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应用与启示

2019-10-08蒋艳双乜勇张靖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

蒋艳双 乜勇 张靖

[摘   要] 信息技术对视障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数据库中关于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与分析,围绕其发展路径、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视障学生教育教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点对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的启示。结果发现,国外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研究的发展路径可分为触觉技术应用、听觉技术应用和多感知通道融合应用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教育中主要表现为现代远程教育和认知工具两种形式;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学习研究多见于数学、化学以及STEM等领域,且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研究旨在更为精确地把握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研究的认识取向与实践路径,为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视障学生; 视障学生教育; 特殊教育;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蒋艳双(1991—),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网络与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E-mail:908418155@qq.com。乜勇为通讯作者,E-mail:nieyong@sunu.edu.cn。

一、引   言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至2022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1],这充分体现在融合教育背景之下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全面考虑与个性化支持。目前国内在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变革与发展等领域已开展多项研究,如张亚珍等[2]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梳理了我国2000—2015年期间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教与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研究建议;郭炯等[3]基于调查研究对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建议等。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针对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关系问题,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构建与发展路径探析等层面,并且缺乏对不同障碍群体的分类研究,鲜有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得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的数据支撑。然而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因此,有必要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已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4]。本研究样本取自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数据库,以“Blind student & Technology”“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 & Technology”“Blind & Educational Technology”“Visually impaired & Educational Technology”“Blind student & media”“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 & media”“Blind student & Computer”“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 & Computer”以及“Low vision &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为主题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等的浏览,剔除与本研究主题不相符的文献,然后对剩余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再补充部分相关文献,最终共获得 64 篇有效文献,全部为学术期刊论文。

三、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

教育发展的路径分析

视觉是人类认识并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视障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受损,加工信息能力较弱,这已对其享有正常的学习权利形成了巨大挑战。目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研究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研究领域,有多个不同学科对其产生研究兴趣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分析文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的发展极具时代特征与典型技术取向。按照不同技术应用分类,整体文献分布具有阶段性、功能性特点,其研究路径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分别是触觉技术应用、听觉技术应用和多感知通道融合应用。

(一)触觉技术应用

此阶段主要以布莱叶盲文技术为核心,文献数量约为7篇。自19世纪盲文代码诞生于法国后,用来创建盲文的写字板和手写笔等工具是第一批能够让视障学生真正识字的辅助技术设备。随后,在19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手工盲文书写器[5]与21世纪初期的盲文打印机(一种专门的触觉打印机),进一步提升了盲文输入效率。近年来,由于各国文字特点不同,许多国家纷纷开展适合于当地视障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实践,例如孟加拉国利用移动技术开发的盲文应用程序mBRAILLE[6]。该程序的每个界面均配有详细的指令,每个按钮的语音反馈会引导视障学生使用应用程序,其中所有语音提示皆为孟加拉语。这款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也为孟加拉国的视障学生提供了简易的盲文学习途径,受到了当地学生的推崇与青睐,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便易性与灵活性。盲文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够克服视障学生书写的局限性,提升输入效率,为其识文断字提供极大的便利。总之,盲文技术乃至触觉技术在视障學习者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听觉技术应用

