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史料教学”的趣味性和理性的统一

2019-10-09吕玉

考试周刊 2019年69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摘 要:近年来初中历史的教学越来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们在历史课堂的设计中必将精心搜集上课所需的历史资料。史料教学逐渐在历史课中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今天的课堂如何衔接起遥远的过去?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初中的历史教学有其学科的专业性,但也是义务教育之下的历史普及教育,因而教师可以一个合适的区间去调节史料选择的难易程度、趣味性,而区间之内必有理性、科学的因子。

一、 “史料教学”的“难取舍”

作为历史与社会的老师,深刻知道“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也基本上在教学中采用此种方法,在课堂中补充教材以外的历史素材。但是不是教师进行史料教学了,就真的生成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研究学习的课堂呢?很明显,没有那么容易。那有哪些容易出现的难以取舍呢?比如:

(一) 时间有限,史料变累赘

史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资料等等,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我们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并不费力。史料的数量绝对超过一节课所需要的内容。课堂设计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增加丰富多样的史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了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进行删选。

(二) 意识不佳,史料显多余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本其实是图文并茂的,也有设置探究活动,本身的教学内容并不空泛。在课件上展示的史料大多数是来自于课本以外的素材。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偏向于教材的内容,对于课件上史料,学生的关注不够多,阅读的严谨度也不够。

(三) 能力欠缺,史料成天书

史料的呈现方式并不单一,但出现最多的形式经常是一些古文片断。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在大脑中有了直白的翻译和理解之后,才可以完成教师预设的问题。例如《北方民族的融合》中关于北魏的迁都原因的史料补充:“资料一: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资料二: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资料三: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卷七十九《成淹传》)。资料四: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卷十九《任城王传》)”。每则史料都不长,但四则放一起其实相当于一片文言文阅读理解了。

(四) 兴趣导向,史料不过是“备选项”

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当阅读到课堂之外他们认为有兴趣的事物时可以激发的探索力。可是初中生又比较脆弱而耐心不足,遇到难啃的内容,就容易被放置一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形式里,图片、视频是首选,而文字就显得枯燥许多。一上历史课,有声音有视频,学生就很安静了,他们乐意观看。有图片展示,他们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而文字形式的史料出来,就会发现课堂上是不断睁大的瞳孔和无限绝望的沉静。

二、 史料教学趣味性

正如以上所述,史料教学中遇到了时间因素、意识态度、能力技能、兴趣导向等方面的难题,这些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初中的教学中适当地涉及趣味性的材料或者引入趣味性的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是有必要的。我做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 选择简单易懂的史料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来,选择课堂中所用的史料。史料最好简单易懂,篇幅不宜长。比如: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之一所用的資料:“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文字非常精简,读起来方便,学生可以很快地抓住寒、雨雪、风沙,将其归纳为平城自然环境恶劣。

(二) 选择讽刺性的史料

历史进程中有一些历史是需要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认识的,在呈现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幽默的史实材料切入,使学生在感情上先一步站在了理性的一面。

(三)史料呈现图文并茂

文字和图片,肯定是图片更具有吸引力。上课的时候实物资料带到历史课堂不是很现实,但是网上搜索相关的历史图片是可行的。比如:历史人物的头像图、手工业制作的成品图、古代的建筑物复原图、风俗文化的活动图等等。

(四) 做一个隐形的推手

史料教学不是故意去刁难学生的,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要太难。因为学生需要的阅读能力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初中生的史料阅读也应该循序渐进。再以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为例(资料见之前的引用),比如可以这样设问:“北魏迁都有哪些原因(从文化、环境、交通、军事等方面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醒,降低阅读和分析的难度。

三、 理性地“学”

教师可以有意地增加图片或者趣味的史料,悄悄地降低难度,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并不能降低要求,不加引导。面对课堂的史料,学生应该能够理性、合理地去学习、运用,让学生从史料中认识历史,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何理性地“学”,首先应具有明确的阅读意识,最关键的是会阅读,最终达到的是分析运用和情感态度升华。

(一) 认识到史料阅读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

阅读史料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对于这一点认识往往不太深刻。部分学生的心理是教材上的就是历史知识,书本之外的不是很重视。学习的是文字,能力不会被考查。但是史料阅读确实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不够重视,会使学生降低历史学习的探究性,难以提高分析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 学习阅读史料的方法

学生进行史料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摆正心态,不严烦、不怕难、不疏忽。克服看到历史资料就抗拒的态度,或者看到许多文字就有阅读阴影的心理。有些同学可能语文基础不太好,就不愿意去读史料,学生面对史料应该具有能够看懂的自信心。其次,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从分析出史料是在讲什么,是一个历史观点,还是某一个历史史实,或者是历史分析等等。而这就要有一定的概况括力。

(三) 表达情感共鸣

初中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敏感和强烈,遇到事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产生。而历史教学中,一些史料其实很有探讨性,那么就给予学生表达情感的机会。

四、总结

学生能对史料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是史料教学必须走过的一步。纯粹的宣泄情绪当然是不理性的,学生的情感表达应该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应该能够用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眼光看待那些有强烈共鸣的史料。

作者简介:

吕玉,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