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情结的前生今世
2019-10-10姜涛
姜涛
现代社会中,有处女情结的男性越来越少见了,但是仍然有些男性渴望自己成为所爱女人的第一个男人,而女人则希望能够成为她的男人的最后一个女人,这反映了在婚姻中男性的处女情结和女性的稳定情节。
这些特有的心理情结本无可厚非,都是个人心理的表现,但是有时候,却会给个人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扰。比如有些男性,深爱对方,却因为对方不是处女而百爪挠心。有些女性也会因自己有过性经历而遭遇分手。所以,有必要了解处女情结的产生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在遭遇这种情结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古代贞洁观念的延续
随着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到支配地位,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社会,在男权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时代,贞节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
“贞节”一词始见于汉代,由于“贞节观念”得到了程朱理学,即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支持,“贞节观”的合法性进一步确立,成为最重要的社会道德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婚前“贞节”的重视,即所谓的“处女之身。明清以后,对处女的追求达到极致,更为守节的女子树立“贞节”牌坊,以示表彰。女性的处女膜是否完好是女性是否贞节、是否曾与别人发过性关系的唯一标志。
时至今日,仍然有些男性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妻子能从一而终。
保证父权的唯一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类繁衍离不开生育,婚姻最重要的功能是生育后代,在繁殖中,女性的“母权”不用证明,但是,在父权时代,掌握重要社会资源的男性,将为后代投入时间、金钱及各种资源,确保后代成长。那么,父权社会是怎样来保证血统的纯正,即父权的纯正呢?要知道,繁殖本身虽然是基因的传承,但也是成本收益的契约。
自然界有一种蠕虫,会在精液中添加一种特殊物质,使精液一旦射入雌性体内,就会凝固,从而防止其他同类的精液再射入,保证自己的精液对配偶的独占性,从而保证自己的血统纯正。人类没有上述蠕虫的精液独占性,那么,男性如何能够保证女性忠诚,保证父权,保证自己的投入物有所值呢?这就只能从文化上、道德规范上对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做出种种限制,即从文化和道德上对女性进行洗脑,从而保证婚姻的忠诚性,特别是父权的唯一性。在这样的需求下,贞洁观念进一步升级,社会认知得到不断强化,不仅要求“生理上贞节”,而且更要求“精神上贞节”,贞节观念成为一种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贞操”神圣化地被上升到比生命还重要的程度,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处女”已经成为一种概念和道德规范。
父权社会除了通过贞节牌坊、三从四德等道德强化,固化社会认可度,同时避免女性从思想上对贞节观提出异议,应用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限制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对通奸的严惩以警示失节的后果,更是通过“男女授受不亲”以及提前女性结婚年龄避开因性冲动本能出现未婚失贞的情况。
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守宫砂、落红验贞的习俗,即新婚之夜的首次性交,处女膜破裂出血,新娘用白巾擦拭血迹,若白巾染上血液,即为喜帕。新婚第2日早晨,将该喜帕出示给众亲友,以显示自己的处女之身。若无沾血的喜帕,一切听从男方发落。婚前非处女之身的新娘或被休掉或被歧视,更无社會地位。
现代处女情结的多个因素
那么,现代可以通过亲子鉴定,保证父权,为何还有那么多男女在意处子之身?更有女性也认同处女情结,通过进行处女膜修补手术来显示处女之身。
从男性角度理解,因为现代性开放,性传播疾病越来越多,而婚前处女,可能提示该女子对性行为比较传统,对待男女关系比较谨慎,那么她罹患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小,与她进行性行为相对安全,更可以避免因为婚前堕胎影响婚后生育,以及婚后出现非婚姻女方孩子的可能。
另外很多有处女情结的男性错误地认为,处女阴道紧,与之性交,阴茎被阴道包裹更紧,性交快感强烈,满意度高,同时女性的初夜权可以满足男性征服的欲望。
从女性角度来看,很多女性认为,在婚姻中,男性还是喜欢为他们而婚前洁身自好的妻子,不喜欢婚前性史复杂的妻子。保持处女之身,女性可能有更好的自我认同,认为自己是个对婚姻严肃的好女孩,婚后更有可能洁身自好,对家庭也更有责任心,夫妻关系稳定的可能性更大,更可能避免见异思迁,从而成为一个好妻子。所以处女之身不但可以增加在婚姻中求偶的砝码,而且可以避免滥性所致的性传播疾病。
总之,处女情结无不受到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也将受到这三方面的影响。而且,不仅男性有处女情结,女性也会有。在此,我们不对处女情结的对错进行评判,只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