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2019-10-08刘继文
刘继文
摘 要: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兴趣、成功体验、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本文从情感教育相关概念、实践意义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实施策略
一、情感教育概念分析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和谐教学环境,以有效制衡认知与情感的内在联系,确保学生在智力发展基础上获得更强的学习体验,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以快乐、主动的状态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人格特征及形成独立人格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与“唯理智教育”相对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认知教育模式中学生情感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缺陷,极大地缓和了师生之间的高低角色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分析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社会化发展。
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无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从实际层面看,无论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还是多数学生存在的社交能力较弱的问题,都凸显我国教育工作正走在“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之上。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是跳出“唯理性主义教育”窠臼的有效措施,能够在保障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为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奥苏贝尔提出三个影响有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可知,认知能力发展并非是理性化而是包含情感体验、外部刺激及内在动机等因素的综合性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通过“唯理性主义”的教育模式持续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采取情感教育措施,有效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帮助其建构可利用、可辨别且稳定清晰的学习观念,促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能力。
3.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开发学生潜能是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于教学实际中,诸多教师时常会陷入一种困窘的境地,即利用理性教育抑或纯认知教育方法开发学生潜能通常是初始阶段有效,一旦进入深入开发阶段就会陷入停滞状态。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清内在行为动机与潜能开发及情感体验与动机激发之间的联系,即没用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主动拓展自身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自身潜能。
4.情感教育有益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质的表现形式,在教学实际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志趣具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结构中既有理性思维又包含感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依靠理性主义教育策略,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教育有效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审美观照过程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加全面的审美感受,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尊重个体,开展快乐教育。
尊重与理解是情感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个体,有效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学生差异性保持尊重。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多样性与差异性是我们存在于世界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秉持求同存异的思想观念,充分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摒弃“流水线生产”的刻板教学观念,积极跳出按程式培养“乖学生”的教学误区,对活泼好动的学生给予尊重与呵护。其二,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从理论上讲,小学生的独立性正处于建构状态,其情感依赖性已然很强。这就是小学生面对困难更多的是寻求他人帮助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其解决相关困难,使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需求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重要标志,人际关系则是影响个体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否融洽,则是影响其情感状态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搭建双向沟通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此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互动,导致学生很难在学习中释放自身真实情感。可见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关系,一边教育一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譬如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另一方面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跟随自己朗读几遍课文,然后细致地讲解古诗的含义,最后则是与学生交流讨论“思念故乡”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和谐的交流环境下畅所欲言,从而抒发自身情感。如此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实施体谅教育,和学生成为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拉近师生距离并给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有效措施。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体谅教育努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多关心、少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当然体谅教育并非是苛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让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向学生提出宝贵的建议。譬如朗读课程教学中,若发现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情感,那么教师或许不应该以自身的标准对学生评头论足,而应该运用“如果你能饱含感情地朗读的话,那么就太完美了”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有效,如此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满足感与成就感。
3.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快乐。
在情感教育模式中,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渗情感教育,教师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幽默的语言是人们感受快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应该保持“言之有乐”、“言之有趣”的教学观念,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快乐、传递快乐。在教学中要想使语言变得风趣幽默,教师多讲贴近學生实际生活的话语。因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所以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说一些学生之间流行的话语,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幽默和快乐。
4.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正如上文所言,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同时受内外因素影响。简言之,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下,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多姿多彩。因此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而给予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以此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譬如在教学实际中,为使学生掌握成语、运用成语并从中感受快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其次,教师还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譬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送别的情境,如“送爸爸妈妈去出差”这样的情境,并组织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领会古诗中表达的惜别情感。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直观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时常涉及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自然景色,让学生获得更佳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健全学生个性则显得尤为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此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春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
[2]张永强.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7(04).
[3]邹德秋.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J].山西教育(教学),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