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组织中Mina53和H-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9-10-11胡晓舒王娜杨金花温一阳
胡晓舒 王娜 杨金花 温一阳
(1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病理科 郑州 450003;2 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郑州 450003)
结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受近年来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结肠癌患病率明显增加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结肠癌多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起病隐匿,患者早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当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病情已进展至中后期,治疗难度明显增加,如何提升结肠癌早期诊断检出率是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1]。本研究对收治的80 例结肠癌患者开展研究,分别测定了所有患者病灶和正常组织中Mina53 和H-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了Mina53 和H-钙黏蛋白与结肠癌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4 月~2018 年4 月行手术治疗的80 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 例,年龄39~72 岁,平均年龄(51.60±7.60)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20±0.65)年。女34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50.48±7.71)岁;病程1~4 年,平均病程(1.17±0.70)年。术中取所有患者的病灶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各80 例,分为病灶组和正常组。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2]:经影像学和病理组织检验确诊为结肠癌者,结肠癌诊断标准参照《结肠癌治疗指南》;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免疫和凝血功能无障碍;无其他血液系统或传染性疾病;治疗随访调查配合度和依从性良好;首次诊断,无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史。(2)排除标准:十二指肠溃疡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3 检测方法(1)检测试剂盒及试剂:人Mina53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浓缩型DAB 试剂盒、GST 琼脂糖、RNA 提取试剂盒等。(2)重组人Mina53 蛋白检测方法:术中取结肠癌病灶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切片(5 μm),用二甲苯、乙醇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漂洗后阻断过氧化物酶活性,滴入人Mina53 多克隆一抗和二抗后过夜孵育,PBS 冲洗后使用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封片后观察染色结果。通过观察染色强度和染色程度评估Mina53 蛋白表达情况。(3)H-钙黏蛋白检测方法:染色方法基本相同,向组织切片中滴入H-钙黏蛋白多克隆抗体50 μl,过夜后加入二抗孵育,DAB 显色后复染,常规脱水干燥后封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通过观察染色强度和染色程度评估H-钙黏蛋白表达情况。
1.4 观察指标 比较结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na53 和H-钙黏蛋白表达情况,染色强度弱计1 分,中等计2 分,强计3 分;染色程度通过染色范围表示,≤25%计1 分、26%~50%计2 分、51%~75%计3 分、76%~100%计4 分;两种计分相加,≤4 分为低表达,≥5 分为高表达。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织样本中Mina53 和H-钙黏蛋白阳性表达情况 Mina53 和H-钙黏蛋白在结肠癌病灶组中呈阳性高表达,且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织样本中Mina53 和H-钙黏蛋白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2.2 Mina53 和H-钙黏蛋白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Mina53 和H-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与结肠癌分化程度、TNM 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肿瘤病灶分化程度增高和TNM 分期增加,Mina53 和H-钙黏蛋白阳性率相应增高(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灶Mina53 和H-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病灶(P<0.05);在年龄和性别上也有明显的差异(P<0.05),男性及年龄<48 岁人群的Mina53和H-钙黏蛋白阳性占比高于女性和年龄>48 岁的人群。见表2。
表2 Mina53 和H-钙黏蛋白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例(%)]
3 讨论
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肠癌的具体起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相关[3]。虽然结肠癌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但因该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中后期,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明显降低,病死率相应升高[4]。探寻一种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对提升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质量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以收治的80 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者病灶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ina53和H-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探讨Mina53 和H-钙黏蛋白测定应用于结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Mina53 和H-钙黏蛋白在病灶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可以通过测定Mina53 和H-钙黏蛋白水平预测结肠癌发病。Mina53 是Myc 诱导的核抗原,H-钙黏蛋白属于钙黏蛋白类,多项临床研究显示,Mina53 和H-钙黏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结肠癌患者病灶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Mina53 和H-钙黏蛋白阳性高表达,且随着肿瘤病灶分化程度、TNM 分期的进展而升高,提示Mina53和H-钙黏蛋白可作为评估结肠癌病程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病灶中,Mina53 和H-钙黏蛋白阳性率更高,提示Mina53 和H-钙黏蛋白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展和演变,通过进一步研究Mina53 和H-钙黏蛋白作用机制可能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5~6]。曹伟等[7]研究指出,结肠癌患者病灶组织中Mina53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且高龄者及男性的表现更加直观,与本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均证实了Mina53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有相关性。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出现误差,期待后续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证实此观点。综上所述,Mina53 和H-钙黏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阳性高表达,表达水平与病灶分化程度、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可作为结肠癌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