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中原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10-08樊艳芳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文化当代价值中原

樊艳芳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家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原地区独特的民族特征、文化心态、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追索族源、落叶归根的根亲文化,注重群体与和谐的孝亲文化和包容精神、家国一体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合理吸收传统家文化的精华,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家文化    中原    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今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合理吸收传统家文化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丰厚的滋养。

一、家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家?《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通俗地讲: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这便是家;更深层次,我们可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阐释。从物质层面看,“家”是人类遮风避雨、生活栖居的場所,从精神层面看,“家”是我们心灵休息、提高修养的港湾。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家”里起居生活、繁衍后代,乃至接受教育、学习礼仪等,使得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美丽,家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那么,什么是家文化呢?

我们认为,概括地说,家文化是指与“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来讲,“家文化”是以“家”(包括家庭、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以约束家庭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在教子、孝亲、睦亲、治家和待人处事等方面的伦理规范为准则,以及形成的精神理念,并将上述内容和精神泛化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二、中原家文化的独特资源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的中原是指从洛阳至开封一带,以及以此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历来被视为天下之中,是华夏各民族融合和交流的中心,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缔造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使得中原文化呈现出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征,因此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原大地的家文化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

1.根亲文化

中国以农立国,重视农业,农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安土重迁,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家庭、眷恋故土的特点,中国人无论走多远,他的心和根永远留在家乡。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点是根亲文化。根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是中华儿女血脉相承、追宗索源的亲情文化,显示了中国人家庭本位、敬重祖先的伦理观念,是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思想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在历史上从未间断。可以这样说,没有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就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和稳定。自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原一直是向南方输出人口的主要根据地和中转地。今天东南各省的相当部分人口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过去的,他们有着永远的“中原情结”,许多今天的闽台人认同河洛地区是他们的祖地,因而自称为“河洛郎”。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在1981年来河南固始考察闽南方言渊源时提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固始县有两位历史名人,至今仍被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奉为神明,他们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唐朝初年,陈元光奉朝廷之命率固始籍将士及眷属万余人赴闽南平定叛乱,并开建漳州,传播中原文明,使得福建漳州蛮荒之地变成富庶文明之乡。后人感念陈元光恩德,尊其为“开漳圣王”。唐朝末年,固始人王审知三兄弟率5000多乡民参加义军并统一全闽,之后王审知在闽地开垦荒地,围海造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开铺兴商,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使得当地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因此,代颂其功,备受后人尊崇。到今天为止,他们的子孙历经数十代,后裔遍及福建、广东、港、澳、台等地及新、马、泰等国。

2.忠孝合一

中原地区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其中郭巨埋儿奉母、蔡顺拾葚异器、吴猛恣蚊饱血的故事来自河南。在河南人心目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写成词、编成曲,后来又改编成戏剧,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花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坊间百姓称颂和效仿的对象。花木兰的形象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一方面在于她的所作所为彰显了为人子女、为人长姐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姐妹的爱护,这种人伦之情,直指人心,是人之本能,所以能打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另一方面,她体现了一位平民百姓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花木兰平时虽只是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女子,但是在战争面前,她毅然决然地代父从军,用柔弱的身躯和男子们共同纵横驰骋、浴血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彰显了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的风采,所以花木兰的故事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国理念中,“孝”既是父子关系的规范,又是“家天下”政治运作的伦理基础。曾国藩在《经世要谈》中说道:“出则忠,入则孝”,“孝慈则忠”,孝忠在“移孝于君”、“以孝劝忠”的教化策略下,父子关系的“孝”上升为君臣关系的“忠”,即“忠孝合一”。在中原地区岳飞的故事被传为“忠孝合一”的典范。据史料记载,岳飞侍母至孝,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他说:“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他铭记母亲刺字“精忠报国”之嘱,全力报效祖国和民族,爱国爱民,廉洁奉公,治军严明。

3.和谐包容

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中原大地政权不断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3000多年间,先后有200多位帝王、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方式,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和深化,凝练出中原家文化所独有的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发现的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另外,在汉唐期间,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传入中原,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现在的中原地区饮食口味居中,和众家之长,兼具南北特色的特色,体现了中原家文化“中”与“和”的思想。

4.热爱家国

家国情怀是人类的基本情怀,爱国主义是一切族群的基本情感,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屈原爱楚,廉颇、蔺相如爱赵,水工郑国在秦修渠10年,依然爱着他的祖国韩国,中原人民也爱着他们的家园——郑国。

金水河是郑州最古老的河流,她像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淌在郑州市民身边,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它的名字和中国古代郑国丞相子产的爱民如子紧紧相连。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他执政期间,心系百姓,廉洁奉公,精励图治,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他去世时,百姓感念其恩,纷纷拿出金银首饰为其送葬,子产的子女牢记父亲的教诲:“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坚辞不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到河中,珠宝的绚丽光芒使河流泛起了金色的斑斓,从此得名金水河。子产为了国家和人民,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弦高犒秦”的故事。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回国途中,偶遇伐郑的秦军,情急之下,他一边用身边所带的4张牛皮和12头牛犒劳秦军,派出一副郑国已知秦军来袭的架势,一边派人紧急回郑国禀告。看到弦高犒军的情况,秦帅以为郑国已早有准备,只好班师回秦,弦高的机智使郑国免了一次灭顶之灾。事后,郑国国君和百姓都很感激弦高,郑穆公赏赐他高官厚禄赏赐,弦高坚辞不受,并说:“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郑国上到贵族子产,下到商人弦高,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中原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同胞,这是郑文化的特点之一,值得继承与弘扬。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上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原地区独特的民族特征、文化心态、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追索族源、落叶归根的根亲文化,注重群体与和谐的孝亲文化和包容精神、家国一体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这些伦理观和社会观一方面适应了当时社会整体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凝聚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随着封建君主制的湮灭和社会的变化,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容:“忠君”思想日益淡化,“爱国”精神日益凸显,爱国主义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和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亲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仁爱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理念。因此,当今中国需要弘扬“家文化”,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不合时宜的内容要摒弃,对于值得学习和传承的要大力弘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瑛,陈延斌.整齐门内    提撕子孙——家训文化与家庭建设[N].光明日报,2015-8-31.

[2]孙文选集(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人文社科项目“中原家文化的现代社会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家文化当代价值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