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表演游戏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2019-10-08林晨曦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表演游戏小班生活化

林晨曦

【摘要】从小班表演游戏“生活化”进行观察思考,结合日常带班的切身感悟,分析幼儿园表演游戏生活化的功效所在,倡导表演游戏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學校,教学做合一”。生活中藏着无数的教育因素,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经常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启迪他们的智慧,对于年幼的、感性的、尚无较强学习系统学科知识能力的小班孩子来说,生活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大课堂。在表演游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挖掘生活中可表演的素材,让孩子自己成为表演游戏的主人,努力使游戏生活化。

【关键词】小班  表演游戏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07-02

表演游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表演游戏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想象和创造中带给孩子们快乐而美好的生活体验。

一、表演游戏主题的选择与改编

小班幼儿的思维以感觉运动为主,他们的语言发展仅仅处于简单句阶段,能用基本的主、谓语讲清自己的想法,但语言还远远不够丰富和完善。幼儿的大部分表演游戏来源于故事、童话等文学作品,在选择表演游戏主题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游戏题材生活化

1.与家长、幼儿交流,填写调查问卷,确定表演主题。

根据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在观看动画片时,多数幼儿能跟着片子表现人物形态、动作等。由此引发我班更改表演主题,从幼儿出发,发掘幼儿活动兴趣点,开展表演游戏活动。请家长与幼儿商议后,共同填写幼儿喜爱、适于表演的动画片。经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得知:爱探险的朵拉5票,熊出没12票,喜洋洋与灰太狼9票,白雪公主5票。

幼儿的表演作品是需要正能量的,且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以扮演的角色。故事可以适合全班表演,也可以分组表演。《熊出没》的角色较少,且总是破坏的行为,不能促进幼儿正向发展。《喜洋洋与灰太狼》故事情节丰富,角色多且幼儿熟悉。

经过对表演游戏调查表的统计及筛选,与幼儿商议后,我班此次表演主题定为:喜洋洋与灰太狼。

2.与幼儿商讨表演内容。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发地乐于表现活动,表演方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与幼儿商量表演内容时,他们时不时地说起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最为开心和喜爱的是炸灰太狼时灰太狼说“我一定会回来的”。表演游戏的主人是孩子,由此引发我改编故事情节和对话,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对话、情节生活化

小班幼儿对表演游戏的目的性不明确,游戏情节单一。他们喜欢简单、机械地重复故事中的主要对话。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它们不能完整地认知整个故事,而只对自己感兴趣得某个片段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基于小班孩子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重在尝试、参与,我尝试与幼儿一同观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发掘剧本内容,并创作适于我班表演的剧本。

1.《喜洋洋与灰太狼》第一次剧本如下:

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

美羊羊:“大家好,我是美羊羊。”

懒羊羊:“大家好,我是懒羊羊。”

沸羊羊:“大家好,我是沸羊羊。”

暖羊羊:“大家好,我是暖羊羊。”

羊村长:“大家好,我是村长,对付恶狼有妙方。”

灰太狼:我叫灰太狼!我最喜欢吃羊!

喜羊羊:你要吃我们,没那么容易!我送你一件礼物!给你!(炸弹)

灰太狼:我一定会回来的!!

(1)活动反馈

对于幼儿来说,重复的语言会降低表演的难度,增强在表演中的控制感,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乐趣。第一次表演游戏,大部分孩子可以熟知改编的故事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他们乐于学习对话,尝试全班集体表演故事,现场气氛浓烈,兴趣点高。从活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改编的剧本是有效的,是孩子们易于接受。

由此引发我进一步思考:孩子们已经较熟悉对话内容,如果接下去的活动没有任何改变他们还会感兴趣吗?没有任何改变,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吗?……

(2)生成活动

我萌发了改编第二次剧本的念头,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自己,能力较弱的幼儿也可以用第一次的剧本。由此生成一次谈话活动——《我会说“长句”》,其预设目标:

A.丰富幼儿词汇,引导幼儿说“长句”。

B.从幼儿第一次表演动作,产生语言。

在语言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能用自己熟知的形容词描述羊。

2.《喜洋洋与灰太狼》第二次剧本如下:

喜羊羊:“大家好,我是一只聪明的喜羊羊,我爱吃青草。”

美羊羊:“大家好,我是一只漂亮的美羊羊,我爱吃青草。”

懒羊羊:“大家好,我是一只慢悠悠的懒羊羊,我爱吃青草。”

沸羊羊:“大家好,我是一只黑黑的沸羊羊,我爱吃青草。”

暖羊羊:“大家好,我是一只可爱的暖羊羊,我爱吃青草。”

羊村长:“大家好,我是村长,对付恶狼有妙方。”

灰太狼:我叫灰太狼!我最喜欢吃羊!

喜羊羊:你要吃我们,没那么容易!我送你一件礼物!给你!

灰太狼:我一定会回来的!!

(1)活动反馈

在一次自由活动中,一位小朋友偷偷告诉我,我还想当小灰灰……表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表演游戏的‘作品不仅包括故事,也包括幼儿自己续编、创编的故事”。

(2)进一步提升剧本

从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对话及与我的交流中引发第三次故事改编重点:增加角色,那么需要增加哪些角色呢?生成的集中教育活動中产生了谈话活动——《增加角色》,其预设目标:

A.幼儿大胆表达需要增加的角色;

B.尝试扮演增加角色。

3.《喜洋洋与灰太狼》第三次剧本如下:增加人物:小灰灰、红太狼

小灰灰:“我是小灰灰,是灰太狼的小宝宝。”

红太狼:“我是红太狼,哎呀我好饿了!灰太狼!你还不去抓羊,我饿死啦!”

喜羊羊:你要吃我们,没那么容易!我送你一件礼物!给你!(炸弹)

灰太狼:我一定会回来的!!

二、表演游戏材料的选择

1.材料制作来源于幼儿园

游戏需要什么材料?哪些材料可以自己做?怎么做?这些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来布置。教师精心准备的表演材料,在游戏中并未发挥材料的实用性。而教师鼓励幼儿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实现资源的互通性,并且在游戏中幼儿也非常满足表演,满足对情境的创设。

2.材料制作来源于家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中,愿意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在一次自由活动时间,几位幼儿仍在表演着《喜洋洋与灰太狼》,与表演游戏中有几分相似却又有几分不同之处。在与他们聊天中得知,想要制作表演道具,丰富表演情境。

三、表演游戏生活化的尝试引发几点实践心得

1.尝试与孩子们共同制定表演主题,表现的积极性和兴趣点也明显增强。游戏主题从幼儿生活中来,游戏对话依附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体是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发掘剧本内容,从幼儿的能力丰富剧本内容,从幼儿的表演增加剧本角色。幼儿是喜欢的,是愿意参与游戏的,是乐于参加表演的。

2.尝试表演游戏生活化,主题是幼儿喜欢的,内容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通过一次次生成性的活动,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提升的需求,再通过教师的灵活改编,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求,此次活动延展到五次,幼儿还是满心欢喜地表演。

3.尝试表演游戏生活化中,表演道具也多是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制作,与家长共同创作,可以是建构活动中、自由活动时、区域活动中制作……表演游戏时,幼儿更加爱护,表演也更加投入,教师也渐渐退出“缝补匠”的行列。

猜你喜欢

表演游戏小班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