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硝烟散去忠魂在

2019-10-08陶永喜

民族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粟裕

陶永喜

8月的辽西大地骄阳似火,碧空如洗。翠绿翠绿的芦苇荡,蓬蓬勃勃,绵延天际。茂盛挺拔的玉米林,如齐装待发的士兵,威风凛凛。

怀着朝圣的心情,我们走进了黑山阻击战旧址、塔山阻击战旧址、辽沈战役纪念馆……

1948年4月,冬季攻势结束。东北战场上,敌我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97%的土地和86%的人民。国民党东北“剿总”部队的实力已大大减弱,总兵力下降到55万人,被分割、孤立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狭小地区。国民党国防部与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场的想法有分歧。东北蒋军已处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犹豫观望状态。与其相反,我东北人民解放军日益壮大。在冬季攻势结束后,经过调整补充,兵员充足,装备改善,总兵力已达100余万,占有较大优势。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东北“剿总”部队的大决战开始。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10月5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首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进驻锦州西北牤牛屯。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依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确定的“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 的作战方针,在黑山地区同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展开一场英勇顽强的阵地阻击战。10月23日,战斗打响。24日,敌人以5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我阵地全线猛扑。“101”高地遂成为敌我争夺焦点。刹那间,硝烟弥漫,钢铁倾泻,炮声震耳,弹雨纷飞。阵地上,弹坑累累,焦土堆堆,草木烧光,工事尽毁。东野十纵二十八师担负“101”高地阻击任务。全体将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武装到牙齿的廖耀湘兵团,万众一心,立下“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在凛冽的寒风中,身着单衣,奋勇抗击,前仆后继,血洒山头。下午3时左右,敌人经过兵力调整,向“101”高地发起第四轮进攻。在猛烈的炮火轰击配合下,两个营的敌军(由青年军官组成的“效忠党国先锋队”)向山头爬来。“101”高地上,经过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工事已损毁大半。面对成倍的敌人,二营的指战员们英勇还击,奋力杀敌。四连一排只剩下5名同志,子弹、手榴弹打光了。排长李永发一跃而起,端起刺刀,大吼一声“冲啊!”带领战士杀入敌群,和敌人展开白刃肉搏,他们一连刺倒10几个敌人,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在三天三夜浴血鏖战中,101高地被炮火削去两米,阵地曾两度失守。二十八师师长贺庆积将军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25日)暮色中,我同八十二团的领导登上了硝烟弥漫的101高地,在一簇簇燃烧的火光中,我看到的是一幅难以描绘的残酷场景。硝烟拌和着焦土的气味刺人肺腑;堆积式工事已被夷平,在大大小小的弹坑里,散落着炸碎的木块、草片、麻袋;血肉模糊的尸体漫山遍野,目不忍睹……很难想象我们的战士在这里经受了什么样的考验,也许,只有数字能说明战斗的激烈程度,那就是猖狂的敌人平均每天要向这座高地发起近10次攻击,丢下数百具尸体,我们每天在这里伤亡1个营的兵力,消耗10万余发子弹。

静默肃穆的“黑山战役烈士之墓”,安葬着746名革命烈士忠骨。“功昭日月,气壮山河”。他们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黑山大地。公墓南侧耸立着高13.5米的纪念塔。塔身正面是“黑山阻击战烈士纪念塔”。塔身北面是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烈士名录、纪念碑碑文,庄严屹立,供人们瞻仰祭奠。在“ 101”高地战场原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后代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猛进精神永存”六个血红大字,遒劲有力,炫目生辉。

城北高地有座建筑精美、风格别致的天主教堂,这里是当年十纵二十八师指挥所所在地,纷飞的炮弹曾在高耸钟楼上留下伤痕。登上教堂塔顶,极目远望,“101”高地,这座被炮火炸得遍体鳞伤的土石山,已覆盖上一片葱郁的松林。在这块人烟繁茂、草木葳蕤、庄稼碧绿的黑土地上,战争的创伤,早已平复,烈士们的英灵长存。

黑山阻击战,我英勇之师,将士同心,军民协力,用血肉之躯守住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的妄想。黑山阻击战的胜利,为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保存着一棵躯体皲裂的枯树。当年塔山阻击战中,这棵树曾为人民解放军战士挡住许多枪炮,而被命名为“英雄树”。英雄树残留着许多枪眼和弹孔,它浸染过烈士的血迹,虽然干枯了,却始终没有腐朽,仍满身浩然正气,让人顿生敬畏。在这里,还陈列着一份沾着血迹的“立功计划书”,是“八九团三营七连二排八班”祝万平、全兴山、金龙石、孙永学、高承权、赵文九、张英发、杨连玉、宋禄、尹正善等10名战士同立,时间是“一九四八年六月x日”,“立功计划书”从“战斗上”、“克服困难上”、“巩固部队上”、“群众工作上”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要求。他们遵循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他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在英烈馆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是那么鲜活生动,这些烈士中,有许多是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英雄。

