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历史批评视角再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2019-10-12张钰如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茨威格社会价值

张钰如

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悲痛地讲述了一个遭到纳粹精神折磨的人的经历。本文从20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社会历史入手,以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再论《象棋的故事》,由小说具有的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等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文本背后蘊含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社会历史批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一、《象棋的故事》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

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正如杜勃罗留夫提出的:“必须渗透着人民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生活。”真实是作家素材与灵感的来源,通过对文本真实性的挖掘,有助于审美主体更好的深入理解作品。真实性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时代背景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与作品细节的真实。《象棋的故事》就具有明显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时代背景真实可靠

《象棋的故事》创作于1941年,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上演。回顾这段历史,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茨威格遭到纳粹驱逐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加入英国籍,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在巴西,茨威格开始写作《象棋的故事》,开始研究棋谱中著名的棋局,通过时常与妻子对弈,这才有了小说中对棋手们下棋时的状态及心理深入人心的生动描写。

茨威格企图在小说中不经意间还原历史,“他们的间谍和奸细到处都是,包括陶尔斐斯和舒什尼格的私人府邸在内。”对应了1934年奥地利的总理被法西斯分子枪杀的历史事实。“在舒什尼格宣布辞职的当天晚上,也就是希特勒进入维也纳的前一天,我就已经被党卫军逮捕了”则是还原了1938年3月11日舒什尼格下台,纳粹党徒赛斯·英夸特上台组阁的历史事实。与其他虚构的小说世界不同,茨威格将人物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地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的推敲,力图还原人们的现实世界,使得小说时代背景真实可靠。

(二)小说人物性格真实生动

茨威格用极大的篇幅对小说的两位主人公进行深刻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的鲜活生动,如果说《象棋的故事》是一盘棋局,那么B博士和琴多维奇就是棋盘上的白子与黑子,两人性格的强烈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因此显得真实且生动。

茨威格从琴多维奇年少时期入手,侧面剖析了琴多维奇性格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对琴多维奇的描写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因此具有真实性。极其贫苦的琴多维奇在丧父后被神父收养,此时的他是一个迟钝呆滞、脾气乖僻、犟头倔脑的乡村少年,刚刚接触到了围棋;在接受了半年的专业训练之后,有了名气的琴多维奇开始利用下棋的才能尽可能多地敛财,在逃离贫苦的路上,琴多维奇不择手段、愚蠢无耻,住最便宜的旅馆,随意出卖肖像权、著作权,金钱与名利的驱使早已让他放弃了尊严。从贫苦的乡村少年一跃成为世界冠军,琴多维奇无法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言谈举止没有教养且利欲熏心,只有名利可以为从小缺乏家庭关爱他带来安全感,性格的残缺与扭曲导致了他畸形的言行。

与琴多维奇不同,B博士“他那近乎羞怯的谦逊同职业棋手不可动摇的自负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未经允许参与棋局之后马上道歉请求原谅,在甲板上“我”刚走近他,他就立刻客气地站起来进行自我介绍,虽然是一家古老的名门望族,但丝毫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他的表达自然而真诚,在陷入癫狂被我点醒之后,他彬彬有礼地道歉并对琴多维奇鞠了一躬,与琴多维奇的傲慢虚伪形成了强烈对比。茨威格追溯到B博士的家族,又通过一系列谦逊的行为上勾画出一位非常有教养的绅士,即使在发病的之后,也依旧不忘风度。

(三)小说细节真实入微

茨威格细腻的心思使得两位主人公不再是“扁平人物”,而是被注入了血肉与灵魂,这些都少不了对细节的重视与展现,尤其是对B博士的细节描写:

