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电气系统安全分析与完善
2019-10-11胡彬张路宇
胡彬 张路宇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8-179-02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核电站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世界各国之间都在对建立和发展核电站,其中,核电站的电气系统是保证核电站顺利运行的关键,要想实现核电站的顺利运行,要掌握住核电站的电气系统的特点以及影响核电站安全性的因素。本文将以核电站的电气系统为主要话题,对核电站的运行特点以及加强核电站安全性的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 核电站 安全性 电气系统 运行特点
如何保证核电站的安全,防止出现一些核电站的故障,从而影响相关人员的安全,这是有关人员在运行核电站时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样大型的机器设备下,保证其安全性是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核电站中,电气系统是影响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保证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行科学化,规范化,实现电气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整个核电站的安全性。
一、对核电站的电气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由于核电站相比于其他的大型设备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保证核电站的安全性是建立核电站的初衷,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主要基于对核电站电气系统的维护,保障整个电网安全的运行。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协调的机制对核电站和电网之间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管理,在核电站电气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核电的设计调试工作等加大关注度,同时有关人员在进行调试等工作时,要严格的按照技术所要求的规范进行操作,防止一些非规范型的操作出现,导致一些非必要性的损失,除此之外,也要保证通讯设备畅通性,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跟上级领导反应或者是跟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更快速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
目前的核电站的电气系统存在着像协调机制不够合理,故障处理措施不够科学全面,设备老化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影响核电站的安全性是致命的,一旦某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影响了电气系统的安全性,所以在对整个核电站安全性考虑中这些方面应该是重点方面,最大化的实现这些方面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实现电气系统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整个核电站的安全性,
二、电气系统对于核电站的安全的必要性
基于对目前核电站电气系统安全性的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电气系统的安全性是保证整个核电站安全性的关键,核电站的内外电网以及电源都对于核电站运行起着支撑作用,确保电气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建立电网和核电站之间的协调机制,将核电站的安全性提高一个档次。以下将对点击系统对于核电站安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电源停机对安全性的影响
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核电站和电网之间解列的问题,使得整个核反应堆停止了运行,出现该问题时,我们要确保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比较少,避免出现新和融化等现象,一旦出现了该现象,很容易就会出现事故,以此同时还要做好部分电源切断工作,一些电源不能进行切断,这些是为了保障一些必要设备可以运行,最后再慢慢的进行整个核反应堆的停止工作,将核电站和电网的解列故障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量对安全性的影响
在核反应中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一些放射性物质的排放,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身体十分有害,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设备的损坏,放射性物质很容易出来,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的工作,同时有关人员还要对核反应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当出现啦设备外壳损坏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对电源及时的切断,将反应堆冷却下来,这样也可以避免放射性物质的排放,这也需要我们在电气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改善和创新,从而提高核电站整个的安全性。
(三)余热导出
核安全不能仅仅通过反应堆的停堆来进行有效的安全保证,核反应产生的剩余热必须由反应堆出口进行顺利的导出,即从第一个回路出口导入到第二个回路当中,以此来确保反应堆余热散出的安全方面。在剩余的热能导出方面,工厂所用电力的效率对于确保余热量往返通道的安全功能的可靠运行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
三、核电站电气系统的安全管理
