新闻出版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落后于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增长之间的矛盾

从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出版物总销售额增长速度的关系来看,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增长低于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出版产品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平衡。

2000~2017年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阶段,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0.028万亿增长到82.0754万亿,18年间增长了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36396元,18年间增长了480%。然而,从销售金额来看,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额从2000年的847.8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954.43亿元,只增长了248%,低于GDP增长的718%,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480%。2000~2017年,全国图书发行人均销售额增长率总体上低于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见图3)。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对主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闻出版方面的需求应该呈快速增加。全国图书发行销售总额增长的倍数低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倍数说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增长慢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图3 2001~2017年人均图书销售额、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对比

3.出版物进口大于出口之间的矛盾

全国图书、报纸、期刊进口数量和金额一直大于出口数量和金额,与我国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不匹配。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物的进口一直大于出口。2003年,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我国出版物的出口开始逐年上升。2011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版物的出口出现了大幅的提升,一度甚至与进口持平。

从出口与进口数量的比值关系来看,2000~2017年,我国出版物出口/进口的均值为52.1%,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比值为23.2%。最高值出现在2013年,比值为100.06%(见图4)。从出口与进口金额的比值关系看差距则更大,2000~2017年,我国出版物出口/进口金额的均值只有21%,最高值为29%,最低只有14%(见图5)。也就是说,尽管近些年我国出版物的出口有了大幅的增加,但是和进口相比,依旧有较大的差距,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我国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4 2000~2017年图书总册数与进口图书册数增长率对比

图5 2000~2017年全国图书总销售金额与进口图书金额增长率对比

4.传统出版日益萎缩与数字出版飞速发展的矛盾

传统出版呈现逐步萎缩态势,数字出版则呈快速增长态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发展不平衡。

从产值上来看,2006年全国数字出版的总产值为213亿元,到2017年增长到7071.93亿元,12年间增长了32倍多。2017年数字出版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 67.9%,增长速度与增长贡献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一直位居第一。从增长速度来看,新闻出版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已经从2010年的19.7%逐步下降,到2017年下降为4.5%。而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虽然也有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较缓慢(见图6)。这说明,传统出版的增长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数字出版依旧处于高速增长期。

图6 2010~2017年新闻出版行业和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增长率

《矛盾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各有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个矛盾反映的是出版物的供给和人民群众需要(need)、需求(demand)的匹配问题,因而是更根本的矛盾。第三个矛盾反映出产业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国家战略要求的问题,而国家战略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更长远的需求。第四个矛盾反映的人民群众对于更便捷出版物的迫切需求。由此,我们可以将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在新闻出版行业的表现概括为: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更便捷化出版产品的需要与行业实际供给错位、脱节之间的矛盾。首先,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既有一致的一面(需求和发展的不匹配),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体表现)。其次,这一概括将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置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对出版产品的需求这一框架之下,将新闻出版产业与社会进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这一概括基于历史数据刻画了人民群众需要的特点,即“针对性、高质量、便捷性”等方面。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8]

二、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矛盾是由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造成的

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供给侧的问题,也有需求侧的问题。首先,从供给侧来说,以出版社为例,2000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65家(包括副牌社37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社16家),地方社345家(包括副牌社21家)。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5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19家(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6家(包括副牌社20家)(见表1)。总的来说,18年间我国的出版社在数量上基本维持了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设立出版单位的门槛比较高,行业外的资本很难进入,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了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正是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9]

表1 2000年和2017年我国出版社的数量情况

新闻出版行业的增长落后于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有需求端的原因。第一,从世界范围的对比来看,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不容乐观。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12]第二,数字时代的来临,对于报纸杂志的阅读带来巨大的冲击。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较2017年增加了0.20本。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而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低于2017年的84.8%。[13]所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发力。那么如何处理好新闻出版行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端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矛盾论》教导我们,“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重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4]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通过前述分析,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是由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造成的。供给侧是决定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论》还提醒我们,“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15]我们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不能忽视需求侧的提升。出版业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不要需求侧改革。事实上,我们过去在需求侧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其重大意义之一就是从阅读端去拉动需求,通过提高人们阅读的积极性来增强图书的购买力。

三、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主要矛盾的思路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发力,对我们目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部分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当前新闻出版行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需求不足,而实际上是供需错位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如果只是从需求端入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供给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6][17]对于我国的新闻出版产业而言,供给侧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贯彻社会营销观念指导下的市场导向,确保“两个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8]新闻出版行业本质上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性行业,我国的新闻出版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就是要坚持社会营销的理念,贯彻“市场导向”。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对于市场导向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市场导向就是一切向钱看,不要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不能再倡导市场导向。显然,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市场导向的一种字面化误解。在市场营销学中,市场营销是一种理念,市场导向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贯彻和实施。所谓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就是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对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组织内部广泛传播外部信息,以及基于这些外部信息做出有效的应对。市场导向型组织是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应对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在中国环境下,新闻出版行业的市场导向具体表现为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政府导向三个维度。[19]市场营销观念已经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现在已经到了社会营销观念阶段。社会营销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又符合消费者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并以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责任。贯彻社会营销观念指导下市场导向的目的是为了使出版企业成为对环境反应灵敏的市场驱动型组织,真正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闻出版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打破新闻出版行业的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通过并购重组促进行业内部的竞争。市场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于改革开放,在于引入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基础是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我国从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2012年年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初步完成。2018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国办发〔2018〕124号),在2014年《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4〕15号)提出的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8项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措施,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少法人户数等新的改革举措。[20]这些措施是在微观层面上塑造合格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再次释放了中央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

有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大市场。目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投资障碍已经消除,但流通领域的发展需要社会投资来盘活存量资源,通过股份制,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盘活存量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据开卷信息统计,2010年全国前十大出版集团合计码洋占有率为28.56%,2015年则达到31.91%。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集中度依然偏低。打破行业内的行政壁垒和条款分割,促进新闻出版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这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做大做强,应对国际竞争的根本选择。关于新闻出版行业内部的兼并重组,需要强调的是,兼并重组必须是新闻出版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的自主行为,而不能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拉郎配”。通过行政命令组建起来的传媒集团看似庞大,实则松散、虚弱,根本不能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大力推行精品战略,走高质量增长之路。新闻出版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服务性产业,“生产内容”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前边的分析表明,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一方面是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是出版物的大量积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脱离居民需求,片面强调量的扩张,具体表现为书报刊的总印数、总印张、新品种数等“量”上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出版物供不应求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短缺”的问题已经解决,出版物开始大量积压,“质”的提升上升为行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需求为引导,走精品发展之路,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要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更多样化、更便捷化知识内容的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结论

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既有与社会主要矛盾相一致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矛盾变化,我们认为在新时代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更便捷化出版产品的需要与行业实际供给错位、脱节之间的矛盾。化解这一主要矛盾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坚定不移地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行精品化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新闻出版行业高质量增长。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新闻出版出版物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双元视角下市场导向平衡效应对高科技中小企业新产品绩效的影响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2017年出版物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