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序设计让美术基础课程素描焕发生气

2019-10-08安青山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描教学

【摘要】传统上,教师在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时候,一般沿用的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是:几何体——静物——风景、人物。这个方式遵循了认知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规律。但换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发现它所传达的教学思想有一些先入为主,无法体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是该教育教学思想在新教育教学理念背景下凸现出来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该对这三个教学过程进行一个重新的排序,更能够体现探究性的特点。即按照这样的顺序:实物、风景、人物——几何体——静物、风景、人物。旨在体现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调动积极学习的态度。

【关键词】顺序  美术基础课  素描  教学  焕发生气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J2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196-02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一般都遵守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很多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很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认为只有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渐趋复杂的知识。传统上,中国现行美术学科的教学也遵从了这一原则,比如很重视绘画基本功素描的学习。正如美术教程里描述的那样:“素描学习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①。

在正式开始绘画学习的时候,教师教习绘画的第一个阶段一般都是从素描入手开始的。而扎实素描基本功最先又得从学习几何形体入手,为的是培养学生塑造形体的体积意识,从几何形体的塑造开始学习正确塑造形体的科学方法。等到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掌握了对几何形体的塑造以后,接下来才开始接触到静物,让学生面对实物以几何形体塑造的思维完成对静物实体的造型。为开始学习更为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比如风景、人物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等到学生掌握了以几何形体造型思维对静物画的描绘以后,教师又开始讲授以几何形体塑造思维为现实世界里的物象造型的任务。简单地总结一下,传统上,教师在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时候,一般沿用的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在模式是:几何体——静物——风景、人物。

正如《美术选修教程》里描述的那样:“当我们刚开始写生时,对对象还只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印象,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初步的粗浅的印象上来作画,就会被对象表面和偶发的细节所迷惑,抓不住本质特征因素,主次关系,使你无法深入下去,有时会使你产生一些错觉而造成画面的种种错误”①。这段理论论述强调的正是美术的学习要遵从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被奉为美术教学的圭臬,是多年来在美术教育上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一條成功经验。

但是在日益变革的新理念下对它思考,发现它所承载的教学思想仍是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无视对象表面和偶发细节的迷惑正是启迪和引发智慧火花的要害,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是一种拦截,是该教学理念在新教育教学理念背景映衬下凸现出来的消极因素。

新课程标准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迪智慧、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他既不是对传统循序渐进的理论的完全颠覆,反而以灵活、科学的实践精神丰富了传统教学理论。

钱理群讲过:“教育难,难就难在回到常识”③。是指好的教育要遵从人的本心,从认知常识的角度拓展开来,把复杂的教育做成常识认知一般。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几何体对从美术视野初认识世界的学生来说是抽象、无生命和缺乏生活的东西。学生很难把它和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产生兴趣,必然需要老师解释,即便是解释后也会陷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迷境,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追寻答案,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点拨,也就是启发,可能才是水到渠成的方式。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④。这段论述说明了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被抑制,但在新课程理念下进一步被激发出了活力。

启发式教学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激活启发式教学的能量,对以往的三个教学环节须进行一次重新的排序,更能够体现探究性的特点。即按照这样的顺序:实物、风景——几何体——静物、风景、人物等(这里的“实物”主要在表达的准确性而言,主指比静物更为单纯的物象,或者可以理解为简单静物,是针对初学者的接受性而言的)。

只有鲜活的生活才是有生命力和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艺术热情的存在。先让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入手,是我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后所持的一个观点。不能认为学生没基础不会画,就必须从所谓最简单的静物开始,那样恰恰把学生引入了像石膏一样呆板、坚硬的歧途,也最终造成传统素描体系被视为钳制思想,导致艺术缺乏创造精神、陷入陈式化而倍加质疑的根源。所以,在艺术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善于从通常解读的另一个角度看就必然会有新的发现。

静止的物象就沉淀着活生生的生活,有吸引力,也相对较为单纯,有利于初入门的学习者尝试。先从简单静物,即实物入手,再接触一下风景或人物,不在乎学生表现到什么程度或能不能很好地把它表现出来,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以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把眼前的对象表现出来,当学生在表现物象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的时候,比如让他们画的画和优秀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差距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寻求更好地表现物象的求知欲,很容易对正确观察物象、正确表现物象的方法产生兴趣。这个时候,老师顺势而为,开始引入几何形体的学习,开始科学谨严的素描造型的教学,正好事半功倍。

内因永远是引起事物变化的依据。在内在需求驱动下,远远比机械地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正如食物对于饥饿才真正产生意义和作用一样。接下来自然要进行几何形体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几何形体的塑造,体会几何形体的表现对于塑造形体的意义,这样效果一定更加显著。当他们在思考和照应中掌握了几何形体的造型以后,再让他们接触静物和风景的写生,他们就很容易在塑造形体的时候把几何形体的意识渗透和贯穿进去,自觉自发地思考形体塑造的有关问题。当在塑造实际物象的时候能把几何形体塑造的方法自由随意地加以灵活运用和表现的时候,那么用正确的绘画手段造型的目的就实现了。

这就是我在日益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背景下,对貌似显得陈旧的美术基础课素描教学所做的一些改造性思考。

注释:

①《美术选修教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③《钱理群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

安青山(1965年-),男,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美术学科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美术教育三十多年,在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多次获奖。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各级美展,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和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幅)。历年来辅导百余名学生考入各大高校。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素描教学
初夏素描
素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凡·高的早期素描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