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研究

2019-10-08宋忠贤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学方法

【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在“互联网+”教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增加视频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期最终到“互联网+”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方法  教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166-02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逐渐开始探索新型的讲课方法和讲课类型以及培养人才的新模式[2]。河南城建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为更好地适应 “互联网+”形势下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学院在课程传授以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改革,为寻求最佳教学方法,我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专业外语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教学现状

1.内容繁多、教学学时短

“专业外语”是学生接触环境工程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理论上不同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对学生学习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参考书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我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该门课程理论教学为16学时,其中放假往往会冲掉2~4学时,实际总计12学时左右。但是,该门课程总计16单元,每一单元均有课外阅读材料扩展,导致学生一致反映教学课时太少,导致教师授课进度过快,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相关专业知识。

2.教学模式单一

上专业外语,更多的教师一般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由于“专业外语”课程中设计到很多新的污水或大气处理新技术,再加上一些专业词汇,使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仅仅有教师讲授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没学会,甚至连基本的英语单词都没有掌握。

3.实践环节薄弱

“专业外语”基本单纯的以理论为主,很少有实践环节,且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不能快速的读懂其含义,需要借助相关软件或者词典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就意味着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好这门课程。而“专业外语”又不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因此,“专业外语”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专业外语”内容分散,知识点零碎。因此,上课前教师提前备好课,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课下预习完成。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体系:重点讲解污水处理或者大气污染控制新技术和新工艺,一些传统的处理技术和工艺不花较多时间讲述。

2.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以“唱独角戏”为主进行讲解,我开展了互动式教学模式来授课,效果不错。我采用PPT模块、提问环节、学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的模式来开展这门课。我会先把重点知识摆出来,然后我开始提问,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我来总结,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我的授课过程中,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此外,每一次上课前,我会预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大声背诵新单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内容,还能驱赶学生的困意,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显著改善了课堂氛围。

3.视频教学模式

在“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中,我开始引入计算机的功能,将一些新的处理工艺或者技术以短视频的方式播出,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另外,讲一些关于考研的视频,对即将考研的同学也是一种鼓励。还有一些关于情景对话的视频,也会选择性的播放,以期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热情。采用视频教学,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具体可见的实物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认知与理解,还能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更应注重利用互联网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该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而又科学的工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应开放视野,合理利用互联网,把科学问题转化为可触摸化、可视化,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所学内容,使他们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周远松,易红宏,唐晓龙,汪群慧.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7(12):19-21.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作者简介:

宋忠贤,博士,河南城建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