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2019-10-08冯毅
冯毅
摘 要: 回顾近二十年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激励政策和专项经费日益完善,但是产教融合机制的运行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经验,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针对校企组织机制、人才供求机制、资源调控机制等进行构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运行机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之一,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为我国各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人才资源。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现产教融合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产教融合中的“产”指产业,“教”指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中“教”即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即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且互相促进与支持,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院校与产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效开展产教融合,首先,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中身临其境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减少企业的培养成本,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再次,可以有效提升院校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可以实现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深远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构建
1.课程体系的制定
课程体系,顾名思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核心作用。与此同时,在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院校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的制定要以行业标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其次,课程体系的制定应根据调研,按市场的用工需求设置,对于一些前沿性专业,对于课程体系应采取动态设置,例如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先行性;再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增加实践类的课时量,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最后,课程体系的制定及调整要及时,要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动态人才供求机制
在人才供求机制中,“供”与“求”是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两个基本要素,实现供求平衡是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实现人才供求机制的“供”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的“求”之间的平衡,是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契合现有劳动力市场和未来将产生的用工需求,从教学质量出发构建动态人才供求机制。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中,构建动态人才供求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基于劳动力市场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按照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所学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就业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会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其的需求;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选择。这样就直接构成人才培养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秀,即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在劳动力市场寻求适合自身条件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则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需求选择毕业生,从而调配企业的人力资源。此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发出一系列信号,包括人才需求信号、价值需求信号及可能产生的未来人才需求信号等。这些信号会直接影响应届生源对地区和院校的选择,直接或间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的优化和调整。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间是否平衡,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具体需求情况实现动态人才供求机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规模等,从而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度。这样才能在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机制中,准确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充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以此指导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定位、课程体系等,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社会,提高院校竞争力。
(2)基于生源市场
学生生源市场即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学生生源市场是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时民办校和公办校的竞争增加了许多招生途径,学生有更多的择校机会,这样就造成招生日渐紧张,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市场的竞争力,发生各高职院校之间激烈的学生生源争夺战。与此同时,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是学生和家长更为关心的重要择校因素,尤其就业对口率是高职院校在招生中毋庸置疑的宣传内容。因此,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成为诸多高职院校重要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败的标准,直接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和对应的行业企业有必要产教融合,将教育和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再面向生源市场招生,积极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3)基于人力市场的需求预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动态人才供求机制中,目标之一是实现未来人力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尤其是针对一些纯技术型的前沿专业,例如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较快,针对变幻莫测的人力需求,必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與人力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自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更新更为迅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这样就产生了时效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未来人力市场的需求有准确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精准调整,包括专业方向、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等,这样才能确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否精准有效。同时,每个产业及地区的人力市场是不同的,在对不同产业及地区进行人力市场需求预测时,需了解该地区各产业的发展情况及该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需掌握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各是什么产业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该产业未来产生的人力市场进行动态分析和精准预测。
3.资源调控机制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投资主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高职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中要构建资源调控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府主导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行业产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首先,政府应出台对应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鼓励行业产业对高校的扶持,保障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政府应为主导方积极推进行业企业的资金、设备、场地、人力等投入;再次,政府在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负责监督和指导。
(2)院校不要过度依赖行业企业
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资源调控机制中,虽然政府发挥了宏观指导作用鼓励行业企业的参与,加大扶持力度,把“产”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但“教”所占权重不能忽视,因此院校方必须将“产”与“教”的平衡度掌控好,不要过于依赖行业企业。
(3)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劳动力市场是永久的导向。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为用人单位,广义地讲为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包括政府、院校等,各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且利益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构建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的资源调节机制。一方面,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现状及时调整现有各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未来的预测需求,调整各种资源的配置,包括适当增加或减少人力资源、财力投入、设备投入、基地建设等,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提升整体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依托政府、院校、企業、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共同整合资源,联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据调研,目前天津市和教育园区的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专业虽然数量居多,但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在实行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与教的融合度不均衡、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职责不清晰、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等。通过本文论述、分析和总结,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在构建策略中提出课程体系定制、动态人才供求构建和资源调控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代弟.“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张文杰,秦登峰.基于产教融合的定向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一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5).
[3]罗明誉.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8(6).
[4]苏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2).
[5]朱立强.关于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考[J].职业,2018(15).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8年度课题“深化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VIII4047)研究成果;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8年度课题“基于机器学习提升混合式教学实施水平的研究”(课题编号:XVIII40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