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谈吴镇《墨竹谱》题跋书法
2019-10-12邓焯仁
摘要:吴镇的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部分竹画题跋面积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题跋所占面积比绘画本体面积更大的情况,能够在这样极端的置陈下仍然将绘画与书法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书画功底之深。在这册画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吴镇在楷、行、草三种书体之间恣意转换,其画中竹子在或晴、或雪、或雨、或风的不同环境状态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其题跋书法也随着画中的竹子的姿态随意造型,实让人拍案叫绝。
关键词:墨竹谱;吴镇;题跋
《墨竹谱》本身是吴镇为其儿子弗奴所做的家训,在题跋中充斥着吴镇自身的艺术理念,我们可以品评其文字,体会吴镇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对其子弗奴的期望。当然在本文中更为重要的是《墨竹谱》题跋作为书法的艺术价值。吴镇的题跋书法,无论是书风还是内容都不拘一格,时而整篇布满,时而极为简练地仅写“梅花道人”四字。在书体上,时而采用潇洒纵横的草书,时而则用较为规范的楷书,但是即便他在书写楷书时也带有浓重的草意。《墨竹谱》总共二十四开,除去前两开题首“万玉丛”三个隶书大字为后人所写,其后的二十二开都是吴镇亲笔墨迹,第三、第四开并没有竹子在画面中,全是以行草书抄录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赏与认可。而后面的二十开中,五至二十开以行草书写,共计16开。仅有四开为行楷,从悬殊的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到墨竹谱题跋书法的总体风格。
一、吴镇书法之师承
吴镇的传世作品数量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心经》是其唯一的纯书法作品,除此之外,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吴镇书法基本都是题写与绘画作品上,作为题跋出现的。总体来看,吴镇书法风格是非常多变的,要全面的分析他的取法来源较为复杂,因此在本文中,仅仅针对《墨竹谱》题跋书法风格来对他进行取法的分析。
《墨竹谱》书法题跋并不同于元代的众多书法家如赵孟俯、康里子山、邓文原等人以魏晋作为取法根源,其取法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有怀素、杨凝式和黄庭坚三人。关于吴镇师承怀素这一说法出现在《六研斋笔记》中,内有记载:“梅花道人书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说他取法于怀素不如说他取法于《圣母帖》和《小草千字文》更为精确。露锋较少,多以逆锋起笔,线条圆厚却又不失轻灵。
关于吴镇师承杨凝式这一说法也有记载,陈继儒在《梅花庵记》中写道:“先生书仿杨凝式。”拿杨凝式的书法与墨竹谱题跋书法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结字上都相对偏长,也正因为字形偏长所以导致行气紧凑,愈加连绵。但是相比之下,《墨竹谱》题跋结体更为宽松,不像《神仙起居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那般内擫。
二、《墨竹谱》之章法
根据题跋在章法上的不同,本文将其進行分类。题跋作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为补充绘画本体在空间上的不足,强化形式的美感。墨竹谱常用的题跋位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上方题跋式、左右题跋式、封角题跋式、书画相间式。
(一)上方题跋式
在《墨竹谱》中这种运用构图的较多,如《墨竹谱》之五中,画江南水景中的石坡与在石头缝隙探出的稀稀疏疏的新篁,颇有早春时节的气息。再题大段东坡事迹于石坡右上方以求画面的完整。
(二)左右题跋式
先将入画素材放置于画面的中间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再将题跋题于画材对角线的位置,以此来平衡画面。这样的构图也是较为常见的,但是这种构图的题跋文字不宜太多,题跋本身的章法变化较多,整体上会呈现出较为活泼的意趣。
《墨竹谱》中的左右题跋式也用的不少,比如说《墨竹谱》之十一,以淡墨皴石块,中墨画竹竿,以浓墨写出竹叶,画面中的物象摆放于右侧,再将诗词与款识题于画面的左边,以平衡画面。
(三)封角题跋式
封角式题跋实际上继承了南宋“一边”“半角”的构图。在中国画的构图中,画家常借用画中的“势”将画面的张力向外蔓延,使人感觉画外有画,而此构图则是这种做法的典型。
这种题跋方式如同《墨竹图》之十四,以淡墨画竹主竿,从画面左下延伸至画面右上,第三竹节始扫出一丛向下延伸的浓墨竹叶,第一竹节处伸出两从竹叶,最后在左上方题跋以平衡画面:“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梅老戏墨。时客至退而书也。”
(四)书画相间式
书画相间式常见于手卷,叙事类的作品。如:《墨竹图》之十,仅仅在画面左下角有几只浓淡相间的细劲竹竿和挥洒的竹叶,题跋占到整个布局的四分之三,远远超过正常的绘画题跋面积范围。
三、结语
吴镇作为诗书画三绝之大家,其思想深受中国古代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其书自然也随着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变的蕴藉而朴素,后世书评家如明·李瑞华、清·永瑆等人都对吴镇草书有极高的评价。《墨竹谱》题跋书法飘逸沉静,轻灵婉转,无一丝板滞之气,与谱中绰约多姿,自然疏朗的竹字黯然相合,为后世欲学书者、欲在画中提款者提供了极好的学习范本。
参考文献:
[1]余辉.吴镇世系与吴镇其人其画—也谈《义门吴氏谱》[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 (04):51-67.
[2]吴静康.吴镇家世再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05):7-12.
作者简介:邓焯仁,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