为实现中央军委迅速攻克锦州的命令,东野第四纵队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阵地。1948年10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每天集中3—5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和军舰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轮番攻击。第三十四團指战员凭借临时构筑的土木工事,,发扬人在阵地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国民党军展开反复争夺。工事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修复。前沿堑壕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的连伤亡大半,仍以一敌十坚持战斗。子弹、手榴弹打光,就用石块还击,甚至肉搏。10月13日,警卫连班长张永昌打光子弹后,率全班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不幸壮烈牺牲。经过六昼夜激战,第三十四团指战员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先后打退敌人几十次集团冲锋,守住了阵地。第三十四团被纵队授予“塔山英雄团”光荣称号。张永昌也被誉为“钢铁战士”并授予“毛泽东奖章”。

塔山阻击战,当时人民解放军不仅人员少,且地形上不占优势,这一仗能打下来是一个奇迹,是历史上不可复制的战斗。有钢铁般的意志才有钢铁般的阵地,这一仗打的是士气。

战后,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说:没想到他们打得这样好,打的是政治仗啊!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荣桓说:塔山这个仗啊,锦州这个仗啊,的确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打到敌人真正的要害处,敌人必然要在垂死中挣扎,尽可能集中他们所能出动的兵力与我决战,以图破坏我们这个勇敢的作战计划。我们在历史上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仗。……经过这一仗的考验,可以说我军的战斗力已发展到了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新境界。

10月26日至27日,东野六纵在黑山励家窝棚一带“浴血顶住十万兵”,协同野战军主力全歼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廖耀湘兵团。26日拂晓前,六纵十六师四十六团前卫部队与敌军遭遇。敌强我弱,眼看战士一个个倒下去。团长吴纯仁和政委张天涛当即组织四个连的兵力外加一个机枪连、三门迫击炮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在攻打一座孤立房屋时伤亡较大。一个叫吴贵的战士,用刺刀捅死四个敌人,最后他紧紧抱住一个敌人,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以伤亡数百人的惨烈代价,终于抢占了励家窝棚,全歼敌人一个营。二连指导员孟贤学率二排战士追歼顽敌,直到全部壮烈牺牲。团政委张天涛,营长何仑元、贾连科,副营长李永祥也英勇牺牲在战场上。

东北野战军攻锦打援,国民党军东西对进。锦州攻克,国民党军东进兵团被阻于塔山,未能前进一步,西进兵团徘徊于彰武、新立屯,陷于无用之地。

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哀叹: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断了。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国共两党的力量发生巨大改变,成为“新中国的曙光”。

初秋的江淮平原,石榴泛红,芝麻飘香。我们一路走访一路思考,继续洗礼补钙、淬火加钢。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冀鲁民歌风味的歌曲在解放战争时期广为传唱。截至1948年秋,解放区的面积已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1.68亿。中共中央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全国有1亿人口的农村实行了土改,解放区的土地革命基本完成,实现耕者有其田,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持战争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强,解放军的队伍不断壮大。而国民党官僚阶层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乘机大发国难财,国民党自上而下腐败成风。同时,派系斗争日益激烈,矛盾日趋加深,各地方实力派反蒋呼声越来越高。为解决国民党政府财政赤字,蒋介石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搞币制改革。但不到三个月,就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币制改革宣告失败。国统区物价飞涨,人心浮动,社会动荡,罢工、罢课、罢市此起彼伏。

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几个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与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指挥员反复磋商,听取作战意见。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三次建言,就作战重点和战略决策提出建议,最终得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采纳。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华野向黄百韬兵团出击开始,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杜聿明被获而胜利结束。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伟大战略决战。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60万人,同装备和数量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刘峙、杜聿明集团80万人进行了66天的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集团于陈官庄,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

斯大林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很好,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60万战胜80万,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圩战场,在临涣镇文昌宫、小李家、蔡洼等总前委会议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场的热血故事以及战争背后的动人事迹仍在广泛流传。

