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责任伦理教育模式研究

2019-10-08张成良王超刘磊程海勇

中国水运 2019年4期
关键词:案例库经济新常态

张成良 王超 刘磊 程海勇

摘 要:开展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工程伦理教育,对改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港口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非常重要。通过查阅近年来我国发生的7起港口安全生产的典型事故调查报告,总结了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存在的责任伦理问题,探索了“学校-导师-学生-企业”四位一体的工程责任伦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并开展了教学实践,有效地增强了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安全生产作业人员;工程责任伦理教育;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04-0031-02

1前言

近年来,我国港口建设取到了快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连年持续增长,如图1所示,2017年全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货物总吞吐量高达140.1亿吨。但随着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变缓、经济结构转变、新旧动力转换,在此背景下,港口吞吐量的增速也从2010年的16.7%降到了2012年的7.4%。我国经济新常态对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017年2月以来,在教育部的组织推动下,我国先后形成了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新阶段。“新工科”之“新”的一个标准就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新素养”。2017年6月9日发布的“北京指南”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培养德才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强化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涉及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社会稳定的重大事故,工程伦理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工程伦理包含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三个维度,其中,责任伦理关注的是行为后果的价值和意义,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港口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工程共同体各方存在着严重的责任伦理意识缺失问题。例如,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中滨海盛安全评价公司相关的安评人员在明知瑞海公司的改造项目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还是违法出具虚假报告和结论,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和责任伦理,也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因此,开展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工程伦理教育尤其是责任伦理教育,对于改善经济新常态下较为严峻的港口安全生产形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责任伦理教育意义

港口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大多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很多事故都暴露出安全管理人员未及时制止施工人员的违章冒险作业行为、未按要求对作业人员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对现场安全隐患检查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反映出了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粗心大意或未尽职尽责,但却深刻反映了他们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笔者查阅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7起港口安全生产典型事故的调查报告,总结了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存在的各种责任伦理问题,如表1所示。

港口安全生产中的相关作业人员,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专职安全员、安全评价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注册安全评价师等大多来自于高校安全类专业,这些人员能否坚守职业德道和伦理责任,对保障我国港口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在高校安全类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尤其是責任论文教育势在必行。

3港口安全生产作业人员的责任伦理教育模式探索

高校是安全类本科生及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安全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开展工程责任伦理教育的工作起步较晚,开展工程责任伦理教育的高校数量较少、尚未全面铺开,而且已经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高校在课堂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有待提高和改善,因此目前很多工程相关人员在校期间并未获得过系统的工程伦理教育尤其是责任伦理教育,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工程责任伦理意识。笔者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以及目前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构建了港口方向安全类人才工程责任伦理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开展了教学实践。

笔者所在的教学研究团队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①首先到生产企业开展了广泛的现场调研,充分了解了企业对当前新工科建设和工科类本科生及研究生工程责任伦理教育的需求;②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了工程责任伦理教育案例库,主要包含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事故类型涵盖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械伤害、车辆伤害、坍塌、火灾、爆炸等),也涉及到典型的工程项目质量事故、环境污染、利益矛盾、社会冲突等案例,图文并茂的案例库可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也可用于企业开展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③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相结合,把工程责任伦理教育有机融入到了《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系统工程》、《高等岩石力学》、《爆破理论与爆破优化》、《岩土加固技术》等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并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典型港口安全生产事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开展了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成果宣讲等环节,如在讲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的“安全评价”章节时,笔者让学生围绕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分组讨论了安全评价公司和注册安全评价师在面对企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矛盾时该如何做出正确决策;而在讲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项目安全管理”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了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的工程共同体各方(包括业主方、设计方、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审批和监管部门)存在的各种工程伦理缺失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些课堂讨论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④广泛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学者到校开展主题座谈交流和报告讲座,结合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向安全类学生宣讲培养工程责任伦理意识的重要性和养成的途径;⑤在指导老师带领本科生前往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种实践环节时,或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科学研究项目时,企业方与学校方导师紧密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开展工程责任伦理教育。

通过开展以上多措并举的校企合作工程责任伦理教育教学环节和内容,学校和企业共同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了港口方向安全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更对他们毕业后走上安全生产技术岗位、安全管理岗位、安全中介服务岗位或安全监督管理岗位等,并且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单位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矛盾时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结束语

为了改善目前我国港口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严峻现状,在高校安全类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开展工程责任伦理教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探索包括到企业开展现场调研、与企业合作建立工程责任伦理教育案例库、探索将工程责任伦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邀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来校开展专题交流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科研等多措并举的内容和环节教育,构建了“学校―导师(本科实习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生(本科生及研究生)―企业”四位一体的工程责任伦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在培养安全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兴,汪倩,胡宴才,等.经济新常态下港口方向安全工程专业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水运,2017,17(12):46-47.

[2]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3]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工科”建设:一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新革命?[EB/OL], 2017-11-27.

[4]张学艳.责任伦理视域下企业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探析—以天津港爆炸事件为例[J].领导科学,2016,32(17):44-46.

猜你喜欢

案例库经济新常态
案例教学在“高等油藏工程”课程的实践及应用
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库建设研究
现代《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