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龙村
——热闹『过赶年』

2019-10-09田波,杨倩

乡村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印江火盆梵净山

区位:铜仁市印江县紫薇镇团龙村

民族:土家族

面积:17.6平方公里

人口:约821人

听闻腊月二十四日贵州梵净山脚下印江团龙村将“过赶年”,于是邀约友人前去凑热闹。

走进团龙村,俨然是红飘带和大红灯笼的海洋,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人群忙忙碌碌,村民们忙着准备“过赶年”:杀年猪、扫扬尘、贴春联、磨豆腐、推绿豆粉、舂米面、簸米、打纸钱、封袱子、给客人煮粑粑甜米酒;外来的客人忙着用手机和相机到处拍照,忙着去体验打糍粑、写春联、推石磨、舂石碓、簸风簸、撕刚出锅的绿豆粉蘸辣椒吃。

除了繁忙的人群,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都在村里过江罗汉广场上煨罐罐茶吃”村民告诉我。广场上,四五十个火盆一个紧挨一个绕了一圈,毎个火盆里炭火熊熊,煨着二到三个带耳陶茶罐,茶罐或黝黑或浅灰,很有年代感。茶香弥漫在广场上空,翻滚蒸腾的茶气拂在围坐火盆的老人们的脸上,几十上百个老人就这样静静坐着烤着炭火,极少言语,端着茶碗不时地喝上一口。早就听闻团龙茶,以前只是品过水泡的,没有赏过茶罐煨的,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苦苦的涩涩的,一会儿满嘴香香甜甜的。“这是什么茶?”“这是老茶树王上的贡茶”,给我倒茶的老汉打开了话匣子。

中午时分,“过赶年”的长号唢呐、拦门酒、土家花灯、摆手舞、打糍粑、狮子灯舞等活动在鼓乐喧天中纷纷在村头村尾、吊脚楼下上演,近万人如潮水一会儿涌向东一会儿向西。最忙的莫过于摄影爱好者们,东奔西走蹿上跳下。精彩的表演博得围观者阵阵喝彩。

村子的西南角上早已竖起了十余米高的木杆,木杆上镶嵌着刀锋向上的利刀近百把,锐利的刀锋在冬日的风里冒着寒光。一群土家傩技表演者在牛角声中赤脚在刀锋上攀沿上下,不时给观众露着怪脸,或者故作惊险惹得观众阵阵惊叫。同样是绝技绝活的还有遛铧口,铁制的铧口烧得通红,纸张和木屑挨着就燃烧起来,表演者赤脚在上面滑来滑去,空气中散发着脚底被烧焦的气味,表演者却若无其事,双脚完好没有半点受伤。下火海、捞油锅、称杆提米……一个比一个神奇,近万观众时而目瞪口呆、时而嘘声长叹、时而寂静无声、时而群情雀跃。临近下午,“过赶年”主题活动正式登场。宗庙里猪头猪尾等一应祭祀之物已经摆满八仙桌,香烟也已经燃起。三通炮响,手执长矛、身披木质铠甲、头戴斗笠的近百土家族士兵在宗庙集结。点兵结束,族中长者带领士兵们祭祀祖宗。在长者跪读的祭文声里、在士兵们唱响的《点兵歌》《辞行歌》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个悲怆的故事。

团龙民俗文化村坐落在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脚。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弥勒佛的道场,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也是联合国公布的“人与生物自然保留地网”,素有“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威”的美誉。

梵净山又名九龙山,团龙为首,古谚说:“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谁人能识破,银子用撮箕”,源自灵山深处的圣水溪流在山间福地绘成一幅巨龙图,“团龙”之名由此而来。团龙村现在有很多头衔:“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天然土家民俗博物馆”。

猜你喜欢

印江火盆梵净山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祖母的火盆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最温暖的火盆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妈妈的火盆
火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