本阶段主要以音频技术为核心,文献数量约为26篇。20世纪初期,由于面向大众市场的技术不断发展,音频技术(无线电、录音机等)提供了比盲文技术更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5]。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技术辅助视障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技术,扫描仪和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软件(一种能够扫描和打印文本并向用户提供语音输出的技术设备)、带有语音合成器或放大镜功能的计算机屏幕阅读器等多种软硬件应用,不仅有助于视障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也能在访问与生产数字信息时更具有独立性。一项来自加拿大的项目评估显示,几乎所有视障学生都会利用屏幕阅读器或文本到语音的转换软件进行学习,90%的视障学生能够使用光学字符识别扫描技术将电脑打印稿转换为电子文本的软件,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使用布莱叶盲文显示器[7]。此外,国外也有部分学者开展以听觉通道替代视觉通道的相关研究。例如SensorApp就是一款免费的Android移动学习应用程序[8],如图1所示,该程序利用不同的运动传感器来增强视障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并提供语音搜索功能,可将文本转换为语音,帮助视障学生在系统导航时听到每个选项,也可将语音转换为文本,通过语音命令从菜单中选择他们想要的不同选项。综上所述,听觉技术能够通过增强听觉通道刺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视觉障碍所产生的局限,丰富视障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多通道感知融合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的高潮。随着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与普及,视障学生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相比于前两个阶段,新兴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融合化、智能化等特征,研究焦点趋向离散分布,已初步形成多感知通道增强交互的效果,可为视障学生教育提供有效且可靠的学习体验。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交互式小型模型(Interactive Small-scale Models)来帮助视障学生学习地理知识[9],如图2所示,交互式小型模型A、B均由激光切割器和木板创建而成,在木板顶部放置有道路、河流等地标以及10个塑料材质的3D打印件,模型B呈现的是城墙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的过程,其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金属触觉旋钮相连,每个旋钮均可触发语言描述(音频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利用3D技术与地图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改善视障学生的空间与文本记忆能力,充分提升其學习自主性。

虽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这些视障学生突破了由自身生理缺陷所带来的部分限制,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纳入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性。但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视频和复杂图像技术的教育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视障学生融入虚拟数字世界造成一定的挑战[10]。针对这一难题,一款辅助视障学生阅读识字的盲文导师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自适应计算进行教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工具[11],能够实现以多个单元重点讲授不同的英文缩写形式(例如单字母缩写或全单词缩写)。当视障学生在“盲文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时,平台的自适应评估技术会自动对其盲文读写技能进行打分,合格后才切换到下一阶段。综上所述,基于新兴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逐渐由单一或双通道感知增强向融合化、智能化的泛在技术服务环境转变,视障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真实可靠。

四、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探讨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视障学生教育的体现

信息技术应用于视障学生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服务于视障学生;二是以认知工具的形式支持视障学生教育。虽然二者体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视障学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

1. 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局限性,大部分在线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视觉或使用键盘和鼠标来获取[12],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视障学生设置了一条“数字鸿沟”。在线学习具有社会包容性与通用性,其中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可为视障学生充分参与在线课程提供可能性。因此,多个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条例并给予相应的资助保障。例如葡萄牙专门颁布了第3/2008号法令,明确指出将有视觉障碍的学生纳入同一远程课堂,保障其拥有与正常学生一样的学习权利[13]。可以看出,在国外针对视障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已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支持,信息技术已在全纳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面,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国外针对视障学生教育的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与评估研究较为常见。弱视学习者辅助课件(AC for Low Vision learning,AC4LV)[14]就是一款典型的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收集弱视学生在信息可访问性、可浏览性、愉悦性等方面的内容设计需求,从结构布局、导航位置、元素设计等入手,逐步确定具有特定功能的课件模型。此外,AC4LV中还可在教学环节(即活动或练习)适当添加音频反馈等。在课程资源完备的情况下,视障学生的专业教师应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应用能力,更新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丰富教学实践与训练内容,帮助视障学生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学习目标。

为确保视障学生更好地学习网络课程,网页布局设计必须便捷易懂,以便进行有效的网页搜寻与互动。随着新兴技术的大量应用,可访问性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Web内容无障碍指南2.0(the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WCAG 2.0)是由W3C修订而发布的,被广泛认为是目前网络可访问性的国际标准[15],其中包括保障Web内容对各种残疾(包括失明和弱视、耳聋和听力损失、认知障碍、言语困难以及多种障碍的组合)的人都具有可访问性的相关建议。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国家制定了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网页可访问性标准,如挪威、荷兰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外研究者较多采用通用教学设计原则(Universal Design Instruction,UDI)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可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选用指南,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所有学习者(包括残障学生)保障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与可用性。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外视障学生教育机构和相关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可访问性问题,已在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在研究方法层面,对本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30%的文献选取个别学生为样本,采用个案研究法(19篇),如Rovira和Gapenne等选取三名盲生,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相关情况,对使用几何图形阅读与识别技术的过程展开个案研究。此外,约23%的文献采用实证研究范式(15篇),涉及实验组、对照组与干预措施等项目,提供了在统计学意义上强有力的数据支撑[16]。如Nam等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对辅助技术的接受度研究,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探讨了促进条件、感知易用性、自我效能感、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图等关键因素之间的假设关系[17]。

