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像艺术语境下叙述性摄影的消解与重组
2019-10-12王帅
摘要:摄影艺术是艺术中的摄影,是通过塑造视觉形象达到审美需求的一种造型艺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基于叙事性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出逻辑上的合理性,这就延伸出新叙述摄影的出现,虽然形式多样,日渐频繁地出现,但仍有不可规避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从当代影视艺术的阐述困境角度剖析新媒体语境下的摄影艺术。
关键词:摄影艺术;当代影像艺术;新媒体
一、叙述性摄影在当代影像艺术语境下的存在危机与双重失语
(一)叙述性存在感的丧失—消解与重构
影像艺术的叙事性特点是伴随着它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写实性特征。中国的当代影像是不满足叙事性所带来的情感满足的,其试图割断叙事性而寻求一种新的建構,以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出逻辑上的合理性。叙事性的消解使一种新的语言取代固有的语言,产生的新逻辑是否合理就需要密码的破译,解读的重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从而使影像取得其他艺术品同等的地位,即非大众性。当中国当代影像遭遇普通观众时便使观众的评价系统紊乱,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同时,作品本身的密码没有得到破译时其自身同样是失语的,即作品与观众之间由于叙事性的消解而缺失了交流的平台。
(二)新叙述摄影—另一种观念摄影的延续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重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当代影像艺术的阐述困境
(一)新叙述摄影的出现—当代影像艺术的归位或重启
新叙述摄影的出现影像进入当代艺术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却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运用了照相、录影、数码加工,甚至引入了装置,使得当代影像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当代影像艺术作品一样也有不可规避的问题和缺陷。
困境一:语言阐释与概念强加
过度阐释使得很多影像艺术品成了虚无的概念和落在纸上的文案。有些好的艺术品确实是概念艺术的良好表达,以这些艺术品为中介,观众可以进入艺术家意图表达的境域。但是过度阐释使得艺术品依赖那些文字以及文字体现出来的概念,作品本身被削弱,甚至根本无法体现概念,从而失去了作为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
困境二:科技框架下的影像艺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寻求在影像途径上的新的表达,而科技的进步也为影像的成功提供了技术的支撑,与此同时艺术家在创造以科技为技术基础的影像艺术时,技术层面的要求也限制了艺术家的表现方式。这还是次要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会因为技术本身迷失创作,遗忘了生存。
(二)建议的解决途径—激进的冲锋
当代摄影艺术的品位基本上走形式主义路线,虽然题材上的自然和选题的纯粹在摄影中比任何其他具象门类艺术更加稳定,但创作者的思想维度和创作权限都是题材至高地位复杂化的一种限制性因素,种种可能都会削弱这种地位。影像永远并非影像本身,而是要引领观众进入意义世界,技术手段或者表达方式都是为之服务的,固然科技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但是那些停留在炫技程度。影像艺术并非只是根据实地的拍摄现实,那必须是经过严密推敲的现实:看它是否能够忠于现实。
三、结语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现在虽然是独立发展的,在叙述性摄影重构期和新叙述摄影探寻期的缝隙中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老派影像艺术注重观念传达而轻视技术的方式已不再流行,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不可避免地要堕入大众评判的掌控之中,但是其自身的反叛性又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挣扎而得以释放,其身份不得不在其发展过程中选择面具的宿命。
参考文献:
[1]牛光夏.DV影像文化与当代青年[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31-33.
[2]胡一丁.谈影像的网络服务[D].中央美术学院,2007.
[3]高峰.从“行为艺术”到“行为摄影”[D].中央美术学院,2007.
[4]鲍昆.观看再观看: 当代影像文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顾铮.摄影·社会·空间[M].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6]陆晓玲.浅析后现代影像的特征[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01):60-61.
作者简介:王帅(1989.09-),女,汉族,河北张家口,硕士研究生,助教,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