淮海纪念馆,有一处人民支前体验区。陈列着江淮大地随处可见的碾子、磨盘、小推车。淮海战役期间,淳朴的老百姓就是用这些工具碾磨粮食,用小推车把粮食拉到前线的。“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当时百姓全民支前、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淮海战役前,中原军区颁布了禁止无价排差的布告,并详细规定了用工的支付费用。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解放战争就成为了人民保卫土改成果的战争,人民把支援前线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有一组数字可见当时人民群众支前的壮阔场景:淮海战役期间,动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1万辆,挑子30.5万副,担架20.6万架,粮食9.6亿斤,牲畜76.6万头……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推着小车、抬着担架毫无畏惧,激情澎湃,在炮火中穿行。支前的民众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汇成了摧枯拉朽、埋葬旧世界的滚滚洪流。

所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语)

“军民一家十分亲,军爱民来民拥军;见面争着去慰问,小孩拉衣不离身。”“参军家属真光荣,大人小孩受尊重;缺米没柴给补助,收获种地来帮工。”这是当年老百姓喜欢传唱的歌谣。

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馆内陈列着 “邵大妈送儿上战场”、“邹允年舍命救伤员”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血染的人桥”故事感天动地。潘桥村有一座铁路桥,铁路桥横跨不老河,长约百余米,是我军从台儿庄南下包围黄百韬部的必经之路,我军指战员和车辆正源源不断地经过此桥奔赴战场。国民党军出动了十多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大桥被炸垮了三孔,部队前进受阻。在邳县党组织的带领下,潘桥、汪场等周边二十余个村子的群众,闻讯而动,扛门板、抬木棒,冒着敌机密集的轰炸奔向潘桥。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修桥几乎不可能,而部队又急需过桥!情急之中,几十名青壮年肩扛门板、木棒,冲过去站在了被炸毁的桥下,架起了一座人桥!战士们从“人桥” 上快速通过。敌机还在在扫射、轰炸。枪声、爆炸声响成一片。“人桥”却岿然不动!有人受伤了,马上有人去替换,有人牺牲了,立即有人接替,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不老河。大家伙抱定一个信念,部队的前进不能停!11月,天气寒冷,夜里河水刺骨,老人们熬好姜汤、温好酒,给桥下的勇士暖身子。就这样,人民群众用肩膀扛起大桥,坚持了一天半时间。在这场斗争中,邳县有十几个民工伤亡。人民群众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用血肉之躯扛起了子弟兵前进的步伐。

12月11日,在围歼黄维兵团的西马圩子战斗中,中野三纵十九团十连从侧翼插入纵深,占领了西马圩子通往小马庄的一段交通沟,切断了敌援兵必经之路。盘踞西马圩子的敌十八师五十二团拼命反扑,小马庄的敌人也像潮水一样涌来,妄图拔掉插在他们心脏上的这把钢刀。十连腹背受敌,子弹、燃烧弹,火焰喷射器打得阵地上到处都是烈火浓烟。在这几十米的交通沟内,十连勇士们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连长、指导员在激战中牺牲,全连伤亡过半。阎世华挺身而出,代理指挥,组织剩余人员继续战斗。伤员上了,卫生员上了,炊事员抄起扁担上了!他大声激励战士们:“宁肯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子弹、手榴弹打光了,他率领战士跃出战壕,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抓起铁锨砍,消灭了突入阵地的敌人,守住了阵地。后来敌人灭绝人性地使用了毒气弹。我一营、二营和友邻部队很快从正面攻入西马圩子,将敌 “主力中的主力”十八师五十二团全部歼灭,活捉敌正副团长等八百余人。当十连的勇士们与一营会师的时候,全连只剩下两人。优秀的共产党员阎世华同志在浴血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18岁。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中野三纵十九团党委把一面绣着“猛攻固守”四个大字的锦旗奖给十连二排,并命名该排为“阎世华排”。

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1948年11月1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先后在萧县蔡洼、濉溪县文昌宫、濉溪县小李家等地设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

濉溪县临涣镇文昌宫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早期旧址,是一个前后三进的庭院。北院的总前委指挥部会议室、秘书处及刘陈邓首长住处,东院的后勤处以及南院的参谋处、作战室、机要室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将帅们坐镇中枢、将令三军,镇静自若的神态恍若眼前,肃立的桌椅尚有将帅们的体温。攻打宿县、围歼黄维、后勤保障等重要会议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召开的。

