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研究
2019-10-08毛睿佳
毛睿佳
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下应对“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必然选择。田园综合体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而提出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抓手,具有先进性、典型性、示范性意义。文章立足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进行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讨,并得出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注重的几方面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如何依托乡村资源挖掘乡村产业特色,促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当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不仅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的重大政策创新,也是赋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搭建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2017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项目顺利通过财政部申报答辩,成为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作为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及山水资源和经济基础的绍兴立足于已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积极投入田园综合体的创建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乡村振兴:新时代下“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温铁军于1996年首次提出“三农”问题,并认为制约 “三农问题”的矛盾主要在于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制约。[1]12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针对“三农”问题的改革举措使得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实践基础越来越丰厚,学术界对城乡关系、“三农”问题的认识也愈加成熟。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导致不少人对中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偏见,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建设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也是把乡村建设成城市。[2]110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乡愁”一词表述了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旨归,认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农村实际,符合自然规律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要让居住在这里的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着眼于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做出的新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①乡村振兴以“乡村”替代“农村”,是站在更高更长远的层次上把乡村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和文化单元,而非城市的依附品和城市发展的供给方,以新型农业化的路子实现乡村的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其中强调的不仅是乡村的产业、经济的振兴,更着眼于乡村生态、社会治理、传统文化等乡村精神内核的振兴。
二、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进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②。田园综合体作为中央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上的一大创新,一方面,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为综合性、创新形式的抓手,通过试点建设并得以推广,有利于对乡村建设开拓更广泛的思路;另一方面,基层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近几年悄然兴起,也反映出基层发展实际的需求。
首先,笔者认为认识田园综合体需要把握它所包含的几个重要关键词:一是有条件,二是农民主体,三是产业融合。其中“有条件”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并不是每一个农村都适合搞田园综合体,它是需要较高条件和一定标准的,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良好、政策措施有力、运行管理顺畅等;“以农为本”是田园综合体的目标旨归,田园综合体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必须是农民,搞乡村建设围绕农业的综合性开发、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带动乡村的全方位振兴;“产业融合”则属于田园综合体的内在要求,通过基础产业的延伸,带动配套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再升级、再完善,充分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其次,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本质特点及最大优势就在于其“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首先是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为基础,充分集聚农村分散的资源条件,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特色手工业、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体验、文创、休闲、康养等)充分融合,实现现有产业和发展载体的升级换代。(2)城乡融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田园综合体并非追求原始的复古,而是在保留原生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及基层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提升,最终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共享经济体,新型社区、产业平台、新生活方式中心、商旅景区四位一体的美丽乡村综合体。[3]92 (3)“三生”融合: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提升和全面改善的重要平台。通过发展高端農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产值,融合“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养生”“农业+文创”“农业+教育”等综合农业开发,发展农业新业态,以提升农业生产活力、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面貌,使乡村成为农民、创业者、体验者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园。
三、“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案例研究
(一)“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创建条件
“花香漓渚”作为全国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第一,自然禀赋优越。漓渚镇因有漓水渚山,故名漓渚,是著名的中国花木之乡,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同时,该镇距离杭州市33千米、距萧山国际机场仅20千米、距上海185千米的地理位置,区域位置优势明显。第二,核心产业突出。花木(兰花)经济的核心产业优势明显,尤其是花木经济作为绿色农业的属性,能够较好地与农业观光、文创经济、高端研发、体验游园等结合,利于基础产业的再延伸。第三,基层治理水平较高。柯桥区多年来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通过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化、工作标准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有形化,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使得漓渚镇在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具有良好的组织动员能力。第四,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扎实。近年来,柯桥区致力于打造经济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升级版”,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尤其是2017年9月绍兴市全面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和谐、富裕、美丽、文明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建设路径和具体做法
