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音乐慕课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探讨

2019-10-12张昀

艺术大观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综合型慕课新课标

张昀

摘要:本文将梳理慕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移动化学习中打造全天候学习,在社交化学习中提升学习主体的元认知和内在学习动机的显著优势,探讨构建“平行课程”等概念和方式与传统课堂对接,不断促使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泛化,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素质教育建构性和的多重提升的新型教学理念创新以及课程模块构建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慕课;综合型;创新;教育

在中国西部的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均,在某些地区和部分学校已配置专用音乐教室和专业教学设备以及优质师资。但由于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水平很难做到统一及均衡教育教学水平,以云南省多民族的地域特色为例,新中国成立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课程标准的改进与调整之后,教育部于2011 年勘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新课标”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所提出的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传承传统文化和交流互助、和谐共存的核心理念。笔者长期关注了国内相关教学动态和相关科研成果,目前仅见对于高等学校音乐在线课程的少量相关研究成果。而对于如何全面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如何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远距离同步传输,并在这一模式进一步构建完善“新课标”的课程数量精细化,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模式丰富化,教学考核标准化等方面如何系统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课程开发以及综合运用来做一些梳理和思索。

一、新形势下紧密结合“新课标”建设慕课课程的必要性

“新课标”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对于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学对象的社会交往交往能力以及在教学内容中全面贯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目标和对应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方面,我们一直秉承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双方体验、互动、探究、模仿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更加具体地强调课堂从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转向。将音乐教学过程转变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体验以及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标”明确而具体地表述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性质、总体目标、课程价值、课堂 主体、教学方式,更加契合了时代的诉求。我们必须在充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教学资源配置,运用全新的理念、实施方法以及具有综合型、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实现“互联网+教育”理论建构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实践和运用。

目前云南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分布不均,在某些地区和部分学校已配置专用音乐教室和专业教学设备以及优质师资。但由于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水平以及云南省多民族的地域特色,很难做到统一及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新课标”所提出的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传承传统文化和交流互助、和谐共存的核心理念。如何全面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在“互联网+”的新形式下如何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远距离同步传输,并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下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课程数量精细化,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模式丰富化,教学考核标准化等方面越发显现出对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建社在统一教學理念之下的丰富教学内容的模块构建以及推广应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从历史发展、时代品格、主体归属、内容体系和指导价值上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准确定位,本课题的提出初衷和意义就在于:其一:教育百年大计之根本目标是为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培养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普及公民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其二:“新课标”之“新”就在于这个概念是一个多维度且有着新城代谢能力的全新综合理念。它必须全面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理念和一切先进成果,同时在课程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课程内容上做具体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使之符合当今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审美需求,从而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慕课课程的可行性

我们将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作为研究的起点,将这一起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作为概念课程 (ideal curriculum),我们的课程建设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框架,然后在框架之内将理念、目标做进一步的细化。 “新课标”之下是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制定和编撰的系列教材。教材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内容是一个逐步的、有梯度的渐进过程,本课题将这一过程界定为文本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题的推进、课题的深入、课题的具体实践都将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将是文本进一步深入、步骤的细化以及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做多维度视域下的拓展。课程将以动态形式的呈现方式来做课程的主要设设计思路,本课题将这一主要环节称之为动态感知课程 (operational and perceived curriculum),这是课体的核心部分,将结合国内外全新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从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的体态律动、在历史维度下的精品赏析以及伟大中华历史文化在音乐中的呈现等几个脉络为基本框架,设计相应的多媒体听觉、视觉、体感的“综合体验+教学对象”全员参与互动的立体综合课程。课题将研究模式的理论建构、基于社会调查之上客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类比,为今后的同类研究做数据库、实验组、问卷调查等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科学客观的类比分析,其次将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为依托来具体建设慕课课程内容。最终实现概念课程——文本课程——动态感知课程——经验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良性循环的模式建构。

在课程构建之初必须充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方针、政策的基础之上并将对相关数据做整理、归类和类比。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教学资源配置,运用全新的理念、实施方法以及具有综合型、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实现音乐慕课“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实践运用和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整体提升综合课程可持续性发展,并有着不断新陈代谢的创新性,时代性,融合性的特点。全面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在“互联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新形式下如何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远距离同步传输,并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下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课程。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慕课的实施步骤

我们教学目标作为概念课程 (ideal curriculum),课程建设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框架,然后在框架之内将理念、目标做进一步的细化。探讨实践在这一模式的构建下完善“新课标”的课程数量精细化,教学质量标准化,教学模式丰富化的目标,课题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综合创新运用并举,既注重从理论研讨到模式的建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求革新充实课程内容,使的理论建构指导实践应用,重在实践应用以及时间中检测理论架构的合理性和探索性是否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我们将首先做大量相关的社会调查,力求建立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一方面为本次研究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同时为今后相关研究留下历时性和共时性以及真实性的数据资料的积累。在广泛社会调查之后课题将同时从理论研讨和实践内容方面同时展开。从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的相关慕课课程,课程设计制作力求全面贯彻“新课标”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慕课将综合融合儿童视唱练耳体系化教程,体态律动、在历史维度下的精品赏析以及伟大中华历史文化在音乐中的呈现等几个脉络为基本框架,设计相应的多媒体听觉、视觉、体感的“综合体验+教学对象”全员参与互动的立体综合课程。

四、结语

云南省特殊的多民族融合、多元化民族文化构成以及“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生活形态构成,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既要有体现我省多民族丰富文化的内容,同时又必须在当今信息资讯传播快速的开放时代背景下设计具有一定信息量,具备原创的丰富课程内容,同时能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综合性、创新性课程内容,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推广传播的意义和价值。这将是在新的维度上对于“新课标”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实现从概念课程(ideal curriculum) 到文本课程(formal curriculum)的具象转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张穗宁.历史视域下“新课标”的解读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3):139-144.

[2][美]麥克尼尔著.课程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周海宏著.家有琴童——音乐教育问题对策与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杨立梅,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综合型慕课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生物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综合型艺术与设计产业服务探究
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金属拉伸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