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簪花习俗初探

2019-10-12黄勇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簪花习俗中国

黄勇

摘要:簪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习俗,兴起于秦汉,繁盛于宋元、明三朝,至清朝遽然式微,本文从收集、整理古代簪花的文献入手,对簪花习俗进行初步的研读,分析了中国古代簪花习俗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簪花;习俗;中国

一、秦汉至隋唐簪花习俗的兴起

(一)簪花习俗普及最早记载出现在西汉初期的广州

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陆贾说服赵佗归降,陆贾在《南越行纪》记录记载“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芬芳者,源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这是中国普及簪花习俗最早的记载。陆贾说的两种花就是耶悉茗花(素馨)、茉莉花(茉莉)。

唐朝灭亡以后统治广州是刘隐、刘岩建立的南汉政权,王宫里一个叫作素馨的妃子喜爱簪戴耶悉茗花,后宫佳丽竞相效仿,后来广州人将耶悉茗花叫作素馨花。

(二)中原簪花习俗的兴起

簪花习俗进入宫廷,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刘邦的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头插茱萸,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茉莉从波斯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传播到江南,《晋书》记载“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宫织女死,为之着服。”萧纲写道“茱萸生狭斜,结子复御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细斜。”唐代簪花习俗的一个重要转变是男子簪花,皇帝“赐花”成为对官员、进士褒奖的方式,唐懿宗赐宴新科进士于曲江,“便令戴花饮酒。”

文人接受簪花,刘缓在《看美人摘蔷薇》写道“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杜牧“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黄滔“免遭拽盏郎君谑,还被簪花录事憎。”

百姓喜爱簪花,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每位仕女前额发髻上簪花十一至六树不等,鬤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花,右起第一人头插牡丹花一枝,第四位是一个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第五位贵妇人头戴海棠花,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成都扬子山墓中出土女俑发髻正中簪一朵大菊花,两旁还簪有数朵小花,成都永丰、天回山等地墓中出土的女俑也有类似的花朵。

二、宋、元、明簪花习俗的盛行

(一)簪花成为国家礼仪

《宋史》记载“文武百僚并簪花赴文德殿立班听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有“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的记载。吴自牧《梦梁录》描绘皇太后过生日“赐宰臣百官、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上易黄袍小帽,驾出再坐,亦簪数朵小罗帛花帽上。”

簪花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是所赐花色按官位高低有所不同,皇帝赐花百官,以罗花最贵,宰执以上官方可得之;栾枝次之,赐以卿监以上官;绢花赐以将校以下官。二是不同场合赐花也有区别,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遇大辽使在庭,则内用绢昂花,盖示以礼位,五祖宗旧程也。春秋二燕则用罗帛花,甚为美丽。至凡大礼后恭谢,上无节游春,或幸金明池、琼林苑,从臣皆扈跸而随车驾。有小燕谓之对御,凡对御则用滴粉缕金花,……又赐臣僚燕花,率从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数。”三是赐花的数量按官位高低有所区别,“其臣僚花朵,各位官序赐之。奉臣枢密使,合赐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枢密使同签书枢密使院事,赐大花十四朵、栾枝花八朵;敷文闻学士,赐大花十二朵、銮枝花六朵;知阁官系正任承宣观察使,赐大花十朵、銮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吏,各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横行使副,赐大花八朵、栾枝花二朵;侍制官,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横行正使,赐大花八朵、栾枝花四朵;武功大夫至武翼,赐大花六朵;正使,皆栾枝花二朵;带遥郡,赐大花八朵、銮枝花二朵;阀门宣赞舍人,大花六剁;簿书官,加栾枝花二朵;阀门祗候,大花六朵、栾枝花二朵;枢密院诸房逐房副使承旨,大花六朵;大使臣,大花四朵;诸色祗应人等,各赐大花二朵;自训武郎以下武器郎以下并带职人,并依官序,赐花簪戴。”

