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强军思想对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指导

2019-10-08刘亚蓉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军训强军

刘亚蓉

摘要: 文章认为高校军事训练工作是新时代我国强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时代国防发展的要求,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要学深、悟透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以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论提升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政治站位,着力于高校军事训练的提质增效,通过探索与构建“五+五”的军事训练创新体系,开创新时代高校军事训练的新局面。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军思想 ;高校;军事训练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党我军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确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我国军事发展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高校军事训练是国家围绕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全面提升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措施;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将之贯穿于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实现新时代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创新性开展。

一、学深悟透:全面研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内涵与逻辑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完整、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在中国由大至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人民军队听谁指挥、为何要强军、如何强军、如何筑牢军魂、如何打胜仗等问题,引领着中国人民军队走上强军的新征程。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在根本原则上,提出牢铸军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且将之上升为新时代我党强军兴军的基本方略。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方能强基固本,方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斗争形势下依旧确保其性质、宗旨、本色的坚定不变。新时代下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强军之魂,必须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开启政治建军的新篇章。

2.在地位作用上,抓紧优良作风

习近平主席明确了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的特色和政治優势,坚定不移地反腐惩恶、正风肃纪,不遗余力地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是永葆我军军队性质、宗旨与本色的根本途径。习近平主席指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国之基”,要以法律促进全军优良作风的打造。我国目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正处于由大变强过程中爬坡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军队情况不断出现新变化,涉及军事领域的社会关系不断增多,解决与克服面临的新问题、应对新变化必须要从严治军、严肃作风。

3.在奋斗目标上,聚焦能打胜仗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不仅要把我们的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关键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其中能打仗、打胜仗是新时代军队的根本价值所在;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作战体系,创新与发展军事战略指导,实现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提升,做到有效管控危机、遏制战争、塑造态势、打赢战争。

4.在发展理念上,着力深化改革

新时代我国强国强军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必须实现人民军队的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革命性重塑。习近平主席深刻地认识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迫切需求和关键作用,亲自领导、设计、推动与落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强军改革之路。军队改革打破了长期实行的机构体制,调整组建不同以往的职能部门,军队指挥体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对军队科研机构与训练机构方面的改革,在部署部队训练实践、优化部队结构、军民融合实现“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机制,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军队大变革、大重塑中,逐步实现人民军队结构一新、体制一新。

5.在战略统揽上,把控问题意识

习近平主席从问题意识出发,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时代下我国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动工作,在宏观层面引领、指导行为,微观层面研究新情况、破解新矛盾、推动新发展,以理论成果助推我国军事能力建设,服务强军与兴军目标;在强军布局上,强调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政治建军是我军立军之本、改革强军是我军必由之路、科技兴军是我军核心驱动、依法治军是我军根本保障、注重知行合一,实现强军任务的求真务实。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在逻辑

1.理论逻辑:习近平强军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深刻揭示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军事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指导军事实践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军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出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习近平强军思想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当代中国军事问题就是政治与军事、发展与稳定、威慑与实战之间一系列的辩证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根源、性质和社会功能,科学回答了战争制胜因素、战争指导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敏锐把握战争形态演变和战争制胜机理的深刻变化,把战争问题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认识和筹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和作战思想。以创新发展军事战略的指导为新时代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提供根本遵循、以深入透析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揭开现代战争的神秘面纱,体现出习近平强军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汲取营养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军事斗争准备规律、战争指导规律的认识已经提升到新高度。

最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推进强军伟大事业中彰显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必须和军事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习近平强军思想树起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时代典范,准确把握我国强军发展脉搏,着力从鲜活丰富的强军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使之具有了厚实的基础、不竭的源泉,展现出强大而富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2.历史逻辑: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对中华民族复兴历史经验的总结

近代中国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独立再走向复兴的曲折历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变迁:从没落的封建军队制度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失败后的军队制度、从辛亥革命的失败到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历史阶段,直至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军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原因就在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1]。在中国人民长期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过程中,能打胜仗是人民军队的基本特质,正是具备“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2]68-70,人民军队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习近平强军思想紧扣人民军队的政治职能、军事职能、组织职能,为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力量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根基。

3.发展逻辑: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历史证明,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坚强后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也证明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国家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强军思想从把握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矛盾、新特点出发,对新时代军事技术的科学筹划、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军事现代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3]。习近平强军思想将军事技术的创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相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物质基础,将社会发展聚集的物质、科技等资源转化为国防军队建设中提升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效率,促进现代化国防能力发展的升级;同时,国防军队建设也为我国日益提升的科研实力和传统制造能力提供施展平台,为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习近平强军思想所蕴含的发展理念统筹了我国富国与强国两大领域的资源,必然能实现强军与兴国的伟大理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与中国国防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二、扭住筑牢: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升高校军事训练的政治站位