2.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障学生认知工具

人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有着不同形式,触觉作为识别与操作物体的主要途径,可为视障学生概念化3D物体与认知发展提供帮助。已有研究表明,触觉和视觉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大脑表征,信息可在二者之间进行共享[18],通过触觉学习可替代视觉学习模式,成为一种主动认识世界并建构知识的主要认知方式,即触摸体验的力量比单纯的视觉观看更为强大。对于感官体验来说,基于触觉的学习经验和技术工具可以帮助视障学生高度抽象物体,为其提供识别与可视化概念的独特方法,有助于提高视障学生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不断深入,视觉障碍学生可以凭借非视觉的形式(如触觉和听觉)绘制或感知来自几何、物理、工程制图中的图表,即通过传统盲文打印机实现几何图形从数字到盲文的映射。针对教师的讲授和图形演示,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具体化、自动化和游戏化的认知体验。视障学生通过电脑游戏的方式习得技能后,利用触觉手套接口,辅以语音反馈,能够轻松获取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图形,甚至可感知到教师在图形上所做的指示性手势等[19]。上述具体应用为视障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强化了学习体验,有力地证明了信息技术作为视障学生有效且可靠的认知工具的可行性。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学习研究

在教育公平的视角下,信息技术为残障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机会,在为视障学生提供的有质量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文献分析可知,国外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学、化学以及STEM等领域。

1.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视障学生学习数学

由于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教授主要是基于视觉与空间的交流,因此,对于视障学生而言,有效的数学学习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缺乏特定的辅助技术来支持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无法保证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20],已成为技术辅助视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突出难题。基于此,Beal等[21]通过iPad应用程序来帮助盲人或弱视学习者学习初等代数知识,解决数学应用题等问题。该程序共包含24个数学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个濒危物种(如北极熊等),前4页为背景介绍,包含關于濒危物种的信息和单元所涵盖的数学主题,接下来是6个固定顺序的数学应用题。每个问题允许学习者尝试三次,输入答案后均会给出文本、音频或视频形式的反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视障学生在使用iPad应用程序学习数学时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率显著提升。此外,不同的国家在提升视障学生对数学材料的可及性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在Text To Speech(TTS)语音技术支持下,各国研究者纷纷研发能够读取数学表达式的程序,如英语中的ASTER[22]和Math Player[23],以及同时支持英语、法语和德语的Math Genie[24]。由于泰语的语调差异,泰国自主研发了一种数学表达式自动阅读系统,即i-Math[25]。当文本和数学表达式显示在屏幕上时,它能够自动将文本和数学表达式转换为清晰简洁的语音输出。相关实验结果表明,i-Math系统能够输出可接受的语音反馈,不仅能为视障群体拓展获取数学资源的渠道,也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工具,已得到越来越多当地视障学生和专业教师的认可。

2.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学习化学

从本质上讲,化学是一门视觉学科,让视障学生接触化学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为使其能在化学实验中获得较高目的性和独立性的操作体验,谷歌公司设计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Titration ColorCam应用程序[26],用于辅助视障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该程序利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捕捉与量化滴定实验中的颜色变化。量化的数据被转换成音频(哔哔声)和触觉(设备振动)反馈,以确定滴定终点,关键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例如,在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碱的过程中,当终点接近时,手机短促的哔哔声和振动会在溶液出现粉红色时产生;当到达终点时,手机则会产生持续的哔哔声和振动反馈。

