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08任志杰
任志杰
【关键词】 写作教学;教学效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21—01
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写作能力偏低,语文教师对如何开展写作教学深感困惑。有的教师强调要多阅读、多借鉴;有的教师认为要多写、多实践;还有的教师则强调写作理论学习和写作模式的培养等。以上做法不无道理。作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写作的本质来谈谈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攻方向,从而为改变中小学写作教学现状、提升写作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供一些思路。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写作课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叙事状物、表情达意能力的课。笔者认为,写作不仅包括执笔前的观察积累、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表达后的修改润色,其中还隐含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微妙甚至有些神秘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在写作过程中无所不在,涉及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润色修改诸方面。从观察到写出文章,还需要经过多道程序,而思维是必经的通道和桥梁。先对掌握的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主题,再根据主题去把有关的材料组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是写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带着同一个班的学生到某地进行调查采访,采访所得的材料大致相同,但学生写出的作文却有高下优劣之分。研究其“奥秘”,主要还是表现在思维上。由于很多语文教师对写作的本质认识不清,在写作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片面的做法:过于注重前人大家的范文,写作教学处于静态的研究上;一味地强调模仿,不断出示范文,造成学生取材“一窝蜂”,表达雷同;一直在字通文顺、写作方法上兜圈子,作文设计、单项练习从技巧方面考虑得多,在思维训练上考虑得少,使学生对写作课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思维枯竭、构思平庸;以教师自身的思维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划线,与己相同的给高分,越雷池半步的给低分甚至不及格。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写出的也多是“八股文”。因此,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学生思维的训练,关键是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其作为主攻方向,这样整个写作教学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二、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对策
1.转变写作观念。一谈到写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各种教材及语文教师几乎都这样认为:通过讲授基础写作与语文基础知识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和一定的词章修养。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起点太低,有点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从长远来看,写作课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改变学生习惯性的、封闭求同的思維模式,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口,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根本目的,对写作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各种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进行系统训练。长期以来,教师对把握写作本质这一问题大都不太重视,这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写作训练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往往是讲授什么文体,就让学生写什么文章,做什么练习,四面出击,没有章法,虽然功夫下了,时间花了,精力投入了,但收效甚微。写作是思维的艺术,因而写作训练也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进行统筹安排,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克服惯性思维,诱发其创造性思维上。这样,在学习每个章节、每种文体时,就能从各个方面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起来,学生的写作会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各种优秀习作也会应运而生。
3.教师多参与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下水”尝试,写作的苦衷,其中的难点与重点就很难体会到、把握住,讲授专业知识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因此,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外,还要多参与实践。通过实践,破除封闭求同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样,自身的素质提高了,也能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定会培养出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作者。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其出路在于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只有搞清写作的本质,才能目标明确、方向清楚,进而引发教学方法的变化,给写作教学注入强大的活力。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段的不同、学生年龄的不同进行科学统筹,切忌剑走偏锋,从而得不偿失。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