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反思:2013-2018

2019-10-09樊莲花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范式研究者定量

樊莲花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研究方法是从事研究的计划、策略、手段、工具、步骤以及过程的总和,是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准则的集合[1],也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对学科而言,完善其研究方法是促使该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2]。

一、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概述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对研究方法重视程度不够,多采取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路径。1980年以前,我国教育管理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对定量研究认识不足。随着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新思潮传播,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呈现出新的视角。姚计海、王喜雪等学者认为思辨范式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主导范式[3]。张新平等认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方法技术三个层次,其中研究方式可进一步细分为思辨型、实证型和实地考察型。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方法中的实证研究还比较薄弱[4]。司晓宏等认为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虚实研究法等[5]。这些研究对我国教育管理方法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揭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思考。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系统反思还比较缺乏,不能真正反映出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实践过程中的本质问题。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类型

(一)数据来源

采用文本分析法,以“CNKI数据库”中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基础,选取6所部属师范院校2013-2018年的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硕士论文主要选取“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鉴于本文研究的是“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实践现状,考虑到样本搜集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数据筛选的时候,检索条件选择“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的硕博论文。由于专业型硕士学位的实践性与特殊性,故排除了专业硕士等非全日制硕士的论文。时间跨度为2013-2018年,剔除部分无关论文后获得相关论文1 051篇,作为本研究对象的样本,见表1。

表1 2013-2018年我国6所部属师范院校硕博论文数量

将所抽取的论文按照年份、论文所属学校、论文采用的具体方法、文中有无研究设计/假设/变量,是否使用统计软件、使用何种统计软件、有无建模或公式,采取的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分析,对样本进行分类。

(二)研究类型分类

不同学者对教育管理研究类型的分类存在区别,梳理现阶段教育管理领域中研究方法分类,借鉴学者们常用的分析框架,从三个维度对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见表2。

表2 研究类型分类框架

对研究范式的分类学术界素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争,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采用“非定性即定量”的分类模式。教育管理是以管理学的视角探讨复杂的教育问题,通常需要整合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式,因此在统计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单独处理。为进行区别,我们把综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范式的方法称之为复杂研究;而哲学思辨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也对其进行单独罗列。因此,在研究范式的维度,除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外,提出了哲学思辨和复杂研究两类。具体研究方式选择上,主要对教育管理硕博论文的常用研究方式进行分析,没有采取详细列举的办法。同理,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对统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类,通过搜集硕博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复杂程度来揭示教育管理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情况。

在研究实际操作过程中,本文以论文数量和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作为重要统计维度。一是将论文数量进行梳理,明确每一研究维度下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对其做频率的描述性统计;二是对不同维度研究内容进行比率检验,通过推断统计揭示不同研究方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范式

范式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6]。研究范式是对研究方法高度凝练的概括与整合,也是对研究方法进行宏观分类的第一步[7]。为便于分析,对研究范式进行分类,其中A类为哲学思辨类,B类为定量研究类,C类为定性研究类,D类为复杂研究类。将硕、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筛选,对其进行归纳,形成论文研究范式频数分布表,见表3。

表3 论文研究范式频数分布

由表3可以发现,在教育管理硕博论文应用过程中,定性研究(C类)比较普遍,占比71.17%;而单纯的定量研究范式(B类)占比最少,仅为2.95%。同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论文,则被归纳到复杂范式(D类)这一类。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四类范式之间的差异,明晰不同范式的地位,对四类范式的频率做两两比率检验得到论文范式比率检验表,见表4。

表4 论文范式比率检验

从比率检验的结果看,哲学思辨范式(A类)与复杂范式(D类)虽然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比率检验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类范式在硕、博论文中的应用是一样的。而定量研究范式(B类)在与其他三类检验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与其他三种研究范式相比,定量研究相对还是偏少,对其重视略显不足。

(二)研究方式

为更好的了解教育管理硕博论文中研究方式存在的差别,对硕博论文样本中常见的研究方式进行分类,对理论研究(L类)、人种学(R类)、混合研究(H类)、文本分析(W类)和实验研究(S类)等不同研究方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论文研究方式频数分布

