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教育课例设计与实践研究

2019-10-08王盾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智慧课堂德育

[摘   要] 诚信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诚信教育一直面临只传递了诚信知识,却难以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难题。本研究在分析智慧课堂内涵、特征和德育课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提出了智慧课堂环境下高校诚信课程教学模式,应用该模式进行了高校诚信教育课例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智慧课堂; 诚信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盾(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48358540@qq.com。

一、引   言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形态重塑带来了新机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智慧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智慧课堂作为智慧教育的核心与实践载体,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或从理论的视角探讨智慧课堂发展的关键路径[1],或從技术的视角探讨智慧课堂的服务框架[2],或从教育的视角分析智慧课堂的模式构建[3],等等。而围绕智慧课堂教育教学应用的实践研究并不多见[4]。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高校诚信教育为例,对智慧课堂环境下诚信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教育

课例设计的原则

诚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主要组成部分,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目前,高校德育领域专门针对诚信问题的探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发生机制研究、制度探讨等方面,具体涉及诚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还不多见。据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诚信教育的具体实践,借助智慧课堂开展诚信教育,以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促进学生持续坚定地践行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因材施教原则——追求教育适切性

目前,国内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多采用榜样故事、道德说教和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授课。然而,相关教育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

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和他的研究生们曾开展过一项教育实验。他们运用访谈法,向被试者呈现一个两难故事,并且提出探测性问题,用来激发被试者的最佳思维,然后根据访谈结果,将被试者的道德水平评定出来。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被试者的道德水平被分为六个阶段。特里尔(1966)把六年级儿童(根据前测情况,他们被均分到阶段2、阶段3、阶段4)随机划分到三个实验组中。三个实验组都接受成人实验者就两个假设性道德冲突情景给出的建议。实验组1得到高于其自身一个水平单位的建议,实验组2得到高于其自身两个水平单位的建议,实验组3则得到低于其自身一个水平单位的建议。儿童在前测与接受处理一个月之后进行后测。特里尔发现,在高于自身一个水平单位的实验组中,运用高一个阶段思维的人数显著增多;在高于自身两个水平单位的实验组中没有发现显著增多;在低于自身一个水平单位的实验组中运用低一个阶段思维的人数有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明显少于在高于自身一个水平单位中使用高一个阶段思维的增加数[5]。这个实验说明,道德发展有着递进性的特点,一个处于道德发展阶段2的学生很难跳跃性发展到阶段4,就如同知识学习要从易到难不能跳级学习一样,道德的演进同样具有阶段性。

由此可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对全班学生提供同样的榜样故事,意味着给处于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同样的高标准,就好比是给所有二年级学生讲授同样的四年级知识一样,学生的接受率偏低。这一实验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对同一群学生讲授英雄事迹,有的学生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同时在场的有些学生则体会不到崇高的情感,也不理解英雄的选择,从而完全错过了品德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用榜样故事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诚信教育,意味着没有区分学生自身的道德发展阶段,直接将处于高阶段的榜样灌输给所有学生,势必会导致接受率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等教学后果。

(二)激发兴趣原则——增强学习内驱力

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之间无法匹配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无法破解的难题。正因如此,我国德育领域一直在探索各种德育模式,诸如“生活德育”“隐性德育”,试图在“知”与“行”之间建立联系。

韦伯的一个实验可以证明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韦伯(1929)选择两群人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把他们道德行为的差异与道德知识的差异联系起来。首先,他要求得克萨斯大学的女生(他假定她们是“正直的”人)根据不道德程度给25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排序。“搬弄是非”或“游手好闲”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坏的,尽管这些行为只被排在词表序列的中间位置。偷窃与撒谎等其他行为被排列在靠近最坏的地方。然而,在所有这些不道德行为中,被她们评定为最坏的行为是今天甚至很少人知道其意义的行为,即“性反常”。为了表明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被期望的关系,研究者随后用同一词表考察了他们能找到的最不道德的女人,即得克萨斯州女子监狱的女囚。令他们感到惊奇的是,两组女性评定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尽管这两组人群在生活行为的所有方面差别很大,但是她们在“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这一点上却没有差别[5]。也就是说,诚信知识不一定能够转化为诚信行为。就像韦伯实验中的女犯人和女大学生同样了解道德知识,对善恶的认知也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很多教师将诚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诚信课程,使得学生在行为上变得更加诚实可靠。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师对诚信课程的设计循规蹈矩,难以达成预期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完成了诚信知识的传授,难以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德育教育的根本难题就在于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掌握了诚信知识的学生未必会成长为一个践行诚信的人。高校诚信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他们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德育课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诚信知识”。因此,高校诚信课堂的教学目标需要转换,不应再聚焦到讲解诚信的内涵和外延,展示诚信的事例和榜样,批判失信的行为和披露失信的后果,以上知识、信息已经无法充分激起大学生践行诚信的热情,而应将高校诚信课程的目标转换到激起学生对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进而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参照,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智慧课堂环境下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赫钦斯(Hut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個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6]。分布式认知强调认知现象在个体参与者、人工制品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强调协作共同体内信息的共享,关注认知过程中环境、表征媒体、个体间交互的作用,重视具体任务情境和情境脉络。分布式认知对智慧课堂环境下德育教学模式的启迪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及小组内信息的共享。组内信息共享是进行协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参与者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二是学习过程中交互活动的设计。利用教学平台支持的内容推送、弹幕、投票等功能,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得到充分的保障。三是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适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精选素材资源创设德育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结合智慧课堂的特征、诚信课堂的设计原则以及高校学生诚信教学的实际,设计了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课程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清晰呈现了每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前阶段,教师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情分析,发布契合学习者道德水平的课程任务;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组内协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在课中阶段,教师应用智慧课堂设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启发设疑、情境模拟—再次设疑、案例分析—讨论答疑和播放视频—总结释疑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德育教育情境,在深入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课后阶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发布任务,并对个别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在完成课后任务的同时,固化自己的道德行为。