在小说的开头,一艘客轮从纽约开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与作者自己由纽约前往巴西的经历契合;“我”从侍者那里打听到B博士是奥地利人,而茨威格本人也是奥地利人;B博士被释放后,被要求两周之内离开自己的祖国,办理了上千个手续,“要弄到军事机关、警察局的证明,要缴税,要领护照、出境签证、健康证明”,仿佛是再现自己被纳粹驱赶离开祖国四处流亡时的场景。茨威格通过B博士这样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倾吐着自己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无助的灵魂和漂泊的肉体,都让茨威格更加怀念昔日和平辉煌的欧洲文明世界。

茨威格在写B博士被囚禁的部分时,将故事的讲述权交还给了B博士,让他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进行还原,跟随着B博士的镜头,再一次重温他惨痛的囚禁时期的经历。他将囚禁比作是酷刑,纳粹分子故意拖长候审的时间,使得B博士不得不盯着看大衣上的水珠滴落、数大衣上的纽扣转移注意力,控制心绪不让自己崩溃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都表现出了B博士在精神上长期备受煎熬,被隔绝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被强烈的虚无感包裹着,在这样可怕的压力下,一旦有丝毫异于平常的事情发生,就会对薄弱的神经造成强烈的刺激,使人达到几近癫狂的兴奋状态。还有对空房间里床、桌子、洗脸盆、窗户、糊墙纸等物品的描写,在文中反反复复一共出现了八次,B博士被这些东西折磨着却又无法摆脱,好像整个生命里只剩这些东西了,在接触围棋之后,B博士的这种情绪被放大到极致:新鲜—享受—虚无—自我分裂—癫狂,心理描写作为最直接反映人物内心的描写方法,比其他的描写更具有情感表达力度,茨威格一连串心理细节的抓捕对B博士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挖掘。

二、《象棋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文学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它一方面反映在作者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还反映在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控诉与不满、赞美与歌颂。对文本的倾向性进行分析,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更好的挖掘本文深层次的意味。

(一)强烈的反战倾向

茨威格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生长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反观小说,B博士在讲述自己被囚禁的故事时说:“这个美妙的伟大的时代”,经过战争的劫难,“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转而被“美妙的伟大的时代”代替,茨威格赞美时代的文明进步,歌颂像B博士一样忠诚可靠、热爱和平的战士们,讽刺挖苦纳粹分子的种种恶行,批判他们对文明的践踏与摧毁,体现出茨威格强烈的反战倾向。

一战期间从事过军事档案工作的茨威格曾去过前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灾难,深切了解到前线士兵和百姓们的厌战情绪,在自传中说道:“我一定要为反对战争而斗争!我心中已经有了素材……”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选择了施暴者琴多维奇和受虐者B博士的形象来作为表达,前者直指希特勒及纳粹分子对B博士及无辜的人民的非人折磨,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地对西方世界的残暴和对生命的践踏,以激起了人们反战、反法西斯、追求和平的思想;后者则暗示自我的战争经历,B博士被囚禁在大旅馆的单间里,纳粹分子从精神上腐蚀他,用可怕的、静止的时间击垮他,使他陷入无穷无尽的虚无与沉寂之中。这也写出了茨威格自己的感受,流亡生活压抑的处境与精神世界的负担都使作者而感到绝望,他看不到一丝生命的活力,也摸索不到任何出路,所有的希望被完全封锁起来,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控诉着纳粹对生命无情的毁灭,反对战争对人类残忍的摧残,渴望着和平的生活可以再次回归,期盼着昔日的故乡欧洲能早日重新恢复生机。

(二)控诉种族歧视

家境优渥的茨威格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上流社会的文艺陶冶,维也纳“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早年的成长环境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精神上的压抑感和屈辱感,他甚至以身为一名维也纳的犹太人感到温暖而自豪,以“世界公民”自居,但在法西斯残暴地统治之下,如同遭遇灾祸的犹太人一般,他成了没有故国、不受任何保护逃亡者。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其中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纳粹认为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支配人,特别是种族发展的主要原因,德国民族为保纯洁便要避免非纯种族分子,也就是犹太人的玷污,希特勒认为犹太人种是危险的、破坏德意志民族的腐蚀剂,应从肉体上进行毁灭,实行种族灭族。

