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探索与实践①

2019-10-09张宏马波储成志赵宝林王晓戎汪洋曹明刚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诊断学学时实训室

张宏 马波 储成志 赵宝林 王晓戎 汪洋 曹明刚

[摘           要]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是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保证临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组通过开展广泛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任务,形成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设置课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医教协同,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完善监控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    键   词]  医教协同;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78-02

一、开展广泛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017年上半年,我校牵头组建教学标准研制专家组,制订工作方案。对全国15所高等学校,22所医疗单位(含教学医院)、养生康复机构以及400余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经调研,明确了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掌握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社会工作等行业的中医职业群,能够从事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分析岗位任务,形成人才培养规格

(一)素质

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和中医“治未病”理论;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和知识以及常见体质中医辨识知识;熟悉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医学诊疗常规;熟悉一般危重急症的中西医应急处理知识;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常用的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一般知识。

(三)能力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的能力,具备运用中医药理论传授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具备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及转诊的能力;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具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设置课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总学时设置为2800学时(每18学时折算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其中,校内实训和临床见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5个月,不得低于500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实训时间。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实习时间不得少于9个月。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

(一)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可将党史、国史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6~8门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等。

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6~8门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等。

3.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岗位需求设置本专业的拓展课程。包中医适宜技术、古典医著选读、中医未病学、中医体质辨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医古文、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该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临床见習、毕业实习等。在校内进行人体解剖实训、“三理”机能实验、中医舌象实训、中医脉象实训、中药标本实训、诊断实训、急救实训等。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或合作医院进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一般在学校的附属医院完成;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要求有中医科)进行毕业实习。

四、深化医教协同,提升医学教育水平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一般不低于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行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行业的医疗机构,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主要从医院或相关医疗机构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行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本专业正常的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要求

(1)人体解剖实训室

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解剖模型、人体标本、系列挂图等,用于人体解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三理”机能实验室

配备投影设备、动物实验操作台、动物实验常用试剂和器械、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等设备,用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验。

(3)中医舌象实训室

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中医舌诊系统等,用于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4)中医脉象实训室

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等,用于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5)中药标本馆

配备中药生药标本、中药饮片标本、标本柜等,用于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6)诊断实训室

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模拟人,安装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系统软件。用于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7)急救实训室

配备投影设备、白板、计算机、多功能综合急救模拟人,安装急救技能训练系统软件,用于急救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原则上应是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能提供中医学专业相关实习岗位,涵盖当前专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4.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相关政策法规、职业标准;各类中医药图书资源和专业期刊文献等。

3.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五、完善监控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2.學校、二级院系及专业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3.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医教协同,学校教育与医院临床教学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医”与“教”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中仍需相互衔接,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诊断学学时实训室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高校开放实训室管理中7S管理的应用方向
学习不是“刷学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开放实训室管理探索与实践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