与传统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相比较,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课程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德育教学原则,更注重分组教学和因材施教,在课前和课后环节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课中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发表观点,体现主体性;更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激发,在课堂交流互动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增强学习内驱力,启迪学生智慧。

四、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教育课例设计

(一)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

本课例以高校大学生为授课对象,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德育教育,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诚信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善于交流、善于接纳新事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等特点。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促进学生持续坚定地践行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对诚信课程的兴趣,增强诚信课程学习内驱力。

(二)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

本课例选用了“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开展课程教学。“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集课堂点名、课堂互动、作业管理、资源管理、讨论答疑、考核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操作系统限制,使用方便。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讲述法、讨论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恰当结合,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通过丰富的资源支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课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视频、音乐及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应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投票、发弹幕等功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之中,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五、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教育课例实施

(一)实施过程

1. 课前

分析学情,发布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备课,并通过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发布任务,让学生自由分组认领课前作业;学生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组内共享信息,完成课前作业任务。课前预热作业具体安排情况见表1。

2. 课中

(1)创设情境,启发设疑。教学过程中采用音乐导入,将课前环节学生自己二次创作的歌曲现场弹唱。学生以郝云的《突然想起理想这个词》为母版进行改编,以风趣幽默的歌词和轻快活泼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气氛。随后,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设计了四个有趣的问题,并启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投票功能进行现场互动:

“假如让你穿越到高考前一周,你会背下试题的答案吗?”

“靠着这些答案,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你偶然间得到了件隐身衣,请问,你会使用隐身衣,悄悄走进女神或男神的宿舍吗?”

“假如你发现睡在你上铺的兄弟或姐妹,是靠着答案跟你同校,靠着隐身衣搞定了你的女神或者男神,你会举报吗?”

“假如你发现,你的室友甲靠着背答案跟你同校,你的室友乙举报了甲,他俩的行为哪个更令你不齿?”

(2)情境模拟,再次设疑。现场互动让学生兴趣大增,之后简单回顾了在课前让全体学生预习的电影《夏洛特烦恼》,并在课堂上用较短时间(约5分钟)和学生一起重温这部集合了屌丝男逆袭、穿越、死而复生等各种人生体验的电影,抛出一个更加深入的诚信问题:

“假如,你就是电影中的夏洛,面临着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一觉醒来,回到残忍不堪的现实。也可以选择在梦中不再归来,继续维持名不副实的乐坛老大的地位。当然,我们把电影中那些烦人的艾滋病和劈腿环节都给你免了。请大家和自己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你是选择回去还是一直沉浸在梦境中?举蓝色手牌代表选择回去面对不堪忍受的现实,举红色手牌是留在梦境。”

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深入思索,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弹幕”表明自己的立场。

(3)案例分析,讨论答疑。通过前面的情景设疑,学生求知求真的渴望被充分唤起,此时,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

“有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孩子的亲人是告诉他:‘你妈妈去世了,她现在在天堂,但是她一直在关注着你、祝福着你,但是去世就意味着妈妈不可能再回来了。还是换一种说法:‘你的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等你大一些,她就会回来。同学们觉得哪个方式更有利于这个孩子心理健康?”

