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2019-10-08李文兵
李文兵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发展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教育,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政策。文章论述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着重探究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国的信息化教育体制建设还不完善,仍存在很多欠缺,本文阐述了经过探索后发现的我国如今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247-02
信息技术由于没有主体的限制,用它作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公平的发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将教育公平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国窖教育政策来实行,可见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同时,纲要中还强调了该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与长期性。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教育条件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均衡公平。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能够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条件,以达到有效促进物质资源、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平衡。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在教育结果的平衡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普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大部分学校相互孤立。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不彻底,多媒体只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示范工具,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可以打破这种不平衡,形成开放、共享、互动、合作的办学格局,区域内形成无校墙的学校,也使得终身学习能够成为现实。
一、信息化教育意义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能够全面的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领域的教育问题中,通过这个方法来达到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教育信息化决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将信息机器和信息技术投入到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它的要求是教师需要作为一个组织、传递和协调者的存在。而在教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教师应重视从不同渠道收集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加强与不同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沟通,逐步形成有效支持学生的网络学习系统。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原因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很多偏远的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因为资源有限,无法及时获得各种教育资源,设备的缺失和落后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政府部门往往将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学校,忽视了偏远地区的学校的信息化资源的投入,这种情况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的设备资源配置非常不平衡。这种忽略乡镇,城市优先发展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不公平,导致了农村及落后地区的信息建设不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二)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相比,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师总是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更多的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从而能够及时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在许多农村或者山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许多资源没有真正的实现共享,教师可以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有限。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自己的信息教学资源来源,现有的软件也是质量非常差,缺乏实用性,真正能够满足师生课堂上所需要使用的软件数量很少。对于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来说,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源的途径更加有限,没有计算机房、多媒体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这是城乡教育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
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真正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他们大多都是从其他学科转移来的教师,甚至许多老师只是兼任信息教育老师。因此,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是很高,绝大部分的教师只会基础的打字或最简单的文字排版,因为本身技能不高,能力有限,导致其很难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工作。教师是能够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想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素质是当务之急。
(四)信息设备未被有效利用
农村学校没有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同其他的学科完善结合起来。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和设施已经在一些农村学校中被逐步升级和完善,但由习惯使然、传统观念的制约以及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现有的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大部分农村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计算机课。而且由于观念跟不上,学校和老师对信息技术的不重视,常常导致这仅有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也被其他科目占用。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时,虽然有些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或计算机房进行教学,但是教师主要也就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而不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或者自主性学习。并且,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完全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活动当中去。所以,现有的信息设备利用率过低也已成为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政府作用
想要有效地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必须首先肩负起重要的责任。为避免本地区教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资源的严重浪費情况,应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和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合理有效的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积极开发实用性教育教学的相关软件资源,解决软件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连接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集中力量开发本地区最优秀的教育教学人力资源,建立学科群、教学研究群和综合学科群,建立无校界、无区域教育教学机构。实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从学校间的封闭竞争转变为区域性的校际联盟,以达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使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二)教育观念的提升
当前,技术和硬件已不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制约这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传统的教育观念、现行教育评价和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变革的过程。它是从信息的角度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认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它看成是将信息机器和信息技术投入到学校和教育当中的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以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充分整合教育资源
我国现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是教育资源的建设。建立本地区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规则,为学习者提供参考。在整个资源库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与教材建设相匹配。其次资源建设需要积累建设初期的课件数量,鼓励教师们积极的参与课件的供给和建设。当课件的储备量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就是考虑可见质量的时候,是教育资源不光有“量”,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最后,做到全区图书馆(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政府办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实现区域内联网,完成图书数字化,从而实现区域内图书资源的网络共享。
(四)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
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素质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和信息技术岗前、岗中培训都尤其重要。我国著名教授张舒予曾提出,要基于学习的训练,基于应用的训练,即表达为着重培养教师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意识与习惯。同时学校里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大家都有一个学习意识,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2]熊才平.以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3):17-20.
[3]熊才平,方奇敏.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7,(4):1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