为了改善视障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Kamijo等[27]构建了一种仅依赖于听觉的 CLeArS系统,可从含有化学结构的文档(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媒体,如有关化学的文献和专利等)中提取化学图像,并读出符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所规定的化学结构名称。在研究过程中,视觉障碍的被试者借助该系统对包含简单和复杂化学结构的450幅图像进行识别,识别率高达90%。因此,该系统对于视觉障碍学生学习化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技术。除此之外,空间感对于视力受损学生也是极为重要的[28],当视障学生理解了一个特定的分子结构后,就会进行心理层面上的转换、调整与改变,最终得到一个新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之中,教育技术可实现将分子连接的心理图像转变成优化的分子几何图形,或从教科书、研究论文中获取一个图形,最后到化学实验室中进行应用,典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套新方法集成了能够辅助视障学生学习的多种技术,包括分子模型、触觉图像生成方法、计算化学软件、3D打印技术等,有助于视障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化学的相关研究。

3.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STEM教育

由于大多数STEM学习过程依赖于视觉演示,因此,为视障学生提供基础的STEM教育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美国盲人青年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Blind Youth Slam)于2011年在陶森大学(Towson University)首次将大规模的视障学生聚集起来,进行为期5天的STEM项目学习[29],期间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视障学生STEM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综合考虑视障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将有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随着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科学教育逐步完善与普及,目前关键需求已转变为如何帮助视障学生获取探究性的科学学习材料。在一项研究中,利用NetLogo(一个多代理可编程建模环境)以声音调节的学习环境支持盲人开展科学学习[30],其中声音中介能够提供关于对象的速度、位置和与其他对象的交互的实时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音频技术支持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助力科学教育向STEM教育转变,可有效地促进视障学生习得科学概念知识,增强其推理能力。Villanueva和Stefano[31]关注到中学教师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他们可以允许或阻止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对营造包容性的教育空间具有决定作用。因此,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半结构化访谈、个人叙事、集体叙事和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收集来自于5名视障学校中学教师的会话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视障学生的感知经验、STEM课程计划和STEM推理能力应是中等学校教育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未来的全纳学习环境中,STEM教育的核心议题是要明确学习者的动机与身份,并考虑物理空间、工具以及有利于所有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等条件。

五、研究结论以及对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研究的分析发现,国外研究路径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触觉技术应用、听觉技术应用和多感知通道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视障学生教育中主要发挥了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基于信息技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将信息技术作为视障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视障学生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的分析发现,数学学习、化学学习及STEM课程学习领域受到了较多关注,研究中跨学科特点较为突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视障学生学科教学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对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的五点启示:

(一)重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全纳教育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特殊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来保障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学习权利。在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中明确指出,100%的儿童和学生都应在技术的辅助下参与到常规教育中,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但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事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可通过加速和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来积极影响异质学生群体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打破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界限,同时,这也被认为是对全纳教育挑战的积极回应。因此,信息技术是实现全纳教育的促进者。反观我国,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连续多次明确提出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切与重视。2017年5月,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正式实施,着重强调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其他领域相比,仍显不足。因此,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应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兼顾教育公平,开发并制定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可访问性标准,实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全纳教育的发展。

(二)跨机构、多领域协同开发视障学生教学资源,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真正满足特殊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利的重要“生命线”[32],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视障学生教育教学中最显著的表现形式。目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我们必须尊重事实规律,即资源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迭代更新的过程,缺乏优质的满足视障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和技术解决方案,仍然是学习过程冗长且复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实现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首先应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协同框架,可联合学校、家庭与眼科医疗服务机构等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开展此项行动,然后收集视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合理规划,明确分工,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其间关系可表示为图5。跨机构、多领域协同与合作将成为视障学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针对视障学生的优质教学资源是保障技术培训质量的关键。建议对在线学习者进行可访问性培训,具体培训主题可包括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问题、法律要求、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具体的设计技术、教学策略以及资源等。针对讲师、在线课程设计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培训应根据具体需求展开。

(三)挖掘网络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视障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视障学生在获取或使用信息方面困难重重,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一个有力杠杆。在视障学生教育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对学习绩效具有关键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在线课程注册对于视障学生而言耗费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学习效率[33]。为进一步提升针对视障学生的网络教育服务能力,建议参照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在系统登录时增加音频反馈和自适应放大功能[7],校正屏幕阅读器的准确率,降低其与互联网浏览器之间的冲突,包括屏幕上的不可读链接以及阅读顺序,并在菜单中添加描述性标签与解释性文本,或为视障学生制作网站地图等,从根本上降低视障学生在网上完成任务的时间成本并改善其对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专门组织开展关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对知识获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的服务功能。

