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2019-10-08胥凤王良兰
胥凤 王良兰
摘 要: 翻译硕士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翻译人才。但是,与医学相关的翻译硕士培养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翻译产业对高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出更多能满足医药行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并对此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 翻译硕士 重庆医科大学 MTI 培养模式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1),正式启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的试点办学工作。该《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
截至2018年,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49所。但偏重医学的翻译硕士授权点只有6个:据MTI教指委信息,除了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获批翻译硕士授权点)以外,仅有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获批)、上海中医药大学(2014年获批)、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获批)、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获批)和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获批)设有偏重医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每年的招生规模仅为30人左右,培养的学生远远无法满足翻译产业对高端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出更多能满足医药行业所需的应用型(职业)高级翻译人才。
一、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翻译硕士培养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4年成功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5年招生。培养情况大致如下:
(一)培养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設定为3年,比国内其他大多数高校翻译硕士授权点的学制长1年。培养由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个主要环节组成。要求学生修满42学分,学生须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习实践、论文答辩等方可毕业。在第三学期初,学生进行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学生必须进行中期检查汇报;在第四—五学期进行实习安排,第六学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此外,学生还必须完成至少15万字的笔译实践才能申请毕业。
(二)课程设置
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重点突出了学校的医学特色。除了设置“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文学翻译”等翻译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掌握基本翻译方法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医药类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英语写作”等课程,还开设了医学特色翻译必修课程“医学翻译”,提高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翻译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医学相关知识公共选修课程,可帮助学生拓宽医学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
重庆医科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有专职导师7人,外聘兼职导师4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9人。MTI专任教师均有较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近三年人均翻译、译审超过20万字,多名教师参加重庆医学界重要文献的翻译、译审及各类图书翻译工作;还有3名教师担任了医药会议、医药讲座的现场翻译。专任教师们从事的翻译活动包括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及医学口笔译,尤其以医学翻译居多。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收集到了各种翻译案例,并已初步建立起供翻译教学、研究、实践使用的医学翻译数据库。
(四)实践训练
翻译实践要融入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唯有通过不断实际操练,才有可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重庆医科大学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参加与医学相关的翻译实践活动。
此外,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第5学期,学生必须在两个以上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重庆医科大学进行的翻译实践训练主要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及实践基地(含翻译公司、医学期刊社)的资源,进行医学杂志论文摘要翻译、医学论文改稿和翻译、审稿、医学翻译等工作,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医学学术会议翻译和国外医学院校来访接待、合作会谈等翻译实践活动。
二、对翻译硕士培养的思考
医药行业是近年来高级翻译人才特别缺乏的领域之一。然而,医学英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及医学知识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医学翻译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2)。因此,迫切需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出真正能满足医药翻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职业)高级翻译人才。
1.组建一支专业的医学翻译师资队伍
大部分高校讲授应用翻译实践课程的教师多为英语翻译方向的学术型师资,从事应用翻译的实践经验不太丰富,容易造成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脱节,难以完全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要。
为解决专业翻译师资问题,重庆医科大学正尝试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走出去”。缺乏专业翻译经验的教师通过在国内相关翻译单位脱产实践、参加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译协组织的翻译教学培训、在兄弟医学院校翻译硕士授权点进修提高授课水平和技巧。
其次,“引进来”。采用校内院系合作、国内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三种形式引进需要的师资力量。在校内,聘请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校内其他院系部门、附属医院英语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为学生授课。在校际,通过重庆市高校联盟、国外合作院校聘请理论水平高、翻译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教授为学生授课或进行指导。另外,还聘请有长期专业工作经验的高级口笔译译员、医学SCI期刊社资深编辑等为学生上课或者开设讲座,邀请实践基地导师、资深译员指导学生完成各种应用文体的实际翻译任务(3)。
通过以上有效措施,既能够提高翻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又能够力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高度重视翻译实践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因此培养MTI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之明显区别于学术型翻译学硕士(MA)的培养目标——培养翻译学理论学术研究人才。翻译实践应融入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为了培养医学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翻译实操能力,重庆医科大学要求MTI研究生每一学期需进行的翻译实践包括以下形式:
①依托学校、附属医院及实践基地医学期刊社的资源,进行医学杂志论文摘要翻译、医学论文改稿和翻译、审稿等工作。
②参加学校举行的医学学术会议翻译和国外医学院校来访接待、合作会谈等翻译实践活动。
③建设医学翻译数据库及CAT医学翻译平台,满足学校各部门及附属医院的医学翻译需求。
④在翻译公司等语言服务产业基地进行实践、实习。
⑤参加校级和市级的翻译比赛。
⑥选送翻译硕士研究生到国外合作院校接受翻译实践训练。
通过多形式的研究生翻译实践,不仅能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医学翻译市场动态,而且能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译者能力和素養。
三、结语
随着全国翻译硕士授权点的增加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增加,为确保MTI研究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需要高校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通过特色培养进一步增强翻译硕士毕业生自身的特色,使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4)。
在以医学为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MTI学生相比,应在医学专业翻译就业上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与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MA相比,在医学英语掌握和应用方面明显处于优势。
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偏重医学方向的高校,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医学翻译硕士作为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道路光明,同时又荆棘密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摸索,要实现培养目标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学位办(2007)78号.
[2]聂文信,陈向京,白永权.MTI医学口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外文研究,2013(2):89-94.
[3]张艳.关于我国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0-104.
[4]涂赟.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97-101.
[5]谭阳阳、杨红.医学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4(32):4413-4414.
[6]黄玉秀.当前高校医学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75-177.
[7]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8]付安康.翻译硕士培养探索与思考——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7(5):25-26.
[9]江利.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J].科教文汇,2017(5):172-173.
[10]朱文晓,李蕾.中医药院校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光明中医,2016(31):5,742-744.
本文为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170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王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