文昌宫不远处,便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的另一处旧址——小李家。当年房子主人李光者主动把房子让给解放军。现在的小李家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每天都会有人前来参观,李光者早已去世,他儿子李松林几十年来坚持在这个院子里为大家做义务讲解:当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从文昌宫转移后,就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父亲告诉我,邓小平同志还抱过我呢……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灭。16日,粟裕、谭震林率指挥部进驻萧县蔡洼杨家台子。16日晚,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就迫不及待乘坐吉普车由小李家来到蔡洼杨家台子。17日一整天,在蔡洼杨家台子召开了淮海战役期间唯一的一次总前委会议。这个战地指挥部是华野副参谋长张震选定的。这里一是群众基础好,杨家是开明地主,女婿是彭雪枫部下,一家人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二是该村距淮海战役主战场距离适中,便于指挥,且地势低洼,周围尽是芦苇荡,较为隐蔽;三是杨家台子房屋多,主体建筑三排两进,由6个小院落组成,共有房屋69间,适合华野指挥部安排使用。总前委会间隙,就在这个农家小院里的石榴树旁,五位常委留下了一张合影,五位将帅眉宇间都洋溢着一股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这张合影现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当天晚上,邓小平赶回小李家,刘伯承、陈毅次日驱车北上,到西北坡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汇报。这次会议是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自安排的。

现在的小院依然种着一颗石榴树,只是院子里多了一处安放粟裕骨灰的墓地。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称赞: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毛主席对粟裕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概括淮海战役: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粟裕的秘書鞠开这样回忆:1948年9月23日晚,粟裕通宵未眠。24日早上7点多,他将亲自起草的一份电报交给秘书处,吩咐:“赶快送机要科发去,我要急等毛主席的回电呢!”就是在这封电报里,粟裕向毛泽东、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并提出,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9月25日19时,毛泽东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围歼黄维兵团)是粟裕最为紧张的时期。他几乎7天7夜未睡,整天守在电话机旁,实在困了就躺在帆布行军床上指挥战役。鞠开经常在天快亮时去送电报,还见他在起草电文。长期的劳累,使粟裕的老毛病美尼尔氏综合征又发作了(上次发作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头晕目眩,满脸通红,太阳穴青筋凸起,血压高达180至200毫米汞柱。医生给他制作了一个简陋的铝制“健脑器”,头部发烫疼痛时就戴在头上帮助散热,但收效甚微,只能一次次用冷水浇头,有时干脆用冷水浸湿毛巾扎在头上。此时正值寒冬,一次,鞠开看到粟裕抓了一把雪搓脸,还把头贴在结了冰晶的窗户玻璃上,缓解不适(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鞠开说,战争年代,有些首长会下死命令,比如“某某山头必须拿下来”,但自己从未听到粟裕发出过类似指示,也从未见过他发脾气。赶在吃饭时,粟裕经常会叫上秘书一起吃,如果推辞,粟裕就会说:“怎么,我的饭有毒,会药死你?”粟裕饭量很小,首长小灶的两菜一汤,每次只给他打一点。他很快就吃完了,筷子一放,马上又去看地图和电报。1949年1月10日中午,粟裕跑到秘书处,一进门就冲大家喊: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敌人全部解决了!在鞠开印象中,这是粟裕唯一一次专门到秘书处分享打胜仗的消息。这一天,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是曹八集战斗紧张进行时,粟裕将前线指挥所搬到过满山曹家东屋,在指挥部粟裕不停地下达各项指令,指挥曹八集阻击战,后来碾庄圩战役打响,粟裕又要到前线去指挥战斗,临走一再感谢曹家对他的照顾。当地百姓纷纷称赞粟裕官虽大,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据当事人回忆,阻击战结束后,粟裕非常开心,让勤务兵烧好热水,放在水缸里,跳进缸里洗澡。后曹家也一直将粟裕用过的水缸和椅子保存至今。

粟裕亲自策划了淮海战役,在1948年11月6日拉开了淮海战役序幕,又亲自指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他麾下13万将士为这场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与这片烈士血染过的热土、与这里的人民已然筋骨相连,再不可分离。他最后选择了将骨灰撒在他战斗过的土地。

淮海战役致使国民党军南线精锐兵团被歼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遂告解放。

暖阳下的北京天津,战场废墟业已建成楼堂公园,战地堑壕早被树木花草覆盖。城市乡村,欢歌笑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然而,这平常的生活却来之不易。

平津战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百万余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战略性决战。经过打击和政治争取,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动,向平、津、塘、唐地区挺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向张家口地区守军发起攻击,相继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人民解放军在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逐次歼灭被围的傅作义集团。

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守军25万人,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保护这一文化古城,决定继续进行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进行接管;同时,令部队做好强攻的准备。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已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与傅作义派出的代表进行过多次谈判。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领导夺取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事宜。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同时,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傅部开明人士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于21日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防区在城外听候改编。31日,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