1.立足乡村振兴,加强统筹谋划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试点申报成功后,柯桥区迅速成立“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加强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统筹指挥。二是强化规划引领。邀请省级规划专家参与项目规划,高起点编制田园综合体试点方案和花市建设规划、花木为主的农业产业规划、路网交通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三是突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漓渚镇支柱产业花木(兰花)经济,通过打造千亩花市、千亩花田、千亩花苑,做大做强产业优势。四是注重统筹发展。全面推进以花溪老街为重点的集镇改造、以“花香漓渚”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试点、以花满棠棣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
2.围绕产业兴旺,加快项目推进
围绕生产体系,漓渚镇开展了土地流转、兰花产业基础设施提升、兰花种苗选育项目。围绕产业体系,通过打造棠棣村3A级景区,实施精品民宿改造提升等工程,改建提升农旅融合的基础设施,达成产业链的延伸。围绕经营体系,主要对经营场所、花木展示、展销交易市场进行改建提升,完善花木综合交易集散配套设施建设;围绕生态体系,主要开展项目区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服务体系,通过计划建设农耕博物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强化田园综合体的农耕文化传播、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围绕运行体系,主要通过成立绍兴柯桥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开发有限公司,以镇、村两级集体为主体,控股综合体开发公司,引进区旅发集团、区供销社等社会资本,在确保综合体开发姓“公”的前提下,为村级集体和农民提供保障。
3.注重机制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强化产业支撑机制。建设以物流基地、苗木交易市场、盆景世界、鲜花市场、兰花展厅、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千亩综合性花市。以花木示范、五彩花海、休闲体验、艺术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千亩花田。以兰花培育、兰花展销、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千亩花苑。通过三个千亩级项目建设,辅以3A级景区村创建、文旅产业引进、农业多业态发展等,推动以兰花为特色的花卉产业向农文旅“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2)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柯桥区政府承诺试点期间共安排38 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22 600万元;引进公有制经营主体参与田园综合体开发,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实施漓渚“花商回归”计划。(3)加强主体培育。一方面,努力培育一批以花卉营销、园艺工程类龙头型营销大户或企业、培育一批以兰花种植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鼓励引进一批以花海果园为主业的种植大户,进一步改善漓渚镇现有产业主体结构和规模。(4)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柯桥区政府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达成协同建设田园综合体协议,依据田园综合体在产业、资源、政策等优势与杭电在学科、人才、科技成果等综合优势,打造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新型创新服务平台。(5)深化土地利用机制改革。实施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土地利用机制,在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激发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单位土地效益。由村集体集中流转收储用于千亩花市、千亩花田、千亩花苑三个项目建设。(6)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建设,特别是在物流、互联网+、价格形成机制、植物检验检疫、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提供和丰富公共服务产品。(7)完善基层治理。通过“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在村级开展A级景区村庄创建,全面开展以党建为引领的,富裕、美丽、和谐、文明村庄建设。
四、产业先行带动融合发展的漓渚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注重民间参与,激发主体活力
强大的产业规模必然催生大量的产业人才和产业资本。在田园综合体“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主体中,市场与社会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和较大的参与空间,但这需要政府具有较好的引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一方面,通过号召一部分龙头企业先行转变经营模式、承接优质项目、带头转型升级,继而带动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产业群体多分散于全国各地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同时市场逐利性驱使更多经营户选择投入小、见效快的简单经营,而田园综合体投入较大且收益期长,难以立竿見影,因此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有限。假若在政府引导效应不佳时,民间容易产生与政府政策相左的对抗性意见和力量,因此,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政府科学规划、审慎开发,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民主决策,充分调动起本土民间力量的参与。
(二)注重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以产业先行打造田园综合体固然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其潜在的影响是,一方面可能形成产业发展路径依赖,造成传统产业升级及高端产业开发延伸受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漓渚花木小镇多数以种植、销售花木的农户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搞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不全面,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积极性不够高。在这一情况下,要实现“农业+N”的再升级,势必需要政府推动,号召龙头企业率先作为,依托专业农村合作社平台加以宣传和推广,制定更多鼓励性政策积极吸纳产业人才参与开发,通过个别项目做强做大,吸引社会关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另一潜在的影响是地方过度依赖原有产业基础,忽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融合。就漓渚花木小镇来讲,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具有天然一体性,花木本身的观赏价值、环保价值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发展农旅结合上也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因此,田园综合体在开发建设时必须要把优质、绿色、环保型产业的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市场引导、政策引导逐渐淘汰或剔除污染较大的产业项目,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着重探索循环农业、绿色农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同时,强化农业生产与田园生活的统一和谐,注重田园、家园综合建设,注重现代技术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生活理念的培育,加强基础生活设施的改善。
