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睡觉当小事
2019-10-08梁明
梁明
睡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睡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甚至还影响人的心情、容颜、同事关系、夫妻关系。
关于睡眠,人们有很多规律性的认知,比如早睡早起好、睡足8小时好、午睡小憩好。可有些人却觉得,睡懒觉舒服,早起毀一天;睡午觉头晕,影响晚间入睡。事实是这样吗?
睡眠是个人行为,时间不必一刀切
人体自身调节睡眠和清醒状态依靠两个系统:一个是昼夜节律调节,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一个是睡眠稳态调节,也称睡眠压力调节,比如很累的时候我们就会想睡觉。
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刺激视交叉上核的神经细胞,会调节体内的一系列生物活动:褪黑素分泌减少、皮质醇分泌增多,从而使人保持警觉、清醒;而太阳落山的时候,视交叉上核又会传递夜晚来临的信息,褪黑素分泌增多、皮质醇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困意。
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许多基因和昼夜节律有关,这些基因会造成人们睡眠习惯的不同,比如有人爱早睡早起,有人偏爱晚睡晚起;有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还有人每天睡4~5个小时也照样头脑清醒。这些习惯很可能不是后天养成的,而是天生如此。
其次,外界环境和因素对于睡眠的影响不容小视。比如环境的亮暗、冷暖、干湿、安静或嘈杂等,出差、考试等压力,或者运动、社交、喝咖啡、茶等,都会对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外界环境与人体内调节时间差异过大时,人的睡眠就容易出问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倒时差。尽管生物钟说,天黑了该休息,但是时差综合征患者依然难以入眠,导致晚上精神、白天想睡。
所以,睡眠的核心是规律和质量。人们到底要在什么时间睡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好,不用太焦虑和刻板。同时,也不可能一刀切地都必须在子时前睡着,否则那些需要值夜班的人该怎么办?比如医生、军人和保安。
古人提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符合大多数人的生理规律的,但作为现代人,只需要按照自己舒服并且合理的作息方式,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就好。
午休不一定要睡觉
近些年,人们非常推崇古人的“子午觉”说法,午时睡一觉是很多人追求的养生法宝。
的确,中午休息一会儿,能让人放松,紧张了一上午的神经可以得到舒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适应午睡,有人觉得,午睡起来反而恶心难受,有人表示中午睡了,晚上迟迟不能入睡。
这类情况,有可能是午睡时间过长或者睡眠程度过深导致的,健康人的睡眠过程是这样的:在经历5~15分钟的潜伏期后开始进入浅睡眠,然后再经过30~60分钟以上的时间进入深睡眠。因此午睡30分钟即可,不宜超过60分钟,否则会释放睡眠压力,干扰夜间睡眠质量。
而且,如果决定保持午睡习惯,最好持之以恒,每天定时定量,否则午睡不规律也会扰乱生物钟,反而对健康有害。
其实人们在单位,不一定都具备午睡的条件,午休时间选择打盹小睡、静坐养神、散步瑜伽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都能达到休息的效果。
总之,人体需要规律的、足够的睡眠,但具体怎么睡,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没必要一定“向别人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