由表5发现,理论研究(L类)比较多而实验研究(S类)比较少,这说明利用实验进行研究在相关硕博论文中还较为罕见,值得反思。

此外,硕博论文中不同研究方式所占百分比结果并不相同,人种学(R类)所占比例较高,实验研究(S类)则非常少。那么上述五类研究方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呢?本文对五类研究方式两两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论文研究方式的比率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五类研究方式中只有混合研究(H类)和理论研究(L类)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研究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这进一步证明表5的实验研究在教育管理类论文应用偏少的情况。

(三)具体研究方法

同一硕博论文中,存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将其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整理,笔者发现高校教育管理类研究者在数据资料收集过程中,偏好采用访谈(频次为772)和问卷法(频次为621),而对难度系数偏大的聚类分析、路径分析、元分析等(频次均低于5),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措施。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研究者有畏难情绪,对相对较复杂的统计方法缺乏深入探讨与研究,进而导致大部分硕博论文的文档资料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近几年来,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在教育管理类硕博论文中的应用频次逐步增加,但规范性还有待加强。例如,部分研究者在进行问卷分析的过程中,对自制问卷量表缺乏信效度分析检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值得怀疑。

四、反思与建议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沿性学科,历经数十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研究方法作为制约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瓶颈,理应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逐步从“空谈理论”走向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研究方式也从单一的某一研究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研究方式;但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相比,我国硕博论文的数据来源还局限于浅层访谈与问卷发放,缺乏较为深入的田野调研与行动研究,也很少采取实验法、观察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一)坚守多元开放的研究方法取向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管理情境性和对象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方法需要坚守多元开放取向。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研究范式对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进行揭示与解释;另一方面,研究者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思考与运用应基于多层次、有条件、开放式的综合,逐步形成立体综合式认识。高校研究者在研究范式上,要摒弃非定量即定性的单一思维模式。对哲学思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复杂研究范式的选取与应用,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从本体论出发,基于认识论来判断究竟应该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留给了研究者太多“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坚守多元开放的研究方法取向,将有力推动教育管理学的发展。

(二)强化高校研究者定量和质性研究的训练

中国社会科学要国际化,必然需要规范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思考与创新[8]。研究方法的规范是教育管理走向国际化的前提。但本研究发现,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在定量和质性研究中倍感吃力。从教育管理的培养模式看,相当一部分学习者缺乏严格的定量和质性研究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擅长用思辨的观点分析问题却缺乏通过规范研究推导结论的逻辑思维。很多学习者不太注重对“证据”的推导与归纳,在文献研究环节不善于分析和综合,往往是为了综述而综述,这势必导致教育管理研究规范化不够、创新性不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课程比重,强化基础环节的训练和要求,促使教育管理学习者根据研究主题灵活使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

(三)提升高校研究者复杂统计分析能力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部分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比较偏重简单百分比的应用,对于文本分析的数据挖掘能力明显不足。描述性的统计往往只能揭示文本数据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数据表象在更大范围内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文本表象与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要善于采用复杂的统计方法将大量直接、复杂的原始信息梳理为具有根本性、概括性的认知信息,同时通过一定的路径分析、因子分析、回归模型将隐含的、难以直接察觉的变量关系、状态信息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来。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技术越来越先进,研究者可以查找到众多的文本与数据,这就更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能够利用收集到的有效数据,推断出研究结论,为教育管理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如果说全面、可靠、客观的数据信息是研究的前提,那么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实现状态认知的桥梁,决定了研究者是否可以从原始“矿石”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四)完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研究方法的背后也内含着一定的理论意蕴。任何研究范式的背后,都有着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底蕴[9]。研究者在学习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还要知晓方法背后的范式,形成自身的批判能力。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类教材中,对于研究方法的论述缺乏系统性,采取的多是嫁接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或是通过拼凑而形成的松散的方法体系;没有专门针对教育管理这一特定研究对象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方法体系;甚至有部分研究者对其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教育管理研究方法问题上的混混沌沌状态,给很多学习教育管理学的人带来了困难。不少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上,总是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无法找到探寻教育管理规律的武器。因此,教育管理界的学术研究者迫切需要建立起属于自身学科的一整套完整教育管理方法体系,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进行元思考,探寻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背后的规律与价值。

猜你喜欢

范式研究者定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