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9-10-08王海燕
王海燕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通过环境创设、一日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190-02
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包括人的能力、人格、认识、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健康。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壮实的孩子并不能说是健康的,它还包括心理健康的内容。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而片面看孩子的成长教育,只能是镜花水月。试想一个心理灰暗的孩子,即使他智商再高,你能保证他日后定能成材吗?不能。下面就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环境创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环境会说话,幼儿园应该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教育环境中随时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创设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小班的桌椅是粉红的,中班的桌椅是柠檬黄的,大班的桌椅是湖蓝的,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了富有童趣的五大领域区角及玩沙、玩水、自主表演的小世界。另外,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帮助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加强在交往、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贯穿一日活动始终,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帮助幼儿良好的生活、交往等习惯的养成。游戏是合群性、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规则的建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遵守游戏规则等,在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合群情感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中是有意义的。
2.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把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既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灌输或把各类教学活动割裂开来,教师可采用唱歌、绘画、舞蹈、故事、诵读、区角表演等形式,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幼儿心里、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实践中,根据活动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教育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习惯
生活即教科书,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利用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随机教育,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如:生活角中,开展喂养、种花等活动,使幼儿在群体合作中锻炼能力。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
4.发掘儿歌、图书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更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温馨的家庭教育,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要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因此,我园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调查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家长对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为促进幼儿健康心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打下扎实基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