在技术培训以及相关研究过程中,视障学生会对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与注销程序、搜索网站时出现的迷航等问题感到困扰与不安,因此,在数据(文本、音频或视频等)采集时需要顾及视障学生的心理动向,考虑敏感性等因素。在可用性测试之前,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关系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前提。在通用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可提供一个使用指纹的身份认证系统、在网站上添加一个内部搜索引擎或利用语音识别系统帮助视障学生消除对使用键盘的依赖,也能让被试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到舒适,确保实验的信效度,从而达到提升视障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目的。而通用教学设计原则应尽量考虑视障学生的个人需求,将信息技术手段置于学习境脉之中,将理念充分融入更多的培训课程内,从而避免沦为一种泛化或规范化形式的危险。

(四)关注多通道感知融合应用,探索中国特色的视障学生教育模式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基于目的与情境的教育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重新将残障学生纳入同一个虚拟课堂,以自适应、智能适应学习系统实现对专家型教师的深度模拟,精准定位视障学习者的薄弱知识点并规划学习路径,以3D打印、物联网、人工智能语音输入等技术为基础,通过触觉与听觉相结合来替代受损的视觉功能。研究发现,技术为视障学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逐步消除了视障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的边界,增进了视障学生福祉。

在信息化环境下,针对视障学生的有效教学不仅取决于对核心课程的教授,也取决于对信息技术的协调实施与评估。目前计算机在个人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个人交流到学习任务,缺乏技术训练的视障学生常常发现自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教师有责任帮助视障学生充分理解并融入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如果视障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恰当地应用技术,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堂之间出现了断裂,从而推断出专业教师和视障学生的数字融入性不高。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专业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信念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基础设备的更新维护以及训练并监督残障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等[17]。因此,相关部门应兼顾宏观决策与师生的技术接受度两个方面,逐步改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助力中国特色的视障学生教育发展与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视障学生教育模式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动态可持续创新发展。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研究正处于向多感知通道融合应用阶段转变的阶段,已具备一定的規模与经验,可为中国特色的视障学生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有效且可靠的研究基础。

(五)注重項目的建设与效果评估,扩大实证研究规模

纵观我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可知,尚缺乏关于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的重点项目,缺少关于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可靠数据。因此,相关机构和单位应推进重点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并坚持以以评促建的形式保障项目的质量,保障针对特定群体的教育项目的建设与评估成为特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快于研究者的评估速度。尽管如此,更应该保证每项技术的可访问性与效果评估的有效性,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方法作为评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效性的依据,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视障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在数据驱动的证据背后体现着一种观念,即信息技术的选择与教育应用植根于对其有效性的研究。基于这一点,应着力考察信息技术对于视障学生在教育干预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大体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提升视障学生教育效果分析和影响因素关系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可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扩大实证研究规模,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教学的绩效水平。

六、结   语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所选样本均为期刊文献,未包括专著及其他学术刊物的文章。因此,导致本研究的分析未能完全反映国外信息技术支持的视障学生教育研究的所有成果。另外,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来反映研究主题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后续研究还需融合其他研究方法对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研究作进一步分析,以期更为精确地把握国外信息技术支持视障学生教育研究的认识取向与实践路径,从而为我国视障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27-28,60.

[2] 张亚珍,张宝辉,卜凡帅.我国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2000—2015年)——基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6(1):52、55.

[3] 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6,37(4):26-35.

[4] 丁佐奇.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论文使用次数和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12):1166-1170.

[5] KELLY S M, SMITH D W. The impact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on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2011, 105(2):73-83.

[6] NAHAR L, JAAFAR A, AHAMED E, et al. Design of a braille learning appli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in bangladesh[J]. Assistive technology, 2015, 27(3):172-182.

[7] FICHTEN C S, ASUNCION J V, BARILE M, et al. Accessibility of e-learning and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2009, 103(9):543-557.

[8] SUNGKUR R K, BISSESSUR H, CAMDOO K. SensorApp: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for visually impaired learners[J].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2017, 4(2):197-224.

