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2019-10-08孔媛媛
孔媛媛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归属,是民族演进中的精华和智慧。现今大众媒体中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泛娱乐化”倾向明显,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传播方式,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精选诗词内容、定位传播群体、整合传播平台、展现时代精神等方式,较好地把传统文化传播于当代社会,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推广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创新传播
近年来大众媒体中从海外引进版权的娱乐综艺节目大行其道,社会出现“泛娱乐化”风潮,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和弘扬尤其重要。在政策的引导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自2013年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开始崭露头角,在2017年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的播出达到一个高峰。2017年和2018年中国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约50档,成为一股“清流”。作为其中佼佼者的《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在选手诗词记忆比拼和评委的赏析之中,带给观众诗词知识和精神涵养。
传统文化传播想要在满屏娱乐的环境下突围,优质内容是吸引人们的“石”。但由于时间和距离,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的契合点,需要传播者精选内容、创新形式,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和喜好。《中国诗词大会》顺应了电视传播的规律,总导演颜芳曾说:“从我们第一次开节目策划会到节目首播历时608天,而其中400多天是在摸索节目的形态和创意方案”,节目创新传播诗词文化,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①
精选传播内容,展现特色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中国诗词大会》从浩瀚如烟的诗库中精选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诗词,选材从远古的《诗经》至现代的毛泽东诗词。从课堂上的背诵默写到现在的竞赛闯关,带给受众的新鲜度和兴奋感不言而喻。所选诗词的高普及度和适当难度吸引了受众的兴趣,对背景的解读丰富了诗词的文化內涵,大众为诗人的悲欢离合而感慨,为诗中的情怀与精神而共鸣。
在水墨画、卷轴、城门、矛、盾等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舞台背景中,每个选手用诗词表达心声,展示才情,评委对其中的经典名句进行解析,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底蕴和深度。主持人的开场和串场又极富有文学意味,饱含诗情和才情。节目极易把人带进“诗词狂欢”的情境中,营造了一个纯粹的诗词场域。
不仅是背诵诗词名句,节目还设计了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文化特色的诗词展示形式:诗词接龙、飞花令,以及在绘画、书法、剪纸、石刻艺术中猜诗词。紧张的竞赛机制不仅使节目更有趣味性,而且把文化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传统巧妙地融入进来,增加了节目的丰富度和文化感。古今交融,亦诗亦画,新颖的呈现方式使《中国诗词大会》赋予了传统诗词以新的生命。
传播者既创新了传统诗词的表达方式,又显示了对受众和电视传播规律的尊重。节目不仅吸引了广大诗词爱好者,也吸引了无数青少年成为忠实“粉丝”,发挥了一定的审美和文化教育作用,增强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好的内容是打动人们的根本,电子传播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广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
定位传播群体,营造“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是指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②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昂扬活泼的国学少年,因为诗词聚集在一起,各自代表着自己所属的一类人,共同代表着热爱诗词文化的一群人。选手和观众由于相同的爱好和情感的共振而形成了一个群体,在这里,诗词赋予他们一种身份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纪录片《诗词来了》中描述:“他们从全国十万诗词爱好者中脱颖而出,千里挑一的诗词达人齐聚北京,共享诗词的狂欢,文化的盛宴。十多天的朝夕相处。十场惊心动魄的角逐,是对手更是朋友。台前幕后,诗意人生。”这些诗词达人也是在传播文化,把“小众”的爱好变得“大众”——热爱诗词的普通人、渴慕知识的青少年。报名参与选拔的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因诗词大会这个纽带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在节目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又有了创新,把百人团分为“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保证每个年龄段和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擂主争夺,选手的身份特征更加明显,增加了与其身份相似的受众的观看黏性。第三季的纪录片《诗词来了》中说:“对选手来说,这里不只是赛场,还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诗词的舞台。在这里,有真诚的友谊。有文化的汇聚,每一张面孔都有平凡与感人的故事——关于诗词、成长、希望与梦想。”
精准定位、明确核心受众群体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的重要条件。《国家宝藏》《一本好书》等都营造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凝聚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现场的表演者、观众及场外的受众可以实时互动,并通过官微、弹幕等方式分享收获、交流见解。 这其中的每个人都通过节目感受到了所喜爱的文化的魅力,也更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整合传播平台,实现受众最大化
文化节目的传播对象不仅是热爱此项文化的人,更应该争取潜在受众。好的内容是传播的根基,但渠道决定着传播的效力。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一切传播都以抵达为目的”。优质的内容更需要抵达。电视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受众分流严重,尤其是年轻群体,必须用开放的姿态、融媒体的方式传播——与年轻受众基础好的视频网站如腾讯、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合作,开设节目的官方微信、微博,制作便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短视频,并用线上、线下同步答题等形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加强关注度,实现播放次数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微博总阅读量4501.8万,央视网互动总人次超3840万,刷新录播节目互动纪录,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网络诗词创作大赛》共征集到5000首原创诗词作品。③第二季播出的十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累计收看观众11.63亿人次。④节目组在第四季时加强了网络推广的力度,融产品全网触达人次超过32.9亿,微博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超过5.71亿次。⑤
从较早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与爱奇艺的联合,到后来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与腾讯视频合作,再到《国家宝藏》,央视在哔哩哔哩开通“央视综艺官方”账号,并在微博上发公告,引导B站用户用弹幕的方式评价节目。电视媒体放下身段,与网络媒体互动双赢,优质的内容与有效的传播渠道结合,使《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大放异彩,挽回了许多被新媒体分流的受众。
展现时代精神,文化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有年代感、距离感,但也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在面对家国际遇、自然景色时有感而发的声音,寄托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和抒怀。人们不仅从中能够看到历史,更能看到诗人面对生活的热情和顽强意志,并汲取精神力量,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空间。
同样精彩的还有选手个人故事的挖掘。他们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的经历,不仅让观众充满了兴趣,而且使答题——闯关——攻擂这种模式具备了一种与观众“共情”的效果,成了选手面对生活挑战、展现实力与品格的行为。比如第三季的外賣小哥雷海为,每日等外卖和下班回到宿舍的时间都用在了背诵古诗词上。凭着坚持不懈的热爱、扎实的诗词储备、宠辱不惊的平常心,他最终夺冠。评委蒙曼说:“雷海今天的表现和最后的胜出,给这次诗词大会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我们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怀有诗情画意、热爱文化的普通的中国人。”
卖馒头的大哥、回家乡当教师的年轻夫妻……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怀有的坚持与诗意,是时代精神鲜活的体现,也是诗词大会中最有人文情怀的部分。文化类节目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当代人的生存结合,在体现古人和今人共同的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等品质的过程中,跨越了时代的藩篱在延续文化,成为人们抒情达意和品格薪火相传的载体。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个独特优势,比如《国家宝藏》既有文物的“前世传奇”,又有“今生故事”,古今交融,传承创新,在碰撞中展现出文化的当代气韵。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核心软实力之一。我们受益于文化的培育,更应该让其得到传承。《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优质的内容和创新的传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让历史和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当代人的拼搏精神和优秀品质,在互动中发展出丰富的当代文化。尽管还存在着拓宽题材、创新不足等问题,但文化类综艺节目所带来的良性社会效果已经凸显,未来的开拓或可带给受众更多的惊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③张丽英:《〈中国诗词大会〉: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9)。
②文化共同体: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020535-1079355.html
④王 珊:《文化中国 诗意人生——谈〈中国诗词大会〉传达的文化自信》,《电视研究》,2017(9)。
⑤黄立安:《欣赏花开四季 品味诗词文化——谈〈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传承与创新》,《当代电视》,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