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策略
2019-10-09陈霖
陈霖
[摘 要] 高等院校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培养、教育的特殊使命,要求其应具有更加高尚的道德素质。当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分度的结构;高校教师应在遵守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努力成为一个能够在实践中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团结协作、见贤思齐;立德树人、以爱育生等高标准道德要求的人。而以上这些也正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在其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要求。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17-0244-02
高等院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一般知识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有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使命,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前沿地带、缓冲地带。这就要求高校教职工必须具有更加高尚的思想道德,时刻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带头实践高层次的道德规范,以此带动和提升所教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而高校教师所遵从职业道德规范,是高等学校教师在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要严格遵守的行为要求,同时它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关系,尤其是有关道德的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规律性概括和总结,《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说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1]。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人际关系,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优秀与否的评价,甚至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作用上对学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是高标准的道德规范实践者。
法律,尤其是《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和维护的。每个中国公民都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以及利益的义务,这是公民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教师,必须遵守《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因为这些法律、规范明确了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高等学院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达到合格的标准,作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引路人,其应该更加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阶段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高等院校自身也肩负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历史任务[2]。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工作的高校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基本任务,在社会层面则还有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等更加重要的使命。目前,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公认的三项职能。因为要培养人才,所以高校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最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因为要发展科技,所以高校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做到了培养人才、发展科技,高校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高等院校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如果高等院校中的高校教师自身道德水平一般或过低,往往导致其教育的学生出现重大问题,即使专业素质优秀,也不能为社会所用,会造成非常巨大的浪费。所以,爱国守法是高等院校教师应有的道德使命。育德是高校教师教育学生的头等要求,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文化传播迅速,造成价值观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高校学生每天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各种各样社会、网络上海量的资源信息。这些刚刚成年的学生对这些信息还不能进行有效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时,其心理健康成长就只能靠对其负责教育的高校教师进行引导。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对学校内部的舆论加以正确导向。引导在校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高校教师更要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在平时的教学及交流中坚决抵制一切可能有损国家的形象和人民利益、有可能违反国家法律的言谈举止等行为。对高等院校教师个人来说,自己的工作看上去是一个劳动体的单独行为,可能仅仅包含教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科研工程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但从高等院校教师这个群体上来看这是在为我们民族、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复杂性社会群体劳动行为,教书育人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较,最大不同就是育人的弹性非常大,也就造成了其工作成果、品质质量极难进行量化考核,教师对教书育人各项工作投入得多少、用心与否更多依靠自身的自律或者是良心的付出。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的专业型人才,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面临校园外的机会和诱惑。将心比心,如果教师能够遵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做到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其对学生的引导意义更加深远,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因为其从业门槛较高,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应该说是在我国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教育的程度最深、文化水平最高的社会阶层之一。以上这些都决定了高等院校教师必须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度自觉的行为能力。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一个高校教师如果只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的育人愿望,却没有真才实学的话,就会误人子弟。因此,治学严谨、勇于钻研、精通业务亦是衡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也就是教师在科研和学术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基本道德品质。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中明确讲到:“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所以,求知创新、治学严谨必须是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也是其成为高标准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同时又极具创造性的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性工作。教师不但要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好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总结、归纳或者创新,还要正确处理与人的关系,也就是所引导所教授的大学生学业掌握程度、心理健康与否。除了个人的工作以外,高等院校教师也要与学校、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注、互相配合,系统、严谨地处理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这都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不断探索的同时,还要完成教学团队中的各项任务。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今社会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目前社会分工极为明确,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完成好一项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往往会导致自身失败。同样,学校作为一个群体的工作场所,内部各种事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完结都依赖于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高等院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有句名言:“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4]具体方面就是高等院校教师要能够正确地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因为教学管理人员很多时候并不直面教学工作,而教师不负责学校管理工作,双方不能互换思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就要做到坦诚交流,多进行换位思考,出现矛盾及时互相协调、沟通,互相帮助,最终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共同发展的校园工作环境。如果教师与同事之间出现了离心背德、岗位相轻甚至是相互排斥、相互诋毁,不仅会在团队中产生严重的内讧,更会对其所教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后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现今社会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某个领域高度分化的系统性研究,单独依靠某一个人的劳动是不可能完成的。仅就设备一项,必须要有相关学科的支持甚至是跨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其他的实验对比、控制变量研究如果仅靠一人去工作,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完成。因此也只有组成一个个研究团队才能够进行集体的协作、攻坚,最终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比如,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课题组曾历时数十年,对贵州各地大山进行实地的测量考察,贵州山区所处山脉山势结构复杂、道路狭窄、沟壑纵横,并且天气变化迅速、无常。理论上,这种选址工作比较适合年轻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可以咬牙坚持通过各种艰难险阻,但实际工作过程中都会有随团考察的数位五六十岁的专家、院士。他们互相帮助,年轻人实地采集数据,老专家实地分析研究。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劲往一处使,夙兴夜寐、共同奋斗、苦心孤诣,这才能最终完成FAST的选址,使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也是世界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建设成功,并且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这才是团队团结协作的最好证明,团队精神的奏鸣曲。这进一步说明,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高等院校教师处理与他人、与团队关系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高等院校教师高标准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5]。古人曰:“师者,人之模范也。” 立德树人、以爱育生既是高等院校教师从事对学生的各项育人、教学活动的客观道德要求,也是教师道德规范明显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最为显著的特征。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各方面进步的场所,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高校必须成为首善之地。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教师,就更加应该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以身作则,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高标准、严要求地实践,做到立德树人、以爱育生。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作之一,也是曾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的《理想国》中高度地概括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所以说,教育的中心必须是学生,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始发站、出发点,也是教育终点站、最终归宿;广大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没有学生,何来教育。一切教育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才是今天各类教育最基本价值的行为部分。具体来讲,教师教育学生是积极引导,是身体力行地影响感化、感染;而不对学生进行支配控制甚至是教训。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解放,而不是束缚、操控。真正为人称赞的教育全都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社会人文的阳光、科学技术发展的壮丽。培养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遇事能够独立创新地判断,并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教育的本质灵魂就是以學生为本,对教师来说就是热爱学生。
教育中的教师大计是以师德为本,师德大计是以大爱为本。所以,大爱是教师的灵魂,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爱是无形的,但又最具有感染力、感化力、生命力,可以透人心脾、深入骨髓。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做到以大爱之心,以更高的道德层次要求自己,最终才能做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长江日报,2001-09-2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新华,任军利.,浅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6).
[5]王新山,梅倩.试论改革开放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N].中国改革报,2002-10-2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