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合一 有血有肉
2019-10-09刘亚洁
摘 要:一直有一问题在困扰着我,每每发现试卷上文言文练习有这样一幕奇特的现象:课内的句子翻译习题错误率远远高于课外的!一脸懵圈的我,不禁怀疑:是我误人子弟了吗?那些花了我毕生精力,把文章“切碎”,逐字逐句解释,密密麻麻的字词笔记,颠来倒去的练习是浮云吗?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
正在这一筹莫展之际,参加了一次主题为“文言共生”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这次充电,真的让我的思维迸发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文言共生,即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字词解释和整文内容的梳理分析不割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如下操作:先读文章,然后给文中重点、难点的字词解释,并一句一句翻译。等这个解决了,再着手分析,理解该文章。秉承的好多年的教法,事实看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细细思考,的确存在很多的弊端:一来,多如牛毛的加点字词解释,是学生记忆的噩梦;二来,文章被肢解后,缺乏了整体性,学生对整文的理解就不完整了;最后,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把文言文转变成了一篇现代文,也没有了文言的特性,文言味荡然无存。老祖宗的那点古风古韵被我们破坏殆尽……言文合一,血肉不可分离!
几位专家也上了几节示范课,研讨课。千人千面,对文言共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操作:特级教师肖培栋用引导朗读的方式,把《湖心亭看雪》一文上得如诗如画,他巧妙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改变成“天、云、山、水”让学生读,读出原句的水天相接、一片苍茫之感,把“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中的“惟”拖长音,读出了张岱的孤独惆怅……特级教师吴丹青,她“听写猜读,以诗解诗”,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用陶渊明的五篇《饮酒》,相互解读,体会到诗人的那份恬淡、超脱;尤其是黄厚江老师的一堂《出师表》,更是让我等望尘莫及:长长的一篇《出师表》,让学生读顺都不易,更妄论字词解释还有分析,黄厚江老师居然用一节课就把这些全部完成。这必然离不开他本人深厚的功底、充分的准备以及巧妙的引导方式,当然还要依赖学生的高素质和过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教授级的功底那是不可企及的,而我们中学作为一所乡村初中,学生的个人素养与人家也是没法并驾齐驱的。可是目前的现状,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以目前教改版的新教材来看,古诗文的比例一再增加,如果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来不及背诵,也不可能有这样多的教学时间来反复练习,我要如何做,才能让文言共生适应我们学校的土壤,在我课堂上开出花朵呢?让学生高效学好文言、爱上文言?
尝试之初,就把文言字词的理解去掉了,直接着手分析文本,这样一来,课堂很顺利,节奏很流畅,学生似乎也更有兴趣了。
尝试了一阵,教学质量检测,这是验证效果的最好方式,检测中发现,学生们解决课文理解类的题型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得分率有一定的上升幅度,可是字词解释以及翻译的得分率却下降了很多,这又使我陷入了进退维谷,任何方法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目的,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算不得好方法,那是方法不适应我们的学生吗?不!应该我在操作的时候还有待改进,再好的方法,也不可以全盘的“拿来主义”,要想在我们的土壤扎根,应该稍加改变,让新的教学模式本土化。
长期的传统文言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削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他们长期都是依靠死记硬背和车轮式的练习,才能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和翻译。在最初的尝试中,完全学习了“文言共生”的模式,只专注于文本的解析、欣赏。字词完全忽略,对于还不具备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学生而言,那就是自生自灭!改革要改,但还是要适应我们学生,循序渐进地改,不能一下子全部把字词理解抛弃,我应该慢慢来,在教学中渗透字词的理解,在学生预习环节要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字词的可行性抓手。引导其方向、教授其方法,自主学习不可能是让学生赤手空拳、单枪匹马!
第二阶段的言文合一,本人在备课时要花更多的精力和巧思,要把文本吃透,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巧妙渗透进字词,而不生硬。并且这些问题还必须是学生完全可以依附文本就可以解决的,那就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欲望了,学生的荣誉感、自我成就感满足了,更加推动他们的自主阅读、思考。
如在教授《陈涉世家》一文的时候,上课前就抛出了这样的思考题,让学生预习:秦王朝当年荡平六国,实力是何等的雄壮?可是一个强盛如斯的帝国,却被两个底层百姓领导的农民起义给撼动了帝国的根基,真让人震撼,请大家化身偵探,一起来破获这桩千古谜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从秦王朝还是从陈胜、吴广入手调查。调查资料就是该文本。把上课变成了探案,稍稍变了一下提问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就来了——陈胜的“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看出他虽然是底层百姓,可他不甘平庸,有抱负;“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看到秦政权早就不得民心……紧接着的“鬼神威众、激将收众、坛盟起义”环环相扣,都可以看出陈胜慧眼识局面、深谙大众心的玲珑。而在这一番探案的过程中,文章的重点词句也都呈现在眼前,学生利用文下注释以及语境,翻译也不难,并且印象深刻。
再如最近才教授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篇幅属于中度,难度也不大,但是邹忌和妻、妾、客的对话以及推己及人向齐王提的建议有些冗长,要如何在分析中又不着痕迹地渗透字词,倒是要筹谋一番。我先是从课题入手,两个人物“邹忌”是臣子,“齐王”是国君,邹忌一个臣子要向国君提意见,提什么意见?“王之蔽甚矣”,齐王受蒙蔽,受谁的蒙蔽?“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几个问题便把文章第二小节学习完了,这时还纵向比较了刚刚学完的《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一件鲁庄公就“何以战?”邹忌却并未如此直接,他就用到了一技能——讽!邹忌如何讽?紧接着引出文章第一节邹忌和徐公比美受蒙蔽的情节,妻的“私”、妾的“畏”、客的“有求”又是怎样看出来的?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在句式上的不同反映出人物感情的不同,这个问题不仅解决了第一节的句子理解,情感分析,还复习了肯定句、反问句、长短句的句式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马上就要尝试教授《出师表》,读就是一大难题啊,最近有一首特火的歌曲《生僻字》,而《出师表》有许多生僻字,并且还多是四字短语。我有突发奇想,用《出师表》把歌词改编,用朗朗上口的旋律,给我们的朗读插上翅膀吧。
言文合一,倡导自主,我会一直努力!
作者简介:
刘亚洁,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