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在粤西的文化发展和习俗传承
2019-10-12黎明
黎明
摘要:古老民族之一的瑶族,是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我国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历史上,北部湾中心地区的湛江流域是瑶族迁徙史上南下和西撤的主要途经地,遗留下了诸多文化发展和民俗传承的脉络,为我们挖掘、研究、传承其优秀的文化遗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粤西;瑶族;文化发展;习俗传承
广东西部的湛江等地是古时百越民族的聚地,历史上经历百越人、俚僚人、俚僚人和汉人、汉人和瑶人共同居住的几个阶段,是湛江和粤西的世居民族之一,人口目前排第三位。据史料记载,湛江的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历史上,北部湾中心地区的湛江流域是瑶族迁徙史上南下和西撤的主要途经地,在瑶族从诞生到现代社会的征程上,书写记录下了其延续生命、漫长奋斗、文明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湛江地区遗留转存下来了石狗崇拜、盘王信仰、铜鼓祭祀、上刀山、下火海、滚刺床、穿令箭、叼犁头等与瑶族息息相关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其中多项已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姿多彩的瑶族,为粤西多元文化、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
一、延续与变迁
宋代的《海康志》《雷州图经》《雷州志》和明、清二代现存三部《雷州府志》,清代《徐闻县志》,康熙二十年编纂的《遂溪县志》,清光绪 《吴川县志》等均有关于瑶族的相关记载。
据历史资料记载,粤西湛江辖境人口变化情况是:清光绪三十五年(1672年),100.69万人;民国23年(1934年),114.60万人;1949年,209.8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较快。1953年7月,第一次人口普查,229.48万人;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299.80万人;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456.61万人;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540.04万人。至2007年,全市有736万人。
宋元时期瑶人大量进入,让粤西地区居民组成发生很大变化。高州冯氏与泷州陈氏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开始分化成黎僚和瑶僚。部分俚僚跟随冯氏迁移,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岛地区,成为黎人。泷州部分僚人与湖南南迁瑶人融合,成了粤西地区瑶人,史称为瑶僚、瑶僮。到了元代,粤西地区居民主要是汉、瑶、俚僚、黎人。
明清时期,除了部分汉族,瑶族和壮族是粤西地区的主要土著民族,以瑶族为主,聚居于山区。根据信宜书籍资料记载:948 年,瑶民开始在信宜的山区种蓝,制靛,染布;972年,瑶人开始在勃洞大岭头采矿炼锡; 976 年,在信宜山区发现银场,并开采;1381年,瑶人开始在贵子镇,洪冠镇炼铁,瑶族首领进贡土特产表示臣服。据明朝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茂名徭兵五百八十名,圆垌寨二十名、单洞寨三十名、大田水尾四十名、黄坡寨三十名、六甘寨二十名、长院寨三十名、坑塘寨三十名、潭婆寨二十名,俱周郁管;藤水寨四十名、陶井寨三十名、周敬寨三十名、白水寨六十名,俱吴弘志管;黄坑寨五十名,黄俸管;鹅头山一百名,吴聪管;丹章大寨五十名,周述魁管。据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嘉靖十二年正月明朝廷调集63000兵力,分三路围剿阳春西山瑶族,攻捣瑶、壮村落125处,杀害瑶、壮居民共3799人,俘虏后被流放的瑶、壮族人口3720人。”泷州俚僚转化的瑶人和南迁的瑶人融合在一起,是明代粤西地区瑶人最大的一支,但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隐名埋姓。清末,现在的湛江成为殖民地,称作广州湾,众多名人志士涌入,躲避战乱,从海上辗转下南洋、赴欧美出国,其中也有一分别瑶人。
2014年底,湛江总人口达到800多万人,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第二户籍人口大市。湛江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只是散居于各地。目前全市有44个民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布依族、苗族、黎族、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5%。
二、文化与习俗
民俗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瑶族在湛江的延续发展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粤西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44个民族。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流域文化、海洋文化等在雷州半岛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交织、融合发展,形成了绚丽灿烂、令人惊艳的民俗文化。其中瑶族文化经过秦征岭南,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融合高潮的推動,逐渐形成了其特色文化。各族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湛江文化。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各自不同的生存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同一地区,山区与沿海、城区与乡村有较大差距,这是瑶族文化与湛江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三、传承与发展
瑶族在湛江历史悠久,他们的勤劳智慧为我们留存下了大量民俗文化。我们可以透过以下几个与瑶族相关的民俗实例,从其丰富的内容,看看瑶族历史的变迁和深刻文化内涵。
石狗崇拜:雷州半岛的石狗有“南方兵马俑”的美称。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吉祥物的发展过程,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石狗崇拜的主要内容。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工匠智慧与精湛技艺。石狗分布密聚,遗存丰富。已发现石狗近10000尊,雕刻年代从战国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石狗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渔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本地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因此,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的习俗,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石狗习俗是一份厚重文化遗产,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人类学、宗教学价值。2004年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上刀山:麻章镇麒麟村年例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一,上午十时在村广场,随着三声震天的炮铳响,青壮年轮流抬着神轿,绕刀梯接力奔跑半个小时后,数十根大绳将两根原木组成的20多米高的刀梯缓缓拉起,刀梯上36把钢刀,刀刃向上,均匀固定, 10多个身穿白色服装,腰束红腰带的小伙子,赤脚踏着钢刀登上顶层。然后迅速下梯,再度攀登,周而反复。表演完毕,又在三声巨炮响声中,放下刀梯,整个仪式降下帷幕。爬刀梯是一项传统、庄严、神奇的民俗活动,2008年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火海:雷州白沙镇年例是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把成吨的木柴架起来烧12个小时后,在火场上祭祀一番,接着村里的年年轻人在锣鼓声中,身系红腰带、穿短裤、光脚丫,从通红的火堆上快速跑过,重复多次,踢得火花四溅、烟雾笼罩,活动结束时,村民们把还冒着火星的灰烬铲回家,撒到后院的家畜圈或塘边,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2009年列入湛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