教学中应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弹幕”和投票功能进行现场互动,最后教师分享见解。

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出很大的分歧。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关于“诚实与勇气”的测试。数据来源是一组对失去母亲的孩子成长中的对比调查,很多人认为孩子年幼或许承受不住现实的打击,认为那些一开始就听到残酷事实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但事实却是这组中大部分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而另外一组活在谎言中的孩子反而有很多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强迫症、神经官能症等。因为,虽然别人不断告诉孩子善意的谎言,但他们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来推翻他们听到的谎言。这让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面对还是该逃避,他们就这样被困在这个谎言中无法自拔。相反,那些知道真相的孩子,他们的哭闹是被理解的,他们的伤痛是被认可的,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安慰,这反而能够让他们有力量走出伤痛、健康成长。

(4)播放视频,总结答疑。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诚信的定义和边界,并且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录制了15名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一对一采访视频,在诚信课上播放给全体大学生看,小学生在这个两难问题上的表现非常有趣而感人。视频展示后,我们组织了关于改编版本的“海因兹偷药”的现场辩论,学生激扬的风采、深入的思考激起了在场全体学生的阵阵掌声,更激发了他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热情。课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采访视频和大学生现场辩论是整节诚信课最有记忆点的部分。辩论后继续运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投票功能,让全体学生对这个问題进行表态,辩题是:“如果你的妈妈生病了,生命垂危,有一个医生有能够治病的药,但特别贵,你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医生又不肯降低价钱卖给你,想得到这种药救妈妈只能偷,你会偷吗?为什么?”

经过辩论学生发现,诚信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偷,放任母亲病死;偷,便陷入了不诚实甚至违法的境地。一方学生提到,考虑到偷药的社会影响,如果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去偷、去抢、去杀人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乱套了,所以这个药是不能偷的。另一方学生提出,法律从来都是社会的最低标准,只有没有道德的人才需要用法律去约束。衡量这个故事的两方,一个是一名见利忘义的商人的个人财产——药,另一个是至亲母亲的生命,对比财产和人的生命,认为生命的价值远大于个人财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偷窃是不合法但是合情的。在这样极端的情景下,应该优先保全的是“生命”。因而反驳对方同伴的观点,主张偷药,但是救完妈妈以后就自首,先救人再接受法律的惩罚。

学生在辩论阶段的表现非常精彩,辩论环节后还设计了平台互动弹幕和现场发言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为教师在这个环节后总结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创造了绝佳时机。

3. 课后

任务发布,个别辅导。为深化学生对诚信的理解,课后安排了如下作业:

请以“诚信”为主题,自由创作一份作品。作品可以是文字随笔,可以是绘画作品(拍照上传),还可以是创意设计(图片、视频皆可)。

教师通过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收集和统计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情况,并积极与学生沟通,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实施结果

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1.6%的学生愿意主动选修诚信课程,有49.7%的学生认为诚信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在诚信课程学习之后,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愿意主动选修诚信课的学生上升为32.4%,有89.2%的学生认为诚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前后两次的问卷显示,学生对诚信课程更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主观上认为诚信课程提高了自己的诚信水平。

六、总   结

上述高校诚信教育课例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对智慧课堂环境下高校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前根据学生兴趣分层设计课程作业,课中应用设备构建智慧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对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对诚信话题充满了强烈的求知心理,有的学生对这一话题完全没有进行过思考,也毫无兴趣。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差别分层设计作业。线上发布个人必做作业和小组选做作业,让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申请参加小组作业,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互动模块,将学生手机、教师电脑和课堂投影连接起来,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上通过“弹幕”发表意见,教师可以通过屏幕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包括匿名开放题、投票题、拍照上传答案题,形成了一个及时互动、有效联结的课堂环境。此外,教师在线上提供学习资源,将课程的方案、教程等资料上传至平台,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所获得的资源上传平台,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资源。

二是让技术深度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美德从产生德行的真实情景中抽离出来,被抽象为一些榜样、理论和概念口号。而在上述高校诚信教育课例中,应用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辅助教学,该平台集课堂点名、课堂互动、作业管理、资源管理、讨论答疑、考核评价等功能于一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课堂设计和与之匹配的技术支持,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与课程教学恰当融合,从而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被激活”“被赋能”的主动状态中。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基于智慧课堂的高校诚信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技术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有利于促进诚信知识向诚信行为的转化,能够为高校诚信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7):14-19.

[2] 吳晓如,刘邦奇,袁婷婷.新一代智慧课堂:概念、平台及体系架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3):81-88.

[3] 刘邦奇,李新义,袁婷婷,董晶晶.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85-91.

[4] 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5] 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Abstract] Hones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Hones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only transferring the knowledge of honesty, not solidifying the integrity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classroom, design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distributed cognitive theor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eaching mode of honesty course in smart classroom.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hones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words] Smart Classroom; Honest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智慧课堂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