(一) 高校军事训练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要将中国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目标。一流的军队需要有一流的军事人才,在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军事训练工作成为培育和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环节。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点,目的是为军队培养预备役军官,与当时的高校实际严重脱节。1981年,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直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军训进入普及化阶段。在短短30年为我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7〕76号)为高校进行军事课程指明了任务与方向。具体来说,现有的高校军事训练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规定,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系统的高校军事实践组织,即新生入校后接受3周的基本军事知识、技能训练;第二阶段为科学、高效的军事课程体系,即按《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要求安排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主要学习军事思想、军事地形学、军事高科技等理论。《国防法》《兵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军训,这是按照兵役义务服预备役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的好机会,也是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军事训练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指示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推动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助推青年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青春梦、强军梦。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对高校军事训练的理论指导

1.在原则上,坚持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强军思想反映了党的执政使命对军队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党的意志主张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只有贯彻好习近平强军思想才能把高校军事训练工作放在实现中国梦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自觉在党和國家事业大局下思考和行动,确保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党的任务决定着高校军事训练必须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必须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严格的组织制度,确保在军事训练过程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严格落实军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军事技能与活动的实施。

2.在地位上,强调锐意强军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校军事训练提出新要求,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后备军增加新的使命。高校在以军事训练推进人才强军战略过程中,要厘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因为强军梦面临的现实是我军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校通过军事训练来激发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热情,进而激发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向世界先进技术看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国防科技贡献力量、为强军目标奠定一定基础。

3.在目标上,谋划宏阔高远的战略

习近平强军思想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全局的战略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历史维度和长远眼光分析问题。其对高校军事训练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以高校全局发展为落脚点,思考谋划军事训练与整体高校文化、教学、管理等的建设大局,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实现高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善于运用辩证法,对高校军事理论与训练、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训练与校园文化等作出一系列新思考,科学处理军事训练出现的一些矛盾以及军事训练与其他教育教学之间的矛盾;三是强调抓战略、抓重点、抓枢纽,注重在高校军事训练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身体素质锤炼的根本、注重与聚焦如何更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任务。

4.在理念上,需要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也是古今中外建设强大军队与国家的铁律。习近平强军思想既从中国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关注时代变化并积极变革创新。在高校军事训练中,应当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固本开新。一方面,在高校军事训练中提倡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求学生躬身实践优秀传统,鼓励学生在军事理论学習中学传统、爱传统;另一方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高校教师在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应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大胆变革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锐意创新,实现大学生的革命性塑造。

5.在践行中,贯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其中。高校军事训练体现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眼从难、从严抓技能;要提高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标准,跟踪研究掌握新情况,切实增强训练的针对性;要在解决训练的重难点问题上严抓细抠,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培养上提高标准,尤其要重视提高有效时间内指挥员组织训练和教授大学生处置突发情况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唯求实效,确保训练人员、时间、内容、质量落实。

三、提质增效:习近平强军思想对高校军事训练实践的指导

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推进新时代高校军事训练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习近平强军思想中体现的“理论培养—实践外化”的逻辑理路,提出“五+五”创新体系,通过突出重点任务,找准着力点,探寻新路径,以保证军事训练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着力提升质量,突出“五个强化”,建构军事训练创新体系

1.强化精神信念的引领

在高校军事训练过程中,充分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在高校军事训练中的实现,必须在军事理论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教师、大学生和教导员的头脑,切实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取得实效;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化为价值追求,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贯彻于高校军事训练的各领域、全过程,为培养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技能的新时代接班人和后备军作出应有的贡献。

2.强化高校军事训练基地规范

习近平强军思想聚焦备战打仗、提升履行使命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使命能力的提升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现在高校军事训练中,则是高校军事训练的基地必须适应新时代军事训练教育的切实需求。规范的军训基地必须在一定“场域”空间中,由军训施训人(军队教官)、学校参与指导人(辅导员)和参训人员(大学生)共同组成,不同资源扮演不同角色的场域,当参训人在这个场域中时,对于“服从命令”与“遵守纪律”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施训人也会扎实做好军事训练的准备,校方参与指导整体运筹,协调配合参训人与施训人在此“场域”中各司其职,确保军事训练场地的有效利用,提升高校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3.强化高校施训教官的选配

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落实意识。目前,高校军事训练面临的现实是:军队改革正在进行中,分别在军队体制编制、政策制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三个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表现在大学生军训长期以来面临承训教官多元化等问题,使高校军事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将高校军训工作与新时代形势紧密结合、纳入军民融合发展的链条中去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实战体验。因此,高校军训必须落实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教官执教。