王巩《闻见近录》记载“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宋真宗任命陈尧受为东京留守,赐宴时将自己头上的牡丹花为陈尧受簪戴。杨万里写道“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姜夔“六军文武浩如云,花簇头冠样样新,唯有至尊浑不带,尽分春色赐群臣。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明朝《续定大宴仪》规定“赞各就位百官就座,簪花讫,教坊司跪奏平定天下之舞。东西階下殿还幕次内,赐花,承受官引从人出,赐花亦如之,簪花毕,引从人复两廊位立。”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记载“该宴官更衣立殿外俟上,至升座乐作,入拜进花,进酒跪俟上。饮讫,乃起即席簪花。”李建泰请缨平定李自成,“内臣为披红簪花用鼓乐导尚方剑而出,建泰頓首谢且辞行。”明代还有外国使节簪花 “凡各国朝贡使臣到京……本司当该吏照数领花赴会同馆簪带,每年翠罗花,查库内缺少先期行工部都水司造送贮库应用。”

(二)举行大赦天下仪式簪花

“大赦天下”是古代皇帝登基、更换年号、册封皇后、立太子等重大喜庆日子赦免罪犯。“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疎枷放去。”、“以狱卒簪花仗门下,传旨释放。”

(三)新科进士簪花

王禹偁在宋太宗赐宴时簪戴皇上赐的杏花“登龙曾入少年场,赐宴琼林醉御觞。争戴满头红烂漫,至今犹杂桂枝香。”王曾在考中举人后“而今未说和羹用,且向百花头上开”,希望自己也能簪戴皇帝御赐的鲜花,司马光20岁考中进士时“独不戴花”,最后很不情愿地簮了一枝。

明代规定殿试后“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钦定续文献通考》记载“出赴礼部簪花筵宴,……簪花筵宴,主考、同考各给表里出场,次日筵宴如前。”《钦定国子监志》有“簪花斟酒,一甲三名向上揖饮酒,三爵出,祭酒司业送至堂门内诸进士由堂西门入本监属官接待簪花饮酒如前。”明代中举也要簪花,孙鼎中举后由于英宗被瓦刺军队俘虏,他对大家说“故事当簪花宴,今臣子枕戈之秋,不敢陷诸君不义。”《河南通志》记载“鹿鸣宴发榜,次早中试各举人齐至督学衙门,脱蓝换青,簪花披红,诣府学谒拜文庙。”

(四)少数民族簪花

随着中原大面积的国土被金军占领,老百姓成为治下之民,金人、辽人都开始接受簪花。《辽史》有“赐花承受官引从人出,赐花亦如之,簮花毕,引从人复两廊位立。”的记载。金国在册封皇后的礼仪上也“会群官,会妃主宗室等,赐酒,设食,簪花,教坊作乐,如内宴之仪。”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大理国王段素兴即位,每年春月都“以斗草簪花为乐”。

(五)文人簪花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官场极不得志,晚年感叹“六十无名空执笔,颠毛应笑映簪花。”韩琦任扬州太守时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赏花,“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司马光步入官场后也喜欢簪花,“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回。风雨难期王事剧,未知休沐几旬来。”52岁到66岁间隐居洛阳“切莫辞斟十分酒,尽从他笑满头花。”感叹“盛时已过浑如我,醉舞狂歌插满头。”苏东坡“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刘挚“不须吹落簪花帽,但愿常存漉酒巾。”黄庭坚“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贺铸“簪花照镜,客鬂萧萧都不准。”李新“层波窥客擘轻纱,隔窗隐隐见簪花。”王庭珪“无奈穷愁輙赋诗,对酒簪花能绝倒。”

南宋迁安杭州后文人簪花习俗进一步发酵:陆游“每忆嘉陵江上路,插花藉草醉清明。”周必大“腊寒犹半月,花已满头开。”范成大“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赵师秀“把酒簪花彊自豪,花枝羞上阿翁髦。”魏了翁“才过结栁送贫日,又见簮花迎富时。”陈著“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宋伯仁“寒食花枝插满头,长亭搔首晚悠悠。”刘秉忠“歌台买酒闲消日,醉帽簮花老弄春。”方回“啖菜贫犹徤,簪花老自羞。”

宋末元初很多文人拒绝为蒙古人效忠,汪梦斗宋亡后不仕“杏颊簪花红照树,虫丝罗巷书窥人。”何梦桂著书终老“庭下阿儿寿慈母,簪花拜舞笑牵衣。”董嗣杲干脆做了道士“西邻女儿年将笄,双髻压颈簪花枝。”生活在金朝统治区的李俊民 “貌似叶红皆被酒,头如雪白也簪花。”

