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设置缺失状况探究
2019-10-08王钟毓
王钟毓
【摘要】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对学生获取知识和教育成长的直接干预方式,在以往研究和现实观察中,具体课程设置在落地实施时出现了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非高考课程课时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甚至删除。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来了解高中阶段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状况,对比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及师生对于课程设置的看法,以期反思高中课程设置的缺失状况。
【关键词】高中 课程设置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04-02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对学生获取知识和教育成长的直接干预方式,根据我国课改的基本方向,我国高中课程设置要求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李志厚,2014:52)。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和以往研究显示,具体课程设置在落地实施时出现了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非高考课程课时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甚至删除。这种课程现象具体如何运作,它对于教育参与各方的意义是什么,则是本研究主要关心的议题。一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设置基本概念,促进教育双方的有效合作;同时也是尝试反思新时代要求下课程设置与师生预期之间的差异,以完成教学的社会化目的。
二、文獻综述
自课改以来,有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类调查研究都在不断更新。高考对高中课程的“指挥棒”作用影响由来已久,高中课程据此也可以被明显区分为高考科目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及考生选择的其他考试科目)、非高考科目课程(九大学科中,除考生选择考试科目以外的其他科目)、通识课程(体育、音乐、计算机等通识类课程)等三类。课改以来高中课程也一直在调整并避免成为“唯高考”式教学,学者们不断探讨如何发挥高考正面的积极影响(董雅琪、杨李娜,2015)。
现阶段研究中,对于我国21世纪以来高中课程改革的讨论众多,但直接关注课程设置方面的有待补充。相关讨论显示,我国原有高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落实得比较好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这与高考导向的高中教学密切相关,也显示了社会各界对于工具性技能的重视。尽管如此,学界普遍认为高中课改对于立足于培养好社会的公民、能独立思考的人才,还是基础扎实且训练有素的工作者的教育目标还不清晰。同时,以往对高中课程设置的研究集中在教育学界,其研究以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为主,并结合典型案例作为讨论依据。因此,从具体的课程内容方面加以讨论,可以为宏观政策研究提供更多事实支撑。
三、研究方法
基于学者们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特点,以及与其他教育制度和市场关系的详细介绍,本研究认为还需要了解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于新课程设置的看法,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课程作用的长远考量。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单一的政策分析或制度分析则相对有限,也促使本研究尝试采用案例研究来进行讨论。
北京是教育改革的典型示范地区,本研究选择的调研点则是北京地区一所公办高中。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搜集案例学校关于课程改革发布的官方文件,以及关于学校课程设置的相关管理办法,包括教师聘任标准与管理制度、学生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等。其次,以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课程设置各参与方访谈对象,包括2名负责研究落实课改制度和课程设计的教育管理者,9名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师,以及9名实施不同课程方案的各年级学生。采用访谈提纲的问题来了解其不同角色身份下对于课程设置的相关认知,以及对其的实际影响。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课程设置变化状况
如表一所示,随高中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所上课程类别逐渐从15门减少到9门,并注重将学习重点放在了高考科目。其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心理、史地等通识类科目减少最为严重,直到高三只剩下体育一门课程。由于学生的总体在校上课时间没有变化,高中学生的年级越高,安排在每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时间越多。
(二)课程设置操作及认知
根据对学校主管课程改革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以及对学校对课改文件的研读与落实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上的通识类课程减少是课改过程中普遍现象,课改要求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产生了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相互妥协。学校对主管领导发放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任课教师发放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并组织相关会议、讲座帮助教师和领导学习文件内容,但课程设置变化实施层面存在一定难度。
各科目教师和学生尽管普遍意识到随年级的增高,非高考课程出现减少甚至删除的情况,对于高考的担忧和更多的需求,使得他们都只能妥协仍然接受这样的教学安排。需要意识到的是,非高考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调节或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作用,极大部分的访谈学生表达了类似的需求。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被访者也回答了在高二年级保留部分非高考科目课程的设想,以此来调整教师的授课压力,并有助于课堂疲倦情况的缓解。
(三)课程设置缺失的讨论
根据访谈结果来看,大多数被访者已经认知到课程设置会影响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书提出,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的课程类目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的现象,虽然符合国家对课时要求的标准,对于学生培养目标是否可以有效完成还有待考证。对于北京市某高中现行的课程政策,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于政策的回应来看,该政策的具体实施仍有待发展。
另一方面,不同的课程类型均衡设置会对课程调节、知识平衡、教学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被访学生和老师均认为非高考课程的设置有调节或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作用,而非高考课程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会增加高考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增加任教高考科目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非高考课程时长随年级增高而减少,在其他高考科目课程的上课状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
五、总结与建议
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和参与各方的认知情况,当前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缺失情况不可避免,也对课改的实施贯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在课程设置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应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商和努力,讨论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对于已经执行的课程方案要积极改进调整,始终贯彻国家要求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要努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规范考试评价要求,发挥高考对课程设置的积极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业.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历史、现状与发展路向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董雅琪,杨李娜.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12期:70-72,2015.
[3]李志厚.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反思: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第1期:51-5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