4.强化军事训练项目的科学性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习近平强军思想强调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高校军事训练的主要目的正是培养与锻造军队的“后备军”。高校军事训练的训练科目应当向“实战性”“科学化”转变。以往的高校军事训练项目内容主要是“站军姿”“踢正步”“整理内务”,尽管基础训练十分重要,但是机械的训练项目已经不能与当代科技兴军战略相适应,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今后的高校军事训练必须强化“科学性”,做到结合科技创新、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使大学生有更高满足感、获得感,高校军事训练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实现。

5.强化高校军事训练组织制度保障

高校军事训练是普通高校教学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高校的军事训练组织制度应当包含制度机制、内容体系、方法手段、保障条件等要素,要避免形成“组织机构写在纸上、军训制度贴在墙上、汇报工作挂在嘴上”[4]214。注重高校组织领导的强化要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制度纳入学院工作总体日程,构建完备的制度;成立由高校党委书记在内的军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军训场地、军训设备、军训教官、军训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整合优化资源,保障军训工作顺利、高效、高质量进行;同时组建由辅导员、校医、物资保障、饮食卫生等人员和部门共同组成的专业保障队伍,开展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协商解决办法,有效提高军训工作效率,确保军训水平有效突破、整体跃升。

(二)确保增强效果,实现“五个融合”,探索高校军事训练新路径

1.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部门相融合

重点在于谋求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获得军方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指导高校军事训练,紧密围绕训练理论研究、思想理念创新、训练条件建设、方法手段完善等,加强与地方政府、军工集团的合作,适时拓展融合领域,完善军地协作机制;在技能训练中,实现基地训与驻校训相结合的形式。基地训中充分发挥军事部门场地的设施配套、器材齐全正规和便于组织管理的优势,给大学生以更好的军训感受与体验;驻校训则应与军事部门密切联系,扩充军训科目内容和要素,与军事主管部门协调,获得在政策教育、业务培训、技能教导、枪支弹药、军训基地、教练队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与保障。高校主动作为,定期汇报与联系工作,谋求军方的关心与支持,为军事技能训练和最新军事动态学习提供强有力保障。

2.军事技能训练与高校体育教育相融合

重点在于实现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长效和巩固。高校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将体育教学理念贯穿其中,以竞技形式展开训练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积极性,也势必提升军事训练的效果;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吸纳部分军训技能科目,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负重越野、军事攀爬、军体拳练习等。相应地,在军训内容中也可以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欢迎的项目加入其中,例如可以在军体拳练习中加入跆拳道等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3.军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重点是如何在新时代保证高校军事训练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军事训练积极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信息化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此条件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军事训练工作提供政治保证;另一方面,高校军事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注重以军事技能训练的实践促成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作风纪律的养成,注重培育大学生坚强的军人品质;以现代网络技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融合的方式,拓展高校军事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与渠道,改进死板的军事理论教学,从容应对互联网时代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复杂国际形势。

4.军事训练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

重点在于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与国防军事训练深度融合。在传统的“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育”模式中体现军民融合的实践要素,习近平强军思想将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加催生了高校专业课程与军事训练的进一步融合。首先,可以选聘部分专兼职专业军事教师队伍,组建军事课程宣讲团,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穿插军事专业科技知识;其次,可以组建退伍军人和军校退休职工成立专门的军事教师队伍;最后,转变军事训练理念,在高校专业课程研发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军事、安全、文化、科技、生态、能源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军事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科研的多领域、全方位协作。

5.军事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重点是发挥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形成军事教育氛围。大众传媒不仅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爱国主义精神时指出“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5]。将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开设数字电视专栏、校园专题网站、开发军事理论APP、设立微信公众号等方法,延伸军事训练教育,加强和巩固训练成果;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创新军事理论教学形式;运用高科技新媒体在军事训练中,充分拓展学校军事训练的空间与时间,有效增强军事训练理论与技能的影响力和效果。

结语

作为大学新生进校的第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高校军事训练也是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第一课。新时代的高校军事训练既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国防意识的基础性工程,也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育合格军事储备人才的双重使命。要实现高校军事训练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根本指导,将大学生军训纳入军队战斗力建设的体系中进行统筹,主动适应我国国防与军队改革,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科学化、规范化的军训内容体系和制度机制,通过在军事训练中不断更新观念、出新内容、变新手段,突出顶层设计,创新训练方式,确保高校军事训练出成果、见成效,释放其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8-2(1).

[2]高正民.中国军事政治学理论:共产党人的军政关系思想[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王群立.普通高等學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再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 . http : // cpc . people . com . cn / nl / 2015 /1230/c64094-27996756.html,2015-12-30.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军训强军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强军路上
强军 强军
军事训练中要做好健康维护
走在强军路上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
“一锤子买卖”式军训要不得
“军事训练要走在现代化战争的前面”——叶剑英军事训练思想概述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