基于以上原因,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也无法幸免于难,在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被赶出祖国,1940年去巴西的时候,法西斯势力越来越猖獗,茨威格目睹了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纳粹一切的所作所为都让茨威格感到无比的绝望,他痛恨亲手毁灭家乡的敌人,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沉重浓厚的感情郁结在作者的心中无法散开,凝结在字字血泪的《象棋的故事》之中,作者反战、反种族歧视的倾向性更加深沉的在小说中显示出来。

三、《象棋的故事》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情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鳴,引发人们进行思考与反思,社会历史批评在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家的思想倾向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小说通过创造了两个文学形象即B博士和琴多维奇,对读者的思想情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更加激起了人们反法西斯、反战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

茨威格在自传中提及自己的家族,“‘名门世家是指一个犹太家族通过它对另一种文化和尽可能是一种兼容一切的文化的适应。”兼容一切文化的家庭教育在茨威格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人道主义的种子,而他从小生长的城市维也纳也成为他人道主义情怀形成的催化剂,这座伟大的城市的真正的魅力就在于把一切具有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追求人格平等、尊重差异,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及权力在茨威格之后的人生经历及写作中不断地体现并且深化,茨威格有意识地深入底层社会,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

《象棋的故事》凝结着他此生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文中B博士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最终导致他患上了“精神的急性错乱”,表现出“象棋癫狂”的后遗症: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走来走去时不自觉地画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小,咬嘴唇、脚后跟敲打地板等神经质的举动,茨威格从侧面抨击了战争对人民正常生存生活的严重影响,他虽然没有战斗到战争终止的最后一息,但正义感始终支撑着他没有同法西斯妥协,他在绝命书中盼望人们能看到和平的旭日再次升起升,也将内心仅有的一束希望的曙光注入《象棋的故事》中。

(二)对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小说中惨遭折磨的B博士,被关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珍贵的时间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一把锋利的剑,每一分每一秒都更加用力地刺进他的灵魂里,使他愈发深陷虚无,无法脱身;起初仿若是救命稻草一般的棋谱,到最后也沦为让他深陷泥潭的石头,再次让他陷入另外一种形式的癫狂,无法被救赎,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惨无人道的希特勒及纳粹分子,透过茨威格的行行书写每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纳粹对人的毁灭不仅仅是肉体的折磨与蹂躏,还有令人发指的精神摧残,让一个鲜活的生命由内到外的瓦解,茨威格书写出了对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茨威格为获得莱比锡岛屿出版社“长年的公民权”而感到自豪,这强化了他在创作上的责任感,《象棋的故事》创作于1941年,当时的茨威格被痛苦与绝望笼罩着,但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及和平主义者,他勇敢地用手中的武器,大胆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行径,描绘了受折磨的人民的悲惨困境、战争带来的死亡以及不可逆转的精神伤痛,也从侧面表达出对遭受战争人民的同情,这种情绪也感染着小说面前的每个读者,无论是当时身处战争炮火的他们,还是现在拥有和平安全的我们,都可以透过依旧温热的文字感同身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本通过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原则出发对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进行解读,重点对两位主人公进行了分析,茨威格以尖锐讽刺的笔锋刻画了琴多维奇的形象,显示出对法西斯纳粹分子的痛恨与仇视;又展现了B博士的真实经历与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茨威格对和平主义及人道主义的永恒追求,同时激起人们强烈的反战、反法西斯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把握《象棋的故事》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蒂芬·茨威格.斯·茨威格小说选[M].张玉书,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M].舒昌善,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3]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杨荣.斯·茨威格之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95-98.

[5]王峰.自我对话的悖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一种解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06)97-102.

[6]周轶.《象棋的故事》的故事——绝望的世界主义者茨威格[J].世界文化,2006(08):12-13.

[7]杜勃罗留科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M].辛未艾,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茨威格社会价值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