[9] GIRAUD S, BROCK A M, MACE M J M, et al. Map learning with a 3D printed interactive small-scale model: improvement of space and text memorization in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7(8):930.

[10] LIBERA B D, JURBERG C. Teenager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nd new media: a world without barriers[J]. British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2017, 35(3):247-256.

[11] MCCARTHY T, ROSENBLUM L P, JOHNSON B G,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utor: a supplementary tool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braille[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2016, 110(5):309-322.

[12] 郭軍,卜凡帅.美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发展性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特点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9):110-114.

[13] RAMOS S I M, DE ANDRADE A M V. ICT in Portuguese reference schools for the education of 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 student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16, 21(3):625-641.

[14] AZIZ N, MUTALIB A A, SARIF S M, et al. Critical analysis in proposing a conceptual design model of assistive courseware for low vision (AC4LV) lear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4, 92(10):18-25.

[15] ROMEN D, SVANAS D. Validating WCAG versions 1.0 and 2.0 through usability testing with disabled users[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2, 11(4):375-385.

[16] ROVIRA K, GAPENNE O. Tactil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computerized media in three adolescents who are blind[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2009, 103(7):430.

[17] NAM C S, BAHN S, LEE R. Acceptance of assistive technology b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3, 29(5):13.

[18] MUKHERJEE A, GARAIN U, BISWAS A. Experimenting with automatic text-to-diagram conversion: a novel teaching aid for the blind peopl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014, 17(3):40-53.

[19] QUEK F, OLIVEIRA F. Enabling the blind to see gestures[J].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2013, 20(1):1-32.

[20] RUBIN M, FADEREWSKI M, MIKULOWSKI D. The study on the conditions and needs for computeriz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in Poland[J].e-mentor, 2015(1):34-40.

[21] BEAL C R, ROSENBLUM L P.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tablet computer application(App) in helping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J].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2018,112(1):5-19.

[22] RAMAN T V, GRIES D. Audio formatting—making spoken text and math comprehensib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technology, 1995, 1(1):21-31.

[23] SOIFFER N. MathPlayer: web-based math accessibility[C]// International Acm Sigaccess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 Accessibility. ACM, 2005.

[24] GILLAN D J, BARRAZA P, KARSHMER A I, et al. Cognitive analysis of equation reading: appl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h genie[C]// Computers Helping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chp, Paris, France: DBLP, 2004.

[25] WONGKIA W, NARUEDOMKUL K, CERCONE N. i-Math: automatic math reader for thai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J].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2012,64(6):2128-2140.

[26] BANDYOPADHYAY S, RATHOD B. The sound and feel of titrations: a smartphone aid for color-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7,94(7):946-949.

[27] KAMIJO H, MORII S, YAMAGUCHI W, et al. Creating an adaptive technology using a cheminformatics system to read aloud chemical compound names for people with visual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5, 93(3):496-503.

[28] WEDLER H B, COHEN S R, DAVIS R L, et al. Applie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for the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2, 89(11):1400-1404.

[29] SUPALO C A, ISAACSON M D, LOMBARDI M V. Making hands-on science learning accessible for students who are blind or have low vision[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4,92(2): 195-199.

[30] LEVY S T, LAHAV O. Enabling people who are blind to experience science inquiry learning through sound-based media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2, 28(6):499-513.

[31] VILLANUEVA I, STEFANO M D. Narrative inquiry on the teaching of STEM to blind high school students[J]. Education sciences, 2017,7(4):89.

[32] 盧美杏,张文兰. iPad在美国自闭症患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8):122-128.

[33] MENZI-CETIN N, ALEMDAG E, TUZUN H, et al. Evaluation of a university website's usability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J].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7,16(1):151-160.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This paper adopt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creen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ing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broad in the core database of Web of Science, and focused on its development pa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lind edu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lind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five points of enlightenment for blind education in China were propo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upport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broa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pplication of tactil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audito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sensory channel fus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cognitive tools in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hat's more,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more common in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STEM education, and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Fin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ore accurately grasp the cognitiv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fore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upport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action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lind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Educ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Special Education; Internet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