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战结束,国民党反动派精锐部队尽失,其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1997年建成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红桥一区,纪念馆广场以胜利为主旋律。两根高大花岗岩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伫立着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战士雕像。两壁反映军民团结奋战、欢庆胜利的花岗岩浮雕墙分列胜利门两旁。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4米的胜利纪念碑,不锈钢三棱刺刀直插云霄。广场东西两侧的大型锻铜群雕,烘托出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

主展馆里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一张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腿趟水过河的照片触目惊心,原来当时水上结冰,穿上棉裤,棉裤会被冻成冰块拔不出来,于是士兵们就光腿在冰水中行走,后来很多士兵因此冻坏了腿,截肢了。战争的残酷可见一斑。有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张立春,他1924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张官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小老虎”、电影《上甘岭》中英雄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之一,在平津战役中,在自己负伤、后无援兵的情况下,又奇迹般地打下敌人11座炮楼,迫使27名敌人投降,为大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他立下了特等功,并获得一枚英雄勋章。他1945年7月参加抗日民主联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参加了四平守卫战和四平攻坚战。在辽沈战役中,立大功两次。 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屡立战功,当上连长。1953年,作为二等乙级残疾军人的张立春,拒绝了上级领导的安排,毅然决定转业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张立春一干就是十多年,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63年,生性耿直的他因替一位女工打抱不平,得罪了领导。由于拒绝认罪,在狱中关押5年。妻子丢掉工作,孩子无法升学,无法参军,后有一个女儿在家中饿死。1971年获释,1979年10月平反。出狱后,妻子已瘫痪在床。他挑过大粪,卖过苦力,最后当上了靠手艺吃饭的修鞋匠,艰难地维持着一家的生计。但他从没有找过组织,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家人和群众无法理解。他就这么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直至2006年10月在朝阳平静病逝。30多年里,军人、学生不收钱,传授徒弟不收费。清楚他情况的人,莫不称赞他是真英雄!

在纪念馆,陈列着普通的“飞利浦”牌自行车、老式发报机、皮箱、皮靴、派克笔……它们的主人是中共地下党员。斑驳的文物上依稀可见历史的沧桑,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主人在解放战争中那段为北平和平解放而冒险工作的难忘岁月。解放战争时期,北平潜伏着一批中共地下工作者。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以勇敢和智慧为武器,进行着一场场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暗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却一生未公布自己的身份。中共地下党员闫又文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才华出众,他深得爱国将领傅作义的赏识和器重。1939年春,任傅作义机要秘书,并兼贯彻社(相当于政治部)主任,负责抗战的思想宣传和政治动员工作,深得傅作义的信任。其间,他牢记党对隐蔽战线工作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16字方针埋头工作。解放战争初期,闫又文把傅作义的军事实力和作战意图、傅和蒋的矛盾向党组织做了详细汇报,使华北解放军在绥东战役中免受更大损失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应中央情报部长李克农要求,闫又文只用10天时间就把傅作义的作战计划详情告知了中央。傅作义60万大军可能西撤绥远或由津、塘南下与蒋会合。因此,中央决定提前发动平津战役,东北大军入关后立即切断傅军西、南两个方向的退路。1948年12月,李克农又多次指示闫又文,随时掌握傅作义的动向,不失时机地做一些影响傅作义的工作。1949年1月21日,受傅作义委托,闫又文和傅方两名代表会同解放军代表,一起商谈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并草拟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闫又文这位隐蔽战士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平解放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按照中央的安排,闫又文的真实身份仍未公开。多年来,他一直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做地下工作,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事迹和身份始终未被揭秘。直到1962年闫又文去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英雄事迹,甚至连他的子女也毫不知晓。但人们会永远记住,闫又文是一位无名英雄,忠实的共产党员,曾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过杰出贡献。有关部门在《无名丰碑》中评价说:“闫又文一直保持双重身份。解放前,他名为国民党高级军官,是党的情工人员;解放后,他名为国民党起义将领,实为党的统战工作者。”

英烈业绩展厅记载着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团以上干部、26位战斗英雄和109个英模群体的事迹;展出英模群体的锦旗,个人的奖章、证书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录墙将战役中牺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镌刻在上,寄托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王馆长介绍,自开馆来,前来瞻仰、凭吊的人群络绎不绝。在千万人民的心里,英烈们为祖国解放事业创造的光辉业绩,与山水共存,日月同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重要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信仰如灯。在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三大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秉承着对信仰的坚定追求,前赴后继,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决战决胜,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来自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坚定追求和英勇斗争,这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奋勇向前。

硝烟散去忠魂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 郭金达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粟裕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第一次开飞机
粟裕:“图痴”与“枪迷”
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1949年统一财经: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粟裕大将的故事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远去的军魂