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译视听说》选修课的意义
2019-10-09王小雨
王小雨
本文从地方师范院校选修课开设现状入手,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在选修课上对中国文化英译的缺乏,同时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笔者提出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译视听说》选修课的意义。
一、引言
经历了上世纪末国家提出的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政策后还坚持师范定位的地方师范院校,在现如今的各种专业一应俱全的综合性大学面前俨然是一股“清流”的存在。但地方性师范院校也正是因为它保持了初心,着重于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训,也在现如今的教育大潮中通过不断变革把握了自己的方向。因此,作为重要师范技能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也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改革点,作为未来成为“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的师范生来说,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贯彻始终的。可大学英语课程教材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在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课堂上呈现“吃不饱”的状态,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思考。
二、地方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需求
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它们的定位十分明确,旨在培养面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如此一来,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们在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必修课的设置上要融合我们的师范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吸收教育学综合知识。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的今天,历史又赋予了师范生新的使命,在即将站上的讲台上,教育工作者不止是课本知识文化的传递者,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广者。因此,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开设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是地方师范院校目前亟需做出的调整。
三、地方师范院校语言类选修课现状
对于语言类选修课来说,正好把握住历史的需要,做出多样化的选择来适应现在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语言人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又承担了更重要的角色。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语言类选修课存在以下几点情况:
(一)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课存在随意性。
由于对选修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开课存在主观意愿较强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需求统计不够,又因为学校30人选修课开班的规定,导致容易造成浪费教学资源的情况存在。
(二)外语类课程设置缺乏层次化和多样化。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但据笔者调查,地方师范院校的语言类选修课多以帮助学生等级考试的语言技能类和西方国家文化等文化类为主,缺乏专业英语类课程,更缺乏具有多层次的从专业角度讲文化类的课程。
(三)学生在选课时也具有盲目性,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学习需求。
学生缺乏选课前的指导,对于选修课的选择往往是根据学分的需求,以及课程的有趣性,甚至是考试好过与否。这样目光短浅的行为,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同学错失学习到有用选修课,增长自己各方面知识能力的机会。
四、开设《中国文化英译視听说》选修课的意义
《中国文化英译视听说》这一语言类选修课程是在专业英语类课程的基础上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学习目的不仅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英文的翻译,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使得国外友人能够清楚无歧义的知晓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在国际交往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多方位展示我国形象。
第一,《中国文化英译视听说》需要地方师范院校集各个学院之力,以团队形式做好开课准备。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教材的缺乏首先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学院甚至学校成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制作之余还可以产生许多“副产品”,例如教材的集结,微课作品的呈现等。
第二,该课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师范生来说有吸引力的同时,能够学习到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双语知识。在讲述中国文化英译技巧的基础上,运用视频、音频等资料为学生搭建起容易理解吸收的脚手架。课堂上老师授以技巧后,多以学生操练为主,因此该课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英译技巧,还能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结语
回归教育才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使命,围绕着这一使命的选修课课程设置更应该具有师范特色,不仅要使学生感兴趣,更要让学生从大学四年的课堂学习中学习到未来身处三尺讲台时的立身之本。(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