(三)注重城乡互动,促进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评审专家张成源认为,“田园综合体要符合诗意栖居地的定位,要能够激活乡村价值和归属感,同时要具备休闲度假的功能。”[4]这就从内涵上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不仅仅是乡村发展的单向度工程,而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它的产业发展是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走向城市,迎接城市,而不是仅自娱自乐的小打小闹。“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兰花展、山地自行车比赛、各类主题书法展、乡村摄影展等,不仅给宁静的乡村带来了新活力,也满足了城市群体对田园风光的需求,强化两者间的互动互通。因此各地在创建田园综合体时的站位一定要超越乡村,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考量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体制机制及资源利用上打通城乡壁垒,在坚持产业特色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旅游建设,以城市活力盘活乡村资源,使田园综合体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标杆。
五、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路径探讨:精准施策与制度供给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更是千差万别。田园綜合体的建设一定要立足当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当地民俗的前提下,对当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和乡村传统文化等进行充分调研考察和系统梳理,并综合利用。在产业发展上,避免跟风模仿、雷同发展,应根据独特优势选择优势产业,结合现代农旅一体发展,扬长补短。在规划上,地方政府需高瞻远瞩,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进行科学、准确定位;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和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5]47把农业园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对城乡空间进行综合性科学统筹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既要坚持创新、又要延续文化根脉,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改革制度、创新发展,破除资源流通壁垒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田园综合体所在的各村村干部反映,在项目落地方面,有意向的不少、有规划的不少,但政策无法提供有效供给,导致项目落地困难,综合体建设滞缓。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试点,必然需要政府大胆创新、科学谋局,尤其在制度上,政府要为现代新型农业的开发和运作提供必要且合理的制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土地方面,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闲置土地最大化利用,在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指标,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土地及其他资源带来新的运行机制注入新的活力。笔者认为,不能流转的土地就无法实现让其合理、充分发挥价值,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也将是空谈。作为试点建设的田园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做一些创新、做一些尝试、做一些改革,若在制度上一味按部就班则无法引领城乡融合的新型发展;同时,各地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上要敢作为、敢担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和“钉钉子”的实干精神,如此才能从实际出发,逐步破除城乡资源在流通领域的壁垒。
(三)以农为本、为民谋利,建立各方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多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民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然而往往会强化政府主导,忽略民众参与,这就导致政府“剃头担子一头热”,忙里忙外风风火火劳心劳力,而老百姓却浑然不知,也不理解政府所做为何,参与度不高自然无法积极投入其中。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要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 “人人可以诗意栖居的田园”,必须要把农字摆在首位,以农为本、为民谋利;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乡村建设的第一位,警惕社会过剩资本借机与民争利,坚决拒绝面子工程。在项目开发上,既要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又要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对较为成熟的农旅项目,可通过农村集体资产入股强化村民参与,实现村民生产生活一体化。在重要项目引入上,要实现充分的民众参与和民主自治,通过村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共商共议有关事项,做到各项工作透明、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及管理,尤其要对于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以扶持和引导,注重民众自治组织的培育,提高基层自治及发展能力。
(四)重视人才、盘活人才,制定引才育才常态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人才保障同样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务必加强田园综合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端产业技术人才,挖掘本土“田专家”“农艺师”等实践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打造一支三农服务型人才队伍,多维度提供田园综合体人才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动员、宣传、规划方面献言献策;积极发挥基层普通党员在群众中的积极影响力、号召力,通过服务广大基层群众,以党建引领乡村富裕、乡风文明、乡村美丽、社会和谐。二是建立人才保护、培育机制,对本土传统产业人才进行保护,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延续本地特色文化及独特产业;同时,通过田园综合体的配套设施,如乡村振兴讲习所、实践基地等加强相关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对接高校、研究院、培训学校等,邀请相关专家、技术达人、创业先锋现场培训讲解,积极培育一支懂现代农业、爱乡村事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吸引有志于农村开发且有意向成为新型农民的人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尤其是对于产业延伸具有推动作用的高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文创型人才,地方政府可每年有针对性地制订较为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人才计划、出台相应的鼓励优惠政策,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指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进各界人士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共建田园诗意乡村,共享田园发展福利。
注释:
①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02-05(1)。
②引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群言,2002(6).
[2]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2).
[3]李青海.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7(9).
[4]秦汉川.“田园综合体”模式:乡村振兴的可操作样本[N].中国建设报,2019-01-24.
[5]伍应德,陈建强. 加快推进六盘水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J].现代化农业,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