电力系统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核安全主要設备的性能,同时也是发电机、涡轮机等设施运行的基本条件。例如在核电厂发生事故时,为了避免事故危险增大,停堆是防止核泄露,保障核安全的一个主要手段,只有可靠的停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核事故。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系统可以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直接能够稳定的支持停堆所需主要操作来源的电源,并且可以有效的保障电源的安全,间接的提高停堆速率,进一步对事故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电力系统对核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为电力系统影响到核安全,所以在日常的电力系统维护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安全技术研究的技术手段,以确保其电力系统中的技术含量,提高有关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与知识体系,从而在技术上优化核电厂的电力系统,并最终提高核电站的电力系统的水平,以使其达到安全管理的要求。
以核电站安全壳墙外的安装电气贯穿件过程为例,电气进尺应在压力下进行,应保证通过焊接在安全壳中的密封性。在保证电路密封性的基础上,还应分析核电厂的特殊条件,从电气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做以下工作:
1.开箱的接收和检查。在开箱的接收和检查阶段,对接线的终端状态进行检查,如果终端已经存在且无破损,则可以简单地进行连续性试验、读取对应数据,并与出厂数据进行对比,确认电器贯穿件合格后才能在反应堆安全壳墙上进行安装。
2.泄压。压力表是一个精确的工具,因此,为了保证安装前的安全,必须进行无压力试验应注意压力表密封的临时措施,以确保降压措施的有效性。建议在安装前暂时拆卸可拆卸的接线盒和安装装置于安全壳两侧。
3.吊装。在安装阶段,将贯通部件送入填充部位,将工具固定在焊接端位置。在吊装工作的流程当中,请注意到保护套在过程当中不要受力,从而避免安装时始末端遭到损坏。
4.焊接。焊接阶段应当要严格要求相关焊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焊接人员的专业性,在待焊表面应保持百分百的人工目视检验、从而有效的进行液体的渗透检验,技术人员在施焊完成一道之后,应当对所焊接部分进行百分百的二次液体渗透检验。检验无误后立即进行焊口防腐的相关处理。
5.有关贯穿件的保护。当贯穿建施工完成之后,我们要对其进行一个良好的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其可以发挥出预想的价值。可以制定专门的工作人员推贯穿件的一些功能,例如保护建的状况和它的压力等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由于反应堆的厂房墙体具有较为特别的结构,有一些地方的墙体与具有很大的厚度,所以在堆外侧有可能会发生墙体内被镶入贯穿件压力表的现象。所以要想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就必须在土建进行浇筑之前,对支模误差进行一个严厉的要求,确保贯穿件预埋管口与安全壳可以保持一个平齐的状态,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减少上列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我们的安全管理质量。
四、有关核电站电气系统安全管理的完善建议
当核反应堆产生一些电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由于这些故障问题会引起反应堆的温度过高,从而有很大可能性会产生一些安全事故。
1.检查核电站丢失场外电源的危险,在事故发生之前制定好一系列的应急方案,与电网进行结合,制定有关电网恢复的方法,保证厂外电源的安全可靠。
2.对核安全的场外电源相关工作进行严厉的要求和规范,对施工过程进行制度化的监督管理,防止因为人为的原因而产生有关场外电源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保障设备的安全与员工组织与管理的高效性。
3.将核电站与电网之间的沟通进行结合,试图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设置更加安全的管理方案,使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方式,为核电站场外电源供电的安全与稳定性提供帮助,从而提升电网核电站的安全思维,防止由于主供电源和辅助电源产生同一时间失电的危急状况。
4.完成系统风险的防范工作。虽然目前我国核电站的所设置的一些应急安全方案,大多数都符合国家的要求标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普遍的就是缺少抵御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须通过对风险进行预算和审查,保证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增强,通常我们所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采取增高海堤的方法,设置一些挡水墙体,放置一些防止洪水淹没的设施,增加设立的安全壳事故过滤排放系统的数量等。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来进一步的提升核电站的安全功能,从而将其多重灾难防范叠加能力进行提高。
5.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核电站的安全救援制度规定。如果某个核电站再发生电源事故时,它的应急电源无法使用,那么该核电站就必须实施一些紧急的应对处理。当核电站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时,那么甚至会给全球范围内的电路产生很大的威胁。所以国家的有关安全部门必须要要求这些核电站能够设立一些应急措施,当发生事故时,国家相关部门与核电站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的联系,从而加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处理好紧急问题。
五、结语
当核电站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时,我们使用一些被动安全系统的应对措施来改善其安全依靠性。我们可以使用地心引力等物理现象来对反应堆进行冷却处理,这样的应对措施就不仅仅停留在依靠电网,电池供电和柴油发电等来给核电站提供备用电力的方法上。同时我们所使用的被动安全系统并不依存于其他设备和组件,也不需要使用操作人员,或者浪费一些备用电力,它只依赖于一些引力驱动设施来时,整个反应堆的温度处于一个较为冷却的状态内。使用被动安全系统可以为核电站的工作人员节省一些时间,让这些人员能够利用时间去处理应急电源和备用电源等,从而使反应堆的冷却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快速的休整好,保证反应堆的热量能够被导出。
参考文献:
[1]孔宪文.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核电[J].东北电力技术,2003,24(12):39-42.
[2]刘映尚,张伯明,谢昌渝.具有大型核电站的电力系统的安全策略和措施[J].中国电力,2003,36(5):20-23.
[3]吴达.核电厂安全级交流配电系统特殊设计原则的分析与应用[J].发电设备,2008,22(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