进入元朝后文人保持了对簪花的喜好。苏志道在老师七十大寿时写道“簪花当日今谁是,试向云籖阅旧章。”袁桷“簪花欲舞鸟啼急,放鹤初回蜨梦真。”张养浩“坡仙自谓达,亦说簪花耻。”唐桂芳“孙雏欣得筍,老子愧簪花。”王翰“空山悲落帽,短鬓懒簮花。”李裕“半醉簪花出杏园,玉驄嘶过五门前。”谢应芳“镐京春宴醉簪花,步出都门驾小车。”周巽“翠蛾淡扫簪花对,素靥新匀倚树看。”杨允孚“黄门控马天街立,丞相簪花御苑回。”郭钰“簪花不惜鬓毛斑,独惜花前得意难。”张宪“知君老去风流在,长日簪花醉玉巵。”顾瑛的玉山草堂是文人雅集的场所“尽日无人见纤手,小屏斜倚笑簪花。”陶安“簪花小作杏园宴,赠以文锦荣归旋。”

明代文人保持簪花习俗,杨基感叹“醉里误将裙作纸,老来羞以帽簮花。”李昱“簮花怜病客,把酒忆髙僧。”郑真“插花须向少年头,苍鬓簪花不自羞。”解缙“乌帽簪花搖翠绿,金盘荐果间青黄。”杨荣“视草每教依玉几,簪花常得侍琼筵。”周用“老去风流敢自夸,开筵对客许簪花。”沈周在六十大寿时感叹“山花笑我头俱白,头白簮花也当春。”陈献章“花前酌酒笑未足,酒后簪花笑杀人。”吴非“居民晴着屐,市女晚簪花。”

(六)百姓簪花

宋元时期民间簪花风俗也达到顶峰。民众在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以及畅游、集宴、拜寿都是要簪花的。“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从端午一直到六月初,大家都喜欢簪茉莉。“六月六日……,而茉莉为最盛。初出时,其价甚穹,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响之娱耳。”九月初九重阳节“必簪菊花”,为了冬天簪花,人们将春天盛开的酴醾夹在书中,冬天将干花簪在头上叫作“花腊”。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州市民“四时有扑带朵花,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時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

全国各地簪花以洛阳牡丹最为出名,“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邵伯温记载:“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暄翠暮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王观在《扬州芍药谱》记载:“今洛阳之牡丹,维扬之芍药,扬之人与西洛不渝,无贵贱皆喜戴花。”刘辰翁“客与溪翁无一事,但随俗簪花含笑看。”魏了翁“民气乐时天亦好,休休。为尔簪花插满头。”陈著“簪花记年时、多少诗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刘克庄“做个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郑獬 “清明村落自相过,小妇簪花分外多。”赵葵“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陈起“牧牛童子坐田头,摘草簪花两两讴。”对簪花的热爱成为宋代民众生活幸福的一个表现。

三、清代簪花习俗式微

(一)簪花习俗删繁就简

清代宫廷簪花没有文献记载,只在地方性的仪式中偶见,郝玉麟在《福建通志》记载迎春“礼毕,簪花,上席,酒三巡……各官俱就拜位,各官俱簪花。”《钦定大清通礼》规定在祭祀窑神时“内务府管工各官咸朝服,簪花披红。”

(二)科举簪花习俗的变化

清代也有为新科进士簪花,《钦定大清会典》规定“与宴者皆簪花行礼。殿试传胪设采棚于长安左门外,尹丞为一甲三进士簪花披红,赴府宴毕以鼓乐送状元归第。”但没有举人簪花的文献记载。

(三)文人簪花习俗的变化

进入清代以后就少有文人簪花的文献记载。

(四)民间簪花习俗的变化

入清以后男子多不簪花,清初剃头令规定男子只留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头发蓄成细小辫子,称为金钱鼠尾,嘉庆朝开始保留头发面积有所增加,但只有手掌心大小,发辫流行猪尾,直到清末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中间保留发辫的式样。乾嘉史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感叹“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猜你喜欢

簪花习俗中国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宋